望牛墩镇位于东莞市西北部,东江下游。截至2024年底,全镇总面积31.6平方公里,下辖21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约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8万人。
2024年,望牛墩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89亿元(第一产业0.41亿元,第二产业76.23亿元,第三产业44.26亿元),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7.24亿元,增长20.1%;总用电量101806.478万千瓦时,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6亿元,下降2.8%;进出口总额48.09亿元,增长0.5%;各项税收总额13.00亿元,下降5.0%;地方财政总财力20.7亿元,下降8.8%。
经济动能释放更加强劲。充分用好国家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15家工业企业升规纳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规下工业增长10.4%。全年精准招引精朗、盈尔等6宗亿元以上优质项目,推动华川云谷、格瑞、精朗等5宗重大产业项目摘牌动工。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华清、立顿、兆威等成功通过第一批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认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推动41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6.2%,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58.5%。
空间拓展成效更加显著。全面完成下漕城中村改造项目签约拆除工作,拆除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统筹整备土地近1700亩,安置房一期建成交付,下漕项目成为全国首批、东莞首个专项借款落地项目,打造了党建引领城中村改造的全市样板,有关经验做法获市揭榜攻坚行动“金榜”。环鸡心岛项目首开区完成拆除,统筹土地1110亩,洲湾东沥水泥管厂工改工项目竣工投产,官洲连片“工改工”项目落地摘牌,富锦、比伦、进源等“工改工”项目加快建设,杜屋、李屋等村级产业园项目动工,临港产业园252亩集体用地完成统筹。
城乡融合发展更加协调。“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以“1+2+5”发展规划为抓手,有序推进城央典型片区新兴大道、一横三纵、河道整治等首期项目建设。围绕省、镇典型村培育,突出亮点、因地制宜编制朱平沙、扶涌、李屋等3个典型村建设提升规划,典型培育成效初显。高标准完成6个村和主干道“三线”整治,200多栋民房实现风貌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化、长效化。新增停车位超2900个,完成4个停车规范管理典型村建设。2024年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总收入、纯收入同比增长均超5.5%,7个消薄村成功摘帽,“打好消薄攻坚战”相关经验做法入选市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典型案例。
城市宜居底色更加鲜明。常态化开展“行走望牛墩”“洁净城市”等专项活动,每月开展精细化管理“擂台比武”,全年整治城市精细化管理问题超4.8万宗。增种树木5500棵,新建口袋公园4个、绿美小园52个。望洪污水处理厂BOD5进水浓度提升1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3.6%,为有监测以来最好水平。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河涌消劣比达96.6%,未出现黑臭现象。推动社会力量与村签订帮扶协议,年内结对帮扶资金超1500万元,大力实施农房风貌提升、村主干街道升级等项目。成功打造全市首家共享共融的“家庭开放式”美丽庭院愉阅书屋,建设市级美丽庭院典型村5个、省市美丽庭院典型户189户。
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打造民生微实事项目28个,完成民生微心愿2200多宗。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向低保、特困人员发放各类补助1800多万元。持续优化“就莞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展翅计划”,推动400名登记失业人员实现新就业。推动望溪小学及其配套道路、临港产业园配套道路及体育综合设施、堤防碧道三期、横沥桥拆除重建等一批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智慧灯杆、雨污分流、芙蓉路等完工并投入使用。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望牛墩中学中考平均分超市37分,创历史新高,再次走在镇街最前列,大课间评比活动获省一等奖。望溪小学正式启航,新增学位1620个。文化底蕴日益深厚,打造“遇见七夕”文化品牌,七夕之夜、端阳龙舟竞渡、纪念伦明先生逝世80周年等活动反响热烈。
平安稳定根基更加坚实。深入推进平安望牛墩、法治望牛墩建设,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信访总量同比下降49.2%,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处置率达92.4%。刑事治安警情、刑事立案分别下降34.1%、19.2%,群众安全感与满意度第三方测评排名全市并列第1。赤滘村获评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李屋村、望联村获评省乡村治理示范村。推动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侦破涉黑恶案件5宗,全镇违法犯罪警情同比下降26.9%,连续三年同比下降超20%。圆满完成各个重点敏感节点安保维稳工作,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完善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机制,全年未发生意识形态事件和网络安全事故。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工作,排查化解各类领域矛盾纠纷700余宗。
政务服务改革更加深入。坚持带头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严把支出关口,一般性支出对比年初预算压减21.6%。强化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贯通协同,高效办理市、镇人大代表建议142件,统筹做好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以及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农村审计等,通过审计直接节约财政资金超160万元、挽回财政损失超850万元。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动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从严打击与柔性执法相结合,柔性化解“小微执法”案件550余宗。
2025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