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创新研究所第六届非遗(春季)交流会暨古琴艺术非遗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在东莞市清溪百子书院举行。古琴、雕刻、麒麟制作、客家山歌、传统香制作、漆器制作等项目的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共同探索非遗活态化传承的新路径,推动非遗与社会经济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为清溪镇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注入新动力。
古琴艺术非遗专业委员会成立
百子书院获授“优秀非遗传习基地”称号
当天下午,活动宣读了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创新研究所成立古琴艺术非遗专业委员会的决定,并为主任、副主任、秘书长颁发了任命书。
此外,为表彰和鼓励非遗传习基地在传习技艺、推广非遗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创新研究所授予百子书院“优秀非遗传习基地” 牌匾,授予东莞市文艺志愿者协会清溪分会“优秀非遗传习团队”称号,并颁授非遗顾问、非遗导师聘书,其中,清溪镇有2人被聘为非遗顾问,4人被聘为非遗导师。
据介绍,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创新研究所于2018年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旨在发挥高校辐射、带动作用,有效保护、传承、开发和整合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搭建非遗保护传播传习的有效载体和平台,积极开拓非遗创新发展新路径,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
齐聚一堂话传承 非遗焕发新活力
交流会现场,各非遗传承人以“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做深做实”为主题,分享了多年来在非遗传承工作中的感受、感触和传习经验,围绕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为清溪的非遗工作建言献策。
太古遗音传承人付能霞现场分享了自己接触和学习古琴艺术的经历,以及专注于古琴艺术研究和传承的过程和感受。清溪籍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潘伟传探讨了如何让非遗在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在当代生活中愈加枝繁叶茂。汝窑传承人陶一认为非遗传承应与“百千万工程”紧密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文化动力。百子书院院长刘小荣讲述了自己弘扬传统文化的初心,并认为应该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旅游发展、融入现代文创产业,不断创新实践,赋能清溪“百千万工程”。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创新研究所所长蒋波、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博士黄士芳则从校企联合的角度,探讨如何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促进人民共享,建议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全社会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努力贴近年轻人,满足公众认识非遗、学习非遗、研习的需求。
推动非遗传承 赋能“百千万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清溪镇作为此次活动的举办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了解,清溪镇是客家人聚居地,保存着完好的客家传统文化,被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近年来,清溪镇注重抓好代际传承,非遗进校园常态化,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同时积极开展非遗活动,不断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形成了市民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的良好局面。目前,清溪镇已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拥有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和代表性传承群体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