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坑村:大刀阔斧促提升 红红火火助振兴
本报讯 时值夏至,梅雨已歇,骄阳似火,暑气蒸腾。在清溪镇的南部片区,有这么一个村,历经4个月人居环境整治,辖区主干道宽敞靓丽,工业区整洁有序,旧村巷道水沟也升级改造一新,环境改善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可喜变化,企业和员工不断涌入该村,闲置的厂房已难觅踪影,临街商铺和围村出租房也日趋紧俏,这个炎炎夏日,村集体收益和村民收入也水涨船高,蒸蒸日上……
谢坑村位于清溪镇南部,面积3平方公里,下辖5个村民小组,辖区交通十分便利,西面和北面均与塘厦相接,博深高速接驳线、清凤路、金龙路等市政路贯穿整个辖区,并设有从莞高速谢坑出入口,拥有快意电梯、华鹏飞物流、长荣玩具等龙头企业。为进一步营造宜居宜业的农村人居环境,谢坑村在镇委镇政府的引领下,攻坚克难、大刀阔斧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提升村容村貌,乡村建设、乡村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
积极谋划打通断头路,强化内联外通。路通则财通、人心通,为打通城市交通梗阻、加强与塘厦互联互通、对接从莞深高速和深圳外环高速,谢坑村多次请示镇委、镇政府打通塘厦横塘的“断头路”,最终在2021年成功申请市财政资金升级改谢坑至横塘的道路。改造一新的沥青路面和人行道铺装极大地提升了谢坑村主干道路的面貌和形象。同时,正在建设的金龙路延长线可直接接入深圳外环高速,上述路网将进一步改善谢坑村群众的生活和出行条件,推动加速融入区域交通一体化。接下来,谢坑村将积极推动龙江一路延长线接驳塘厦人才公园,打造连接清溪罗坑水、塘厦石潭埔水库亲水碧道,为临深片区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
村两委干部心齐气顺,凝心聚力谋发展。村两委班子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次外出参观,谢坑村党组织书记都自行安排全体两委干部共同前往,深圳民乐、万江滘联、塘厦林村和横塘,樟木头樟洋、清溪浮岗等村都有他们学习的身影,每次学习归来村委立即召开现场办公会,将先进经验转化为工作措施、工作方法,不断提升本村人居环境。目前,该村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形成了全体两委成员齐抓共管人居环境的好做法,每个月全体两委班子集中“行走谢坑”1次,一个月集中整治一个村民小组,两委干部分片到户,建立问题台账,逐项压实整改;谢坑村正是这样把干部的思想统一起来,人心齐、肯干事、能干事,积极推动人居环境越来越好。目前,谢坑在统筹60余万元资金整治岑屋围、新围村民小组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继续统筹了180万元用于其他村民小组环境整治。
大力整治老村旧村,助推村经济发展。为积极响应镇“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攻坚行动号召,谢坑村党组织书记带头清理、修葺自家房屋,美化周边环境,给村民开好头、做好表率;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岑屋围、新围两个村民小组人居环境整治已取得显著成效,巷道硬底化、明沟改暗渠、危房改造全部完成,篮球场、停车场、小公园、小菜园也修葺一新。今年2月以来,谢坑村人居环境整治总计出动工作人员465人次,累计清理积存垃圾300吨,整改暗访反馈问题240处,实施道路硬底化约1575平方米,明沟改暗渠约769米。环境变好后,越来越多人定居谢坑村,寻找就业、创业机会,村内出租屋、商铺、厂房等租金也有所提升,企业招聘变得更容易,村民收入水平明显提升。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扮靓美丽乡村。从前,由于思想认识等多方面原因,谢坑村委会篮球场、长荣厂门前小公园以前破旧不堪,工业区道路两侧车辆无序停放、垃圾成堆,谢坑路沿线“三线”乱挂乱拉等现象比较普遍,村干部有心无力,村民和企业员工有苦也无处诉,休闲健身和生活极为不便。自外出学习拓宽视野后,谢坑村两委班子速统一思想认识,主动说服村民使用集体资金整治提升人居环境,一年多来,谢坑村利用乡村振兴奖补资金和集体自有资金升级改造了谢坑村委会篮球场和长荣厂门前小公园,建设了谢坑村党建公园、谢坑村广告示范街,规划设置了工业区路内停车设施,推动谢坑路“三线”下地,还在工业区新增设了4处小公园、小菜园,随着博深高速清溪出入口连接线工程的建设完工,谢坑村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乡村建设也越来越美丽。
接下来,清溪镇将紧紧围绕省、市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坚持党建引领,坚持顺应民意,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推动更多的“谢坑”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李仕青:责任在肩,必全力以赴促提升
李仕青现为大利利和村民小组长。在当地村民的记忆当中,利和村“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辖区垃圾堆积,杂物堵塞巷道,排水沟散发阵阵臭味,不少村民在房前屋后圈养鸡禽,噪音和异味等问题让村干部和村民头疼不已。李仕青对此更是深恶痛绝。自清溪镇全面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李仕青紧密围绕镇委镇政府关于农村人居环境“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的目标和要求,主动谋划求实效,周密部署抓推进,扎实推进利和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得到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
以身作则,争做表率。李仕青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扬党员干部的带头精神,主动整理房前屋后的堆放物,自觉落实“门前三包”政策,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园”,凝聚起“党员带头示范,群众积极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大合力。
亲力亲为,任劳任怨。面对繁琐的任务,李仕青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各项工作。他时常带领村民小组长、村工作人员穿梭于街头巷尾,用实地行走记录、摸清利和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问题、难点;他逐家逐户做宣传,向村民解释“门前三包”政策,遇到不配合、不理解的村民,他都会耐心细致地进行协商沟通,不仅本人不厌其烦地反复上门做思想工作,还动员亲朋好友共同开展宣传,努力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浓厚氛围。清理垃圾杂物、拆除乱搭乱建、巷道硬底化……利和村每一次整治攻坚行动,他都亲临现场,一线指挥,确保责任落到实处,工作落到细处。
积极统筹,有序推进。李仕青坚持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有序推进各项整治任务。他着眼于村民呼声最高、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主动筹措资金开展垃圾杂物清理、巷道硬底化、明沟改暗渠等各项工作,在率先破题上踏出坚实步伐。主动啃“硬骨头”,圈养鸡禽问题一直以来是利和村人居环境整治难以根除的顽疾,对于清拆鸡棚,大多数村民都是不配合、不理解,甚至有强烈抵触行为,在此情形下,他主动挑起担子,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开展工作,一次又一次与村民协商沟通,用真诚和坚持“破冰”,推动利和村圈养鸡禽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如火如荼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中,李仕青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以实打实的功夫实现利和村人居环境根本好转和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利和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累计出动工作人员56人次,投入资金36万元,清理卫生死角79处,清理积存垃圾120立方米,整治废品站3个,拆除乱搭搭建13处,完成巷道硬底化约4000平方米。
目前,大利村特色精品村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站在镇、村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李仕青表示,将不辱使命,铆足干劲,乘势而上,坚决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
尹立坚:下沉一线 扎实推进大埔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繁华六月天,实干正当时。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大埔村坚持围绕“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的主要目标,按照“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的攻坚行动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作为大埔村负责城市管理的两委干部,尹立坚为了又快又好地完成人居环境整治任务,主动下沉一线,发挥带头作用,力促大埔村人居环境整治稳步提升。
大埔村位于清溪镇东南部,总面积1.8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约3000人,村组总资产及纯收入排名全镇靠后。由于大埔村经济基础较弱,在工作人员配备及装备方面上相较于其他村(社区)存在较大差距。为弥补这一硬件上的弱势,尹立坚坚持大事小事都亲力亲为。
强宣传,造氛围。通过线上微信群转发、线下入户动员和大喇叭等宣传方式相结合,尹立坚大力宣传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强化村民群众当好环境整治“当家人”意识,提升做好环境整治“家务事”的积极性,引导群众增强卫生意识、文明意识,营造全民参与,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在工作中遇到村民不配合整改时,尹立坚会细心解释劝导,用耐心和真心赢得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齐用力,增干劲。在大埔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经常遇到大型机械无法进入旧村整治的问题,尹立坚亲自到现场调度人员进行人手作业,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大埔村党员干部、工作人员、村民群众拧成一股绳,撸起袖子、弯下身子、沉下性子,带领大家用一把把铲子与一柄柄锄头对村内主次干道、房前屋后、背街小巷、河道两侧的积存垃圾、残垣断壁、秸秆建筑垃圾等处进行集中清理,不断刷新乡村颜值。
强督导,促落实。大埔村成立专项督导组,对本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督导考核。期间,尹立坚带领队员下沉一线,实地督查问题整治落实情况,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加速度”。对检查中发现的少落实、慢落实、机械落实等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反馈,要求做到现场整改、限时整改,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做细做实。
截至目前,大埔村人居环境整治共出动工作人员160人次,投入资金12万元,清理积存垃圾310吨,实现巷道硬底化约120平方米,明沟改暗渠约150米;整改督导问题230个,其中城乡环境卫生问题214个,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问题8个,危旧农房问题1个,“三线”问题4个,田间窝棚3个。
面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尹立坚始终认为,“作为村干部,应该更加坚定干好农村工作的信心,下定干好农村工作的决心,增强新时代的使命感和历史的责任感,面对困难,自加压力,挖掘优势,开拓进取,无私奉献,造福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