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8日“莞一夏”2025清溪镇青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季启幕以来,一场以“美育润童心 艺启向未来”为主题的文化盛宴在鹿城大地铺展开来……
清溪文化服务中心依托“1+7+N”联动模式(1核心理念:清溪文化寻宝;7大文化阵地;N项特色活动),以创新思维破解青少年文化服务难题,首月即开展46场活动,惠及超1.2万人次,不仅为孩子们的暑假增添了色彩,更以文化赋能社会治理,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
从“技能习得”到“文化认同”
在清溪文化服务中心的公益课堂上,360名儿童完成了首期拉丁舞、美术、主持等课程,创作出200余件环保艺术品和科幻绘本。这些作品不仅是童真与创造力的结晶,更通过“线上+线下”专题展览、文创衍生开发等形式,让孩子们的才华被更多人看见。
一位参与美术课程的家长感慨:“孩子从‘乱涂乱画’到能独立完成一幅作品,这种成长比任何奖状都珍贵。”
更令人瞩目的是非遗传承的“活态”实践。麒麟舞集训、客家山歌亲子工坊等活动吸引200人次参与,40组家庭在制作麒麟头、学唱山歌中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
一位来自湖南的“小候鸟”在日记中写道:“以前觉得麒麟舞只是‘大人跳的舞’,现在我知道它是我们清溪的‘宝贝’,我要教弟弟一起跳!”这种从“旁观者”到“传承者”的转变,正是文化浸润的力量。
破解暑期看护与文化融入
双重难题
“单纯托管只能解决看护问题,文化认同才是融合的关键。”清溪镇外来务工人口占比大,每年暑期,数以千计的“小候鸟”从家乡来到父母身边,却面临“看护难”“融入难”的困境。“莞一夏”艺术季创新推出“托管+文化浸润”模式,以文化中心及村支馆为阵地,提供日间看护服务,同时开设麒麟舞、客家山歌、太极拳等非遗课程,让孩子们在安全托管中感受在地文化。
活动设计注重分层定制:3-6岁儿童参与亲子互动工坊,7-15岁青少年则接受技能集训。一位双职工家长表示:“以前暑假只能把孩子放在家里,现在他们能在文化馆学跳舞、画画,我们上班也安心了。”这种“需求导向”的服务模式,不仅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更通过文化认同促进“小候鸟”与新环境的情感连接,实现了社会效益与人文关怀的双赢。
多元协同生态圈:
政府、机构、企业、志愿者的“四重奏”
公共文化服务的提质增效,离不开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莞一夏”艺术季突破单点运作局限,构建“政府引导+机构赋能+企业支持+志愿接力”的立体化协作平台:联合艺术培训机构提供专业师资,动员250名志愿者参与活动引导、教学协助,链接文旅企业赞助物料、提供特色场地,甚至将社区图书馆、咖啡馆、文创空间改造为“艺术分课堂”。
这种“多元协同”模式不仅放大了服务效能,更激发了社会参与热情。一家本地企业负责人表示:“赞助活动物料既能提升品牌形象,又能为社区文化作贡献,何乐而不为?”而志愿者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培训,则确保了活动执行的高效与参与者体验的优化。正如文化中心负责人所言:“公共文化服务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
“1+7+N”阵地联动:
织密全域文化服务网络
从清溪文化中心的“核心引擎”到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7大阵地,再到“共享文化空间”的特色微课堂,“莞一夏”艺术季形成了层次分明、覆盖全域的服务网络。中心举办高规格展演,村支馆开设便捷课程,社区图书馆变身绘本创作室,企业展厅成为非遗体验场……这种“中心辐射+基层延伸”的模式,确保了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信息互通与资源调配机制更是关键。通过阵地间活动预告互通、师资流动、经验交流,整体运行效能显著提升。例如,麒麟舞非遗传承人既在文化中心授课,也深入村支馆指导集训,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孩子。
“莞一夏”2025清溪青少年艺术季的实践表明,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能“叫好”又能“叫座”,当艺术普及与非遗传承相遇、当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共振、当文化服务与民生需求同频,一场关于“美育润童心”的探索,正为城市文化治理写下生动注脚……清溪的夏天因艺术而热烈,而艺术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