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街镇 > 中国东莞清溪镇栏目 > 聚焦清溪 > 热点专题 > 东莞市清溪镇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 > 公共文化服务

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品《谭嗣同》专场分享会走进清溪 文学大咖云集 感受文学作品魅力

来源: 本网 发布时间: 2023-11-03

  为带动更多的人民群众走进文艺课堂,更好地去感受文学的魅力,同时为清溪高质量发展贡献文艺力量,10月30日,由东莞市文联、东莞市作协、清溪镇文化服务中心和清溪镇文联联合举办的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品《谭嗣同》专场分享会走进清溪镇。彭晓玲携新作长篇历史小说《谭嗣同》做客清溪百子书院,与书友相聚畅谈,引领书友走进中国近代改革先驱谭嗣同的内心世界与人生轨迹。

  东莞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胡磊,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松,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晏杰雄,广东省作协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丁燕,东莞市文联主席团成员、东莞市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聂艳等嘉宾,东莞市作协、朗协、音协代表,清溪镇领导钱暖枝,清溪镇文化服务中心、镇文联和各协会负责人,百子书院负责人以及50余名书友参加了本次分享会。

  长篇历史小说《谭嗣同》是由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浏阳市文联副主席彭晓玲耗时三年半创作而成,是其在创作《寻访谭嗣同》历史散文集之后的又一重大成果。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计62章、99万字,全景式展现了在晚清社会急剧动荡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谭嗣同迅速成长为维新变法志士、最终慷慨献身的伟大生命历程。

  东莞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胡磊主持分享会,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进行。作者彭晓玲将自己的写作缘起、创作历程和感想娓娓道来,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她动情地说,自己之所以要花大力气写这样一部与自己以往创作风格不同的作品,不仅仅是被谭嗣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同时也是被历史责任感和文学使命感鞭策着。

  “谭嗣同并不单纯是高大光辉的人物形象,也是血肉丰满、可亲可敬的。”彭晓玲直言,几年时间的阅读、寻访和写作,让她对谭嗣同生出了更多的敬仰之情,更体悟到谭嗣同一生深邃的精神内蕴值得世人去追寻。希望大家阅读长篇历史小说《谭嗣同》,能全面地认识谭嗣同的人道精神、民族大爱、独立人格和悲悯情怀,从而继承先辈遗志,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勇往直前、砥砺奋进。

  在分享环节中,现场的文学“大咖”纷纷上台分享,对作品进行了精彩点评。书友们也积极交流,分享了各自的阅读感受。

  东莞市作协理事王康银认为,深入挖掘研究谭嗣同的生平和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而长篇小说《谭嗣同》历史与现实交融,思想与艺术并举,是一部布局宏大,笔触细腻而充满张力的优秀小说。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数字艺术馆馆长邱春林表示,阅读《谭嗣同》“大感震惊”,一是震惊于贯注其中的刚猛雄健的家国情怀,线索清晰、情节跌宕,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二是震惊于这部长篇小说所具有的厚重与深广,文学性与历史性交相辉映;三是震惊于作者沉甸甸的历史担当和文学使命感,是作者的呕心沥血,写出了一个鲜活、真实、可信的历史人物。

  广东省作协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丁燕则被作者彭晓玲走出局限、拓宽写作疆域的创作韧劲所打动,她认为,作者摆脱了文体的局限、不重复自己的创作风格;作品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拓宽审美视野;跨越了性别局限,写出了这部近百万字的名人长篇历史小说。这种勇于突破,锐意创新的精神,实属不易,值得广大文学爱好者学习。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晏杰雄认为,作者彭晓玲以详实的资料、丰沛的史实对照和耐心的实地考察为支撑,写下的是血肉丰满、富有情怀的《谭嗣同》。作者有自己独特的叙事和美学风格,文字细腻丰盈又隽永深刻,细节扎实又耐人寻味。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松感叹作者彭晓玲的文字、思想和才情,为其深厚的人文精神点赞,认为这是一部多侧面、多维度且具有相当高度的历史人物塑造之书,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作品主人公生动的细节与鲜活的肌理。

  分享会结束后,东莞市文联主席团成员、东莞市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聂艳向百子书院颁发“中国作家第一村文学驻创基地”牌匾。据悉,百子书院作为文学驻创基地之一,将为作家提供创作平台,不定期开展文学活动,进一步推动文艺作品创作,助力清溪打造“文化大镇”。

  作者彭晓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高研班学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湖南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浏阳市文联副主席。有作品曾刊发于《中国作家》《散文》《长城》《清明》《湖南文学》《湘江文艺》《文艺报》《文学报》等报刊,曾出版散文集《红石头的舞蹈》《挂在城市上空的忧伤》《苍茫潇湘》《寻访谭嗣同》,地域文化散文《民歌婉转润浏阳》《浏阳非遗》(上),长篇纪实《空巢:乡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启示录》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