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溪,教育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进田野、走进历史现场,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生活。通过“行走的思政课”这一特色育人模式,清溪将劳动实践与红色基因传承深度融合,推动全域文明育人、育才立德铸魂行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稻香里的成长答卷:劳动实践润心育德
金黄稻浪翻涌,笑语盈田。清溪中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秋收课堂如期而至,一堂以“稻香”为载体的思政课在田野间悄然展开。老师们俯身示范,手把手教学生挥镰收割,与清中学子共同践行这场“与土地的金色约定”。
田间地头,五个小组默契配合,奏响秋收协奏曲:割稻组开镰破晓,运输组接力传递,脱粒组挥杆拍打,拣稻组颗粒归仓,晒稻组铺展金黄。没有机械辅助,同学们用最质朴的方式体验春华秋实的完整周期。一俯一仰间,镰刀与稻秆碰撞的脆响,稻谷脱粒时飞溅的金芒,以及指尖捋过残穗的触感,让“粒粒皆辛苦”不再是课本上的诗句,而是刻进心灵的体悟。
自2023年至今,清溪中学以水稻生命周期为脉络,将育秧、插秧、收割、脱粒等环节融入课程,让学子亲历“春种秋收”的完整轮回。这片稻田不仅产出粮食,更孕育着对生命、劳动与协作的深刻认知,成为思政教育“活”的教材。
红色基因润童心:红色思政“活”起来
清溪立足用活本土红色资源,推出“行走的思政课”教育模式,将红色基因传承与校外半天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推动红色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现场、从理论走向实践,让红色历史可感可触,让革命精神入脑入心。
近日,清溪第一小学组织师生代表走进铁场村东江纵队干部训练班旧址,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研学活动。作为东莞市重点保护的红色革命遗址,这里保存着丰富的革命历史印记,成为“行走的思政课”重要实践基地。
在活动现场,土生土长的大队辅导员韩杏娜老师以“本土人讲本土史”的独特视角,将儿时听闻的革命故事与历史史实相融合,为学生们生动讲述东江纵队的抗战历程。她依托旧址内保存的枪械、文献、生活用具等实物展品,将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坚守训练、奋勇抗敌的场景鲜活再现,让红色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共鸣的生动教材。
“我们村后山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战壕遗址”,韩老师巧妙结合铁场村的地理环境与民俗风情,将红色历史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学生们在参观过程中专注聆听、积极提问,在互动交流中深化对红色历史的认知与理解。
从稻浪千重的田野,到薪火相传的红色遗址,清溪的“行走的思政课”,正是一场在广阔天地间进行的文明寻根与立德树人实践。学子们触摸的,不仅是脚下的泥土与历史的砖石,更是绵延千年的乡土文明与荡气回肠的革命文明。
未来,清溪将持续深耕这片文明沃土,让思政教育在厚重历史的滋养中“活”起来,在躬身劳作的体验中“实”起来,最终汇聚成一股昂扬向上的时代文明新风,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源自历史、扎根大地的持久动力。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号
最美清溪
平安清溪
清溪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