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街镇 > 中国东莞清溪镇栏目 > 文旅清溪 > 文化惠民 > 文艺副刊《鹿鸣岗》

诗意人生读闲书

来源: 本网 发布时间: 2022-07-12

  《增广贤文》里有一句话:“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此话对本人而言,是恰如其分的写照了。因我从内退下来后,不会“砌长城”、不会“斗地主”,平日没有别的嗜好。因而,每天除了三四份报刊外,便喜欢看一些“闲书”。

  按本人理解,所谓的“闲书”,指的是那些与本职工作不相关的书,涉及为人处世、人生哲理、天文地理、古文诗词等,比较庞杂无序。家里所存藏下来的文学史书也较多,本人自幼时,便有点像苏东坡所云:“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雄心壮志,可恨生不逢时,加上家境贫困潦倒,生活冷暖不保。故此,只能是一个与文学有缘无分的兴趣爱好者。

  不过,还算有点运气,至今能成为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幸运儿。

  人生本来就是一本充满诗意的书。关键在于你有无兴趣去挖掘、去编写、去总结而已。读“闲书”,可以使人在轻松、清闲和愉悦中接受新思维、新知识的熏陶,体味文字的快乐,享受阅读的美感,忘却心中的忧愁和烦恼,是最容易度日的一种闲作。更重要的是,若能读到一本可遇不可求的书时,自己就能收获一份惊喜、一份满足、一份惬意和一份自得。郑成功曾言:“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读“闲书”的意义、好处,大概是如此的感受吧。

  再说读“闲书”,养心怡神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通过“闲书”的阅读,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比如:若读了《国学拾遗》,你可以感慨中华五千年举世无双的魅力,从中体验到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渊博的智慧;读过《母亲》之后,你会始知大爱无声、大爱无形、大爱无痕;读了《汶川·生命之诗》后,可透过一句句“就像从心口上撕下来”的诗句,会让人重新思考生命的深刻内涵,揣度生活的张力,珍惜自己的人生,无私无畏地为党和国家多做点贡献;读过《声音》之后,你会领略到高层领导人在执政为民、勤政为民、反腐倡廉、清廉为官、个人学养及工作作风等真实写照……

  总之,当一个人清闲的时候,不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若能拿本“闲书”静静地坐在家里或庭院中或公园的绿地里阅读,便能觉得清香与文字的智慧共荣相济,融为一炉,使人心旷神怡,直觉清风洗荡,豁然开朗,达到一种“绿撒蝴蝶着春色,墨点黄花染书香”的意境,更有一种自我陶醉的氛围。一句话,凡喜欢读“闲书”的人,必定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加人生的智慧,拓展自己的视野,览游古今的美景……

  在时下复杂、纷繁、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很少有人愿意且能静下来读“闲书”。据了解,在不愿意读“闲书”的人之中,主要思想上有种误解与偏见。有的人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天天读,年年读,对读书都很感厌烦了,现在难得离开书本,还去读那么多书做什么;也有的人认为:看报读书孤独寂寞,费时间又费眼神,不如三五成群去“砌长城”;更有的人认为:看报章、读“闲书”,是自食凉瓜自受苦,不如同知己饮闲茶、讲闲事,这样容易过日子。故而,不论在农村或在城镇,能见到听到有人静下来读“闲书”的人,少之又少。如若这样不愿看报章,不愿读“闲书”的人在社会中占了多数的话,那么,人们对礼仪、诚信、团结、友善精神文明素养如何提高发扬?人们对社会出现的一方有难、八方相援的相扶、相爱、相济的人文素质如何巩固和发展?难怪一些上了年纪的长者嗟叹:现在人们的物质条件富足了,衣食富裕了,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了,但人际关系远远没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的人那么融合、团结、亲密、友爱;见难相帮、见危相助、尊老孝贤等社会道德伦理,也远远没有原来那样紧密相融、相助、相显。究其原因,这应与个人平时缺少读书学习,缺少修养有所关联。

  故而,人生在世,闲时多点看报学习,读点“闲书”,多看新闻时事,这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大有益处,何乐而不为呢?

  清代诗人袁枚在诗中写过:“读书已过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这似乎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翻版。不过,此一说法确有道理。一个人,如果通过长期读“闲书”,他的知识量会逐渐增加。不惟天天心中是面朝大海,或是年年在等待春暖花开。而是笔头渐痒,案头渐丰,仿佛肋下正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催动他在文字间展翅自娱,这就是经过坚持“闲书”读后给他带来的“黄金屋”。

  “偷得浮生半日闲,放身茅庐读闲书”。这是人生中难得的机遇与兴趣,尤其人生到了退休之后,无事务缠身,无琐事牵挂。此生若有此时时,便会沉醉于“闲书”之中。过上“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的生活。对世事“管它春夏与秋冬”,懒得理睬他人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抑或“无端崖之辞”。

  闲来读书,喜读“闲书”,使人能抛开人世烦忧,沉入书中世界,乘物以游心,能与天地精神往来。不妨,诸君可与喜欢读“闲书”的交上朋友,促膝一谈,便知道读“闲书”的美妙所在了。

  读“闲书”者,趣若在,心若往,随处闲书,随地可读。愿君是个多读“闲书”、少说“闲人”之人。这样,天空就更加湛蓝,人际间也就坦荡悠然,和谐宽松了。

  (本文原载李观添著《暮鼓之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