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让人忘情的地方,青青的山上,蓝蓝的天下,翻出一层层的绿浪。哦,那不是绿浪,那是起伏的绿色山峦。哦,不,那也不是普通的绿色山峦,而是层层叠叠、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一行行、一排排、一片片、一棵棵茶树。这里就是贵州省德江县平原镇的上堰茶园。
来到平原镇的上堰茶园,攀上茶山,只见山高天近,嗅着白茶的清香情思飞扬。天上人间融于眼前,诗句蕴于心中脱口而出:“来到青山中,悠然近蓝天。天在身边,云在手中间。”同行的年过七旬的老校长吴安怀诗兴大发,顺口一唱:“拜倒在这白茶园的榴裙,看这一个挨个的靓女,个个都长得活泼鲜嫩,眉目清秀,妩媚动人!窥上一眼,足以叫我荡摇心旌!”
上堰茶园盛产白茶,上堰白茶属于珍稀绿茶品种,实际上它是绿茶的一种基因突变,它只有在清明前后,气温长时间在20度以下才能够出现。这种白茶在清明前后,茶叶幼嫩,色泽莹白,制成干茶后形如凤羽,色如玉霜。白茶的氨基酸比普通的绿茶高一倍,而茶碱却只有普通绿茶的一半,故而白茶就显得特别的珍贵,现在的白茶,最好的已经卖到几千块钱一斤。
上堰茶园平均年降雨量1357毫米,年平均气温17℃,这里冬无严寒,霞无酷暑,终年云雾缭绕。这里的土地深厚,土质为酸性,含有大量的铁质和磷酸盐,这些自然条件特别适宜白茶的生长。
上堰白茶曾是明清时期的贡品。相传,明朝嘉靖九年,思南府水德江长官司人田秋,进京上书,奏请在贵州开设考场,开乡试。当时,皇太后咽喉肿痛,田秋听说后,把上堰白茶献给嘉靖皇帝,并说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道毒,得茶解之,皇太后喝此茶必解之。” 皇太后一喝上堰白茶,顿觉头醒目明,舌润生津,继续食之,更觉味美,咽喉奇迹般的治愈了,嘉靖皇帝大悦,并下诏批准在贵州开设考场,开乡试。同时钦封上堰白茶为贡茶。
现在有很多人都喜欢通过饮茶来养生。而饮上堰白茶有很好的养生效果,有刺激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消除口臭的效果;能够保养肌肤,分解中性脂肪,达到减肥美容的效果;饮酒前喝茶,能够预防宿醉;有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保护视力,维持视网膜正常的效果;有降低血液的胆固醇含量、血脂浓度,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血管疾病;有减缓衰老,延年益寿,固齿强骨,预防蛀牙等效果。
近年来,平原镇将茶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来抓,规划建设3万亩茶园,重点打造以上堰村为核心区的白茶,经过几年来的科学种植,管理和规范化发展,已经初见成效。
置身于平原镇的上堰茶园之中,眼望那绵延数公里的茶山,有一种震撼之感。我仿佛看到了满山的茶农背着筐、提着篮穿梭在清明的微雨中,熟练地采摘着新茶。汗水和雨水流,笑语伴着歌声飞,那热闹而繁忙的场面想着都让人激动、振奋。激动、振奋之余,不由得又感动于德江县惠农的大手笔投入和平原镇人民为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而付出的努力。在平原,我们看到了政府和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看到了社会的和谐、美好,看到了奋斗的今天和充满希望的明天。
只感受到上堰白茶的魂,未亲睹白茶的形,这使我们有些遗憾。只有待来年,清明前后来这里,观赏白茶的特殊的美,感受独特的白茶韵了。
我等你在清明的雨中,我等你在清明的风中,我等你在清明的春光中。在阳春三月的某一天,邀上春风,邀上春光,一起去上堰茶园采茶。别忘了,我们和平原有个约会,我等你在清香漂浮的上堰茶园。
(作者系德江县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