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街镇 > 中国东莞清溪镇栏目 > 文旅清溪 > 文化惠民 > 文化品牌

探寻麒麟文化——匠人篇

来源: 本网 发布时间: 2021-12-08

  麒麟传说发源于山东,千年前,客家人为躲避战乱,由中原迁徙至岭南,客家文化既吸收融合了岭南文化,也保留了中原的传统,麒麟被他们视为祥瑞的灵兽。在客家文化中,传说若麒麟踩过某个地方,就会给那里的人们带来幸运,更有“麒麟吐玉书,黄河清三日”的传说。

微信图片_20211208121312.jpg

  舞麒麟是东莞客家人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长盛不衰。清溪和樟木头一带便是东莞客家人的聚居之地。每逢传统节日或者喜庆场合,他们都会以麒麟舞来迎祥纳福。那么有舞麒麟就必有麒麟制作。清溪的麒麟制作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地的“高华麒麟”蜚声海内外。

微信图片_20211208121251.jpg

  7月19至20日,由清溪团镇委指导、东莞理工城市学院金贸学院四名同学组成的调研团队就清溪镇麒麟工艺文化进行了探索和调研。

  在东莞清溪,有一个传承了五代的麒麟工艺之家,第四代手艺人黄素明先生与他的祖辈一样,倾心麒麟扎作工艺。他的太公黄娇,在清代嘉庆年间,只身前去惠阳拜师学艺扎麒麟,学成回来之后,便在村里开了东莞第一家专门制作客家麒麟的手工作坊。到了黄素明的爷爷这辈,继承了太公的作坊后,他改进了麒麟的用料,使制作出来的成品比其他地方的麒麟更轻,更适用于麒麟舞。由此,”高华麒麟”名声大噪,除了卖至国内,也远销美国、英国、新加坡等有华人聚居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211208121355.jpg

  改革开放后二三十年,是黄素明家传的高华麒麟最为兴盛的时期,而今,在各种外来文化与新潮流的冲击下,麒麟文化已不复往日繁荣。2014年,麒麟制作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寻找麒麟文化新出路,一直都在努力

  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没落,加上舞麒麟的班子经济收入没有保障,以往很兴旺的麒麟队停的停、散的散,这直接影响到麒麟扎作的市场销售。以前老一辈技艺都不大愿意外传,拜师学艺非常不易,可现在即使是免费传授,也没有人主动上门求学。纯手工的制作手艺的繁琐复杂,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虽然政府已经努力多方面大力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最后真正专研麒麟制作艺术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微信图片_20211208121336.jpg

  在黄素明的家中,贴着许多高华麒麟的剪报、照片,见证着这项技艺获得过的荣誉与辉煌。

  黄素明说,自己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遇到什么新鲜事都要去看、去参观。他每天都看报纸,也花了很多心思去思考麒麟文化的传承问题,他四处观摩,走访多地,参考别人的经验,不停地探索。怎么去调动大家对麒麟的兴趣,是很关键的问题。

  文化传承,需要年轻人跟上

  黄素明是麒麟彩扎的传承人,但他不仅关注扎作技艺,更能放眼整个麒麟文化。技艺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文化氛围浓厚,麒麟彩扎自然会兴盛。

  要真正传承好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除了老手艺人的坚守,还需要社会环境的养成,消费审美意识的培养。黄素明希望麒麟这一中国古老的文化精髓、客家人的精神图腾,能生生不息,世代传承。

微信图片_20211208121228.jpg

  信念这个东西,看似空无一物,但它可以生出一切。与时代共同发展是文化永葆生命力的根本,麒麟文化绵延千年,必定能在我们手中显露新气象。黄素明不断强调,年轻人要有好奇心,要勇于尝试。什么东西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都要年轻人参与,麒麟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只要信念还在,我们就一定能在传统文化与技艺的传承里走出一条新路来。

微信图片_20211208121414.jpg

  资料来源 / 东莞理工城市学院金贸学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