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地处东莞城市中心区,是东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辖区面积56.6平方公里,下辖18个社区,包括14个传统社区,4个新型社区。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南城常住人口达41.83万。
南城原名“篁村”,1987年10月设立篁村区街道,2001年10月更名为南城街道。1978年前,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1979年篁村人民公社农业人口的年终分配人均为160.8元。改革开放使南城从原来分散的农村,成为东莞新城市中心,综合实力持续增强。199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亿元。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达到101.66亿元。“十三五”期间,从开局之年(2016年)的435.01亿元,到收官之年(2020年)增长至624.57亿元。
南城位于穗港经济走廊中间,莞太大道、东莞大道纵贯全境,环城路及广深高速横越辖区,东莞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和穗莞惠城际轨道也在南城设有多个站点,交通四通八达,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协调发展。目前正在推进的道路升级改造项目达20多个;有77条公共城巴线路,公交站点321个,对主干道、次干道及主要公共场所全覆盖;停车场624个,停车位15.63万个。
南城城市功能完善,市中心广场、市民服务中心、会议大厦、玉兰大剧院、市图书馆等东莞标志性政治文化体育设施均坐落南城。公共服务优质均衡,辖区现有书画艺术馆1个,艺展中心1个,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量18.56万册。水濂山森林公园、水濂山水库、植物园、市民花园、百花林公园等休闲空间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绿化覆盖面积1867.37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559.91公顷,公园绿地面积677.3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16.19平方米。共有小学19所(公办11所、民办8所),提供学位38890个;初中9所(公办2所、民办7所),提供学位13424个;有省属民办高校1所(广东科技学院),主要培养工科为主的普通本科生。近年来南城先后获评广东省教育强区、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街,阳光系列学校成为全市知名教育品牌。共有各类医疗机构234所,其中医院15所(公立医院1所、民营医院1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站点13个),基层医疗机构(诊所、门诊部、卫生所)机构205所,医务人员4607人,病床位2104个。南城医院是全国著名肝胆科医院。
2021年,南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1.84亿元,同比增长7.8%,总量居全市第三,以占全市2.3%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市6.47%的GDP;税收收入165.01亿元,同比增长9.5%,排名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50.38亿元,同比增长14.6%;固定投资总额103.41亿元,同比增长2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31亿元,同比增长7.7%;进出口总额417.9亿元,同比增长10.8%;三大产业比例为0.02:20.64:79.34,服务业是南城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22年前三季度,街道GDP达535.82亿元,同比增长3.1%,GDP总量位居全市第三,增速排名全市第六。
南城经济发展动能充足,辖内各类市场主体8.24万家,总量排名全市第四,其中企业数量达5.33万户,居全市前列,是全市唯一一个企业数超过个体户数的镇街,并有雀巢、杜邦、金霸王等世界500强外资企业8家。楼宇经济发展迅速,建成超过180万平方米写字楼,拥有众多纳税亿元楼,总部基地雏形已现,东莞CBD稳步推进,总部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商业较为发达,已形成第一国际、鸿福、西平等多个有规模上档次的商圈,进驻国内外大型百货品牌超市商场10家。金融中心地位突出,集聚各类金融机构306家,其中市级总部企业达85家,占全市一半以上。科技产业实力雄厚,辖内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9个,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经认定的市级以上科技园区面积超100万平方米。集聚软件设计、物联网应用、现代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检测服务等行业的科技型企业超过400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268家,培育出唯一网络、猎声电子科技、盘古信息、智赢智能装备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电商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完善,以宏远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园区为龙头,带动辖内电商产业加快发展,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25.7亿元。
南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灿烂,蚝岗贝丘遗址被誉为“珠三角第一村”、“东莞历史文化的基石”,度香亭、白衣庙遗址、苏氏宗祠等8处古迹被列为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以宏远男篮俱乐部、世纪城羽毛球俱乐部为龙头的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
近年来,南城凭借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环境优势,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广东省平安建设先进镇街、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科普示范镇、广东省“互联网+”创建小镇、东莞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等荣誉称号。
下来,南城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立足全市首善之区的定位,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全市“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加强产业空间要素的高效供给,不断增强对新动能的核心吸引力和综合承载力,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高品质城市中心,提升城市首位度和城市能级,勇当引领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探路尖兵”,争取成为全市首批千亿GDP镇街之一,努力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