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党校与南城党校日前联合调查研究撰写了资政报告,《关于推进我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建议》获得多位市领导肯定性批示,这是市、镇街两级党校在决策咨询领域的首次合作,有效彰显党校系统,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作用。
该资政报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健康中国建设的政策部署,聚焦民生工程,有利于缓解市民群众迫切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设施供给不足的矛盾,助力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
报告以实地调研为突破口,以科学的数据为支撑,以严谨的逻辑为纽带,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推进我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提供对策建议。
为高质量完成报告,市委党校与南城党校精心组建课题组,召开南城街道相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交流会,进行多次实地调研和专题研讨。同时,课题组深入南城基层一线,广泛听取相关部门和公民办中小学的实施办法、意见与建议,也向南城街道部分居民群众进行问卷调查,确保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课题组总结南城街道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基本做法,梳理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相关政策措施,深入探讨我市学校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同时,充分利用各自在理论研究、政策解读和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近年来,南城紧扣城市发展需求,紧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全市率先推进校园文体资源向社会开放,进一步满足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让群众生活更有获得感、幸福感。目前,南城15所公办中小学已全部对外开放学校体育场、阅览室、停车场等场地设施,得到市民一致好评。
资政报告指出,南城街道在探索推进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做法和成效,主要有五大方面:
1、 强化统筹协调
街道领导走进学校调研公共空间开放(翟嘉欣/摄)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多次召开推动校园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会议,拟发工作措施方案,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出台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方案,南城街道全部15所公办中小学配合相关部门将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2、 因地制宜有序开放
首先,街道办事处对辖区中小学体育场地数量、管理主体、场地规模等进行调查,精准摸排辖区学校体育场地263个,形成项目库清单。接着,有关部门实地走访50个体育场地运营单位,了解体育场地的基本情况、维护情况、人员配置情况、经营管理情况等。最后,制定实施工作方案,15所公办中小学拟定具体方案。
3 、打造“一键预约”平台,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
“南城体育通”小程序上线
南城街道采用购买服务的形式,与公司合作研发“南城体育通”小程序,居民可在线预约,老人和小孩则直接在校门口登记入场。自2023年3月22日上线后,平台浏览量在3天内突破2万。截至2023年底,街道15所公办中小学体育场馆全部开放,总浏览量达172.76万,总预约53562次。
4 、落实保障经费
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维护运营,做好15所公办中小学体育设施开放的管理工作。
5 、加强政企联动合作
建立政府、学校和第三方管理机构的协调机制,细分安全责任,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检查评估和体育场地设施维保。同时,实行黑名单制度,对有故意损坏体育场地设施等行为的人员,限制其再次使用学校体育场地。
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为周边群众开展体育锻炼提供了便利条件,满足了群众的体育需求,提高市民知晓率和场馆利用率,打造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学校与社区亲密良性互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此次市委党校与南城党校联合撰写的咨政报告获得市领导的批示,开创市、镇街两级党校在决策咨询工作方面合作的先河,也是对我市委党校系统发挥建言献策职能的一次有力鼓舞。
下来,两校将继续深化合作,围绕我市推进“百千万工程”等中心工作部署,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应用性、前瞻性研究,为推动东莞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