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的优势塑造工程、结构调整工程、动力增强工程、价值实现工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
去年以来,东莞以“头号力度”推进“头号工程”,推动镇村“创先、进位、消薄”齐头并进,突出抓典型引领,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取得新成效。
今年东莞两会期间,多个镇街代表团成员为“百千万工程”建言献策,针对薄弱环节和瓶颈短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涉及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农文旅产业融合等方方面面,努力推动东莞“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关键词:中心城区发展
市人大代表、南城街道代表团成员朱利民:持续实施强心战略 推动“百千万工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支持中心城区发展,实现中心城区与各镇街、园区交通、产业、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互融互促,对推动“百千万工程”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南城过去二十年发展历程,朱利民发现,在2001年至2006年,东莞实施了“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城市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源建设了行政办事中心、玉兰大剧院、展览馆等一大批公共基础设施,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中心的概念在市民心中逐步形成。但近十年来,城市中心规划建设速度和力度有所放缓,导致中心城区存在“半城半村”面貌、城市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城市发展规划不够系统、中心城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乏力等问题。
为此,朱利民建议,要大力推动“百千万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根本上需要增强中心城区的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构筑起全市镇街互补、一体化发展格局,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强心”战略,以深度城市化为方向,确立城市中心地位,全面全力建设、建强、建美城市中心。
他认为,我市应集全市力量赋能中心城区及核心区建设。一方面,从全市角度统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现代化,提升路网通达性,加快地铁2号线三期、1号线一期工程建设。强化东莞大道时代轴和鸿福路山水轴双轴带动作用,加快推动黄金双轴城市更新项目,加快建成核心地段立体慢行系统,优化提升三江六岸滨水空间。
同时加快中心城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引导现有赋能中心向公共服务平台转型,加大中心城区全过程数字化转型服务。促进中心城区台港澳企等外资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分类施策支持台港澳资企业盘活存量土地。
市层面还需导入更多资源提升中心城区教育医疗水平。向中心城区注入更多高品质公共文化资源,加快推进市博物馆新馆等文体设施建设,大力打造文化品牌矩阵,打造篮球、潮玩名片,积极引进和举办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
关键词:打造典型引领
市人大代表、企石镇代表团成员李惠勤: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塑造具有岭南特色“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村”是“百千万工程”最基层的单位,高质量实施“百千万工程”,最大的难点在乡村,最大的潜力也在乡村。
李惠勤在调研中发现,对东莞大部分村而言,土地仍然是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支撑。由于前期土地开发强度高,东莞各个村的土地资源已非常紧张,但土地闲置现象仍然存在。有的由于村留用地建设项目与建设规划缺乏衔接,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后迟迟未开发建设;有的村闲置边角地分布散乱,很难在规划调整中进行大规模变更。
以企石镇江边村为例,该村近几年工业开发和企业招引取得较大成功,带动了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推动未来发展的土地资源都呈小块状分散在工业区附近,因规划原因无法建设工业区需要的商铺、酒店等商业配套设施。
此外,李惠勤认为,绝大多数典型村都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在打造典型村的进程中,应该充分加以运用。但由于镇、村一级视野不够开阔,以及缺乏专业人才的原因,在谋划和设计方面,可能存在站位不高、运筹失度等问题。
因此,李惠勤建议,在盘活典型村闲置土地资源方面,可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盘活典型村闲置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边角地,加快工业区基础配套,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在打造典型村方面,将拥有独特资源典型村的项目提级到市层面进行高位设计,并由市级相关部门紧密对接、全程指导。
以江边村为例,他建议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深入挖掘江边村古村落文化和贝丘遗址文化,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优势,不断提升典型村的知名度,助力典型村经济展翅腾飞。
关键词:文化振兴
市人大代表、长安镇代表团成员张长河:加强乡村文化振兴,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是现阶段国家战略,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改变群众的精神面貌,助力我市“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张长河建议,要加强乡村文化宣传阵地建设,打造以文化传承为主题的乡村文化品牌。同时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底蕴,把培育文化、振兴文化作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文明单位(社区)创建的重要内容,推动文化振兴成为全民共识。创新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譬如传统文化社戏、舞狮、龙舟等,做出文化精品,做到一村一品,一品一精。
其次,要充分发掘社区本土民间艺人,推选一位想干事、能干事、业务精、有创新的乡村文化带头人,依托当地特色文化,深挖内涵、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文化相结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开展丰富多样的既具有乡村传统特色的文艺活动,又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文化精品。
张长河还认为,建立健全吸引文艺骨干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吸引文化人才下基层,保障社区村级组织都有文艺骨干。
关键词:农文商旅产业发展
市人大代表、南城街道代表团成员蒋淑军:走具有东莞特色的农文商旅产业发展之路,助推“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蒋淑军在调研中发现,东莞市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城市,农业、文化、商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均存在不少短板和难题。
以文旅产业为例,东莞市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城市,文旅业也在不断壮大。但也存在着文化软实力不足、缺乏独特性和差异化、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不足、缺乏品牌推广和营销等亟待解决的难题。
蒋淑军认为,发展农文商旅融合经济将助力推动我市“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为此他建议,我市应制定农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政策导向和支持措施,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同时结合东莞实际,打造具有东莞特色,能够反映东莞人的团结一致、厚德务实、人人参与的精神的独特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