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ico
ico
专人值守、积水超30cm封路……东莞出台防内涝相关方案→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2023-09-07 16:03:58  来源: 东莞发布
【字体:

近日

东莞出台

《东莞市路面内涝积水防御工作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首次公布67个需值守处置的易涝点


方案指出

暴雨黄色、橙色或红色预警发布后

预警影响区域的“三人小组”

在30分钟内到达易涝点、积水点

路面出现30厘米以上积水

交警部门将立即封路

  01

  全市已整治137个易涝点

  每逢暴雨,东莞部分路段就会出现“水浸街”,影响交通安全和市民出行。近年来,东莞也在持续整治内涝点,缓解城市积水内涝困境,改善市民出行环境,市区内涝治理曾多年列入东莞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

  但是,东莞城市化进程非常快,而现有排水设施标准偏低、排水管理水平比较低、地面快速硬化不蓄水等因素叠加,导致“东莞治理城市内涝的工作难度确实很大”。

  原来东莞共有157个易涝点,目前已整治137个,还剩20个易涝点未整治。“剩下的20个易涝点整治难度比较大,涉及面比较广,尤其涉及莞城、东城、南城,包括东纵路、雍华庭、新基河的城市风景街。”

  02

  67个易涝点需现场值守处置

  《方案》结合东莞实际,明确了内涝积水点的定义与范围。在整治的同时,强化路面内涝积水防御工作。

  路面内涝积水点包括易涝点和积水点两类。路面内涝积水点实行分级管理,市水务局负责市级易涝点和积水点判定、建档、公告;各镇街(园区)根据辖区实际及研判分析,确定辖区易涝点和积水点,并负责相关判定、建档、公告等工作。台账实行动态化管理,由市水务局适时进行动态更新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其中,易涝点指在一定区域内,近三年内发生2次或以上积水、积水最大深度超过20厘米、积水时间超过30分钟、积水面积不小于500平方米,对城市道路交通及市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同时达到这四个条件,即列入易涝点。

  积水点是指道路或地面在近5年内发生1次(含)以上的水浸事件,对城市道路交通及市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或属于易受淹隧道、涵洞,且积水最大深度在15厘米(含)以上,积水时间在30分钟(含)以上。

  根据上述标准,市水务局梳理出67个需值守处置的易涝点。从中可以看出,易涝点主要出现在商业繁华区、居住密集区,商业繁荣、人流量大,征地拆迁困难,工程投入大,施工影响面广,整治效果难以短期显现。“这也是易涝点整治工作推进比较缓慢的主要原因。”

ebf6a688f5c2c40b91b4022f20180f61.jpeg

  03

  积水逾30厘米时实施封路

  针对易涝点和积水点,《方案》提出详细的防御措施,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和镇街(园区)的职责分工。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责任到人,成立“三人小组”现场处置。“三人小组”人员由水务、城管、交警或水务、交通(公路)、交警等三个部门组成,负责易涝点、积水点的预防、现场处置及其相关管理工作。属镇街(园区)管辖的易涝点、积水点,可根据属地党委政府要求调整“三人小组”具体小组成员。

  当气象部门发布黄色及以上暴雨预警信号后,预警影响区域的“三人小组”在30分钟内到达易涝点(隧道、涵洞)、积水点现场开展工作。内涝、积水应急处置工作分雨前准备、雨中值守以及雨后善后三个阶段工作。

  属地镇街(园区)及市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气象预警信号和内涝积水点情况,根据因积水点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及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实际情况,视情到达现场开展内涝积水点排水防涝值守工作。

  其中,当路面积水超过15厘米时,交警现场指挥,疏导交通,加强上街警力;水务部门要清理雨水口加快排水,视情启用水泵强排;当路面积水超过30厘米时,交警立即实施封路措施。应急管理、消防部门收到应急求助时,调动队伍,应急救援,减少内涝灾害损失。


  政策文件: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路面内涝积水防御工作方案》的通知



附件:

相关稿件
媒体报道
音频视频
文件
部门解读
图解类
新闻发布会
访谈
其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