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信访联席会议要求,进一步完善基层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基层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强督查督办力度,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现将石龙镇成功解决两起涉及面较广的信访案件经验做法分享如下。
案件一:从点扩面推动类案化解 ——石龙镇村民“养老保险缺缴信访事项”妥善解决 政策误解造成历史遗留问题 2021年4月份,石龙镇信访办陆续接到村民反映王屋洲村没有帮其购买社保养老险,这样会严重影响其退休养老金。石龙镇信访办收到群众反映后,马上组织王屋洲村、人社分局、卫健局等开展核查。通过翻阅历年政策及村的有关资料,向村里的相关老干部了解当年情况等方式,查明当时因对政策执行存在误解,没有理解独生子女养老保险和社保养老险的关系,误认为购买了独生子女养老险就不需再购买社保养老险,以致部分村民缺缴了2001年至2006年期间社保养老险。 统筹协调推动类案化解 找到问题根源后,石龙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镇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立刻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组织力量对全镇类似问题进行全面核查,对照政策要求制定解决方案。经部门反复研究和与相关群众充分沟通,最终明确全镇一盘棋处理,在不能通过社保局补缴社保金方式处理的前提下,各村(社区)与村民签订协议,由村承担缺缴养老金的差额补偿,顺利解决了该部分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 真情实意获群众认可 在镇信访工作联席会议主持的专题信访事项会议决策指引下,经过各部门的努力工作,35名“养老保险缺缴”的村民于2022年2月24日前已全部与所属村委会签订《养老保险金差额补偿协议》,保障了村民日后退休养老金正常发放问题。 工作启示 这宗涉及面较广的信访事项能顺利解决,检验了基层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的重要性。一是通过高位推动、综合协调、严格督办,确保信访事项得到关注和重视;二是坚持以点带面,发现苗头性的问题,马上扩面排查,确保及时消除隐患;三是做到主动出击,把问题一揽子地化解,使同类问题不会出现重复上访,从根源化解矛盾。 案件二:全程跟踪督办保障民生工程落地 ——石龙镇首个“老旧小区增设电梯”工程顺利启用 2021年1月19日,两名业主代表到镇信访办来访,并递上20名业主联名(加盖指印)的请求书,反映增设电梯工程长期停滞,恳请政府帮忙解决小区增设电梯事宜。 问题症结从何而来 响应政府号召,石龙镇落实安居宜居工程,提升市民居住品质,推动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作从2019年开始宣传、落实。自来水公司商住2号楼是众多意向增设电梯老旧小区之一。在镇住建局、社区、业主代表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小区住户同意自筹资金增设电梯。选好建设地点,确定工程合同,办妥报装、审批、公示等手续,计划于2020年12月18日举行开工仪式。在一切都顺利进行时,业主16日收到工程需暂停开工的通知,得知石龙自来水公司认为增设电梯放置的位置地块权属为自来水公司,该地块已移交石龙镇政府资产办管理,须得到镇政府同意才能动工。 跟踪督办为民解忧 2021年1月19日,收到业主恳请政府帮忙解决小区增设电梯事宜的联名信函,镇信访工作联席会议马上跟进办理。1月20日,石龙镇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就此事组织镇党政综合办、住建局、规划所、自然资源分局、自来水公司、中山东社区、业主代表等有关人员召开会议,详细了解实际情况,提出处理建议,报镇委镇政府决策。镇主要领导非常重视,研判后一致决定加快理清关系,解决增设电梯用地问题,使此项惠及民生的工程早日顺利动工。在镇委镇政府的指示下,镇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确定镇住建局为承办单位,督促镇住建局牵头办理。镇住建局积极作为,与业主代表沟通调整方案,与自来水公司协调用地方案,与市有关部门沟通办理相关业务的可行性,并召开相关职能部门的重新审批协调会议,顺利解决用地难题。同时,用好惠民政策,帮助业主顺利取得10万元的项目补助款。经过多方努力,石龙镇首个既有住宅的“老旧小区增设电梯”工程于2021年7月13日正式动工。2022年1月5日,石龙镇首个“老旧小区增设电梯”工程终于完工,自来水公司商住2号楼电梯顺利启用,让居住在这个20年楼龄的业主用上了电梯,改善老人、孕妇、小孩等出行的困难,业主代表送来锦旗,以此表达对政府体恤民情为民解忧工作的感谢。 工作启示 这宗信访事项能完满化解,同时得到业主的一致好评,从信访工作经验看,领导重视是案件化解的有力保障,石龙镇主要领导及时研判案情,理清化解思路,明确工作方向,作出指示批示,为案件化解提供有力保障。多方合作是案件化解的重要关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加强统筹协调,与职能部门、业主代表携手并进,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协调沟通,在商讨方案时,双方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有效推动民生工程顺利动工。“以人民为中心”是案件化解的最强动力,镇街信访联席会议本着为群众办实事的宗旨,不断强化对信访事项跟踪、督办的职能,制定落实帮扶措施,紧抓重点突破口,将矛盾在苗头处化解了,使政府的公信力深根群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