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 20180139-(塘厦)-关于将莞深高速带纳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示范建设的建议 |
按照东莞市关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空间规划》确定的“一廊两核三带多节点”的创新发展空间格局,其中“两核”是谋划建设滨海湾新区创新核心,强化松山湖高新区创新引领作用。广深高速经长安、虎门、厚街、滨海湾新区等,莞深高速经松山湖、临深片区等。目前,滨海湾新区正在规划建设当中,是未来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而松山湖是科技创新能力最直接最强的科技产业园区。东莞市对松山湖的定位是打造全球性科技园区、国家科技创新策源地。华为、中集、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等众多龙头企业已落户松山湖。其次,从与深圳科技产城融合发展的角度,深圳已发展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创新之都,创新资源集聚呈现出越来越迅猛的态势。科技创新主战场是工业领域,而深圳的科技产业,尤其是实业、工业型的科技产业龙华、龙岗片区比较集中,由于两个片区发展比较早,老旧厂房比较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项目提出城市改造意愿越加迫切,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临深片区转移落户的需求越加旺盛。莞深高速带上的东南临深片区与深圳龙华、龙岗片区交界,在承接深圳创新资源转移和外溢效应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产业基础,如塘厦镇作为东南临深片区中心,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市镇街排名中仅次于长安,具备雄厚的科技创新基础。第三,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将为莞深高速带沿线上的松山湖和东南临深片区走制造业升级和创新驱动之路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进一步提升环境、科技平台建设水平。因此建议:将莞深高速带纳入广深科技创新带,与广深高速创新带一并享受示范建设政策的支持,形成推动东莞在“双线”同步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战略,带动东莞东、西两翼比翼齐飞的科技创新局面,更好地引领带动东莞全域创新发展。 |
部门答复 |
领导代表: 感谢您对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关于将莞深高速带纳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示范建设的建议》的建议已收悉。您的有关建议对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具有建设性意义。现综合市规划局会办意见答复如下: 一、目前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现状 目前,东莞编制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空间规划》,在省提出的“两核九节点”基础上,提出构建“一廊两核三带多节点”创新发展空间格局:“一廊”即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两核”是谋划建设滨海湾新区创新核心,强化松山湖高新区科创引领作用;“三带”是指将沿广深—沿江高速、莞深高速、广深铁路,以交通干道组织串联创新活动;“多节点”是在中子科学城等9个省级创新节点的基础上,新增32个市级创新节点,充分发挥镇街(园区)主动性,“多点引爆”促进创新资源落地生根,即全市形成“2+9+32”的省核心创新平台、省级创新节点和市级创新节点多层次的空间分布格局。 在具体工作开展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制定《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空间规划实施工作方案》,按照“一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五年大提升”的目标,制定《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空间规划实施工作方案》,实施“加快平台节点建设、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空间环境品质”等六大行动16项工作任务。制定规划建设指引,提出以“培育创新引领的城市功能、构建紧凑混合的用地布局、完善舒适宜居的公共服务”等七大特征,推进平台、节点建设,彰显发展特色,集聚创新要素,促进创新发展。 二是大力推进广深高速创新带“1+1+11”示范建设,按照空间规划,广深高速公路沿线的滨海湾新区以及水乡新城、石鼓片区、长安科技商务区、虎门北站片区、沙田临港现代产业带等5个片区已分别被纳入省级核心平台和省级创新节点。在此基础上,我市基本选定了南城水濂片区等7个市级创新节点。此外,共梳理了沿线14个总投资约290亿元的产业类连片改造项目建设,为科技创新项目提供品质化、特色化的产业和配套空间。 三是积极搭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创新项目库”,研究制定走廊创新项目库管理办法,力争通过项目动态管理,将类别众多且分散的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有效梳理、规整分类,形成项目认定标准清晰、监管工作规范、推进措施有力的管理机制,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服务力度等措施,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走廊建设落地有声。 四是集聚一批创新资源。 积极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散裂中子源及相关谱仪等大科学装置建设,推动创新资源集聚,为走廊建设提供战略支撑。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计划和“攀登计划”,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快攻关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水平,积极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创新基地”。 二、关于建议的办理情况 按照市有关部署,莞深高速创新带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创新趋势良好的松山湖、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深化与深圳创新资源的对接,注重发展科技研发、创新服务和总部基地等知识型经济,打造一条知识型产业创新带。 目前,市委市政府虽然提出了率先推进广深高速创新带示范建设,但是也高度重视莞深高速创新带建设,规划布局了中子科学城、寮步香市科技产业园、国际创新生态城、塘厦科苑城信息产业园、石碣水南唐洪示范片等一批省、市级创新节点。同时,广深高速创新带具体政策和措施也大部分同样适用于莞深高速创新带建设。例如,在配套政策扶持方面,出台的《东莞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行动计划(2017-2020年)》及相关的“十大计划”、《东莞市通过“三旧”改造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实施办法》、《东莞市科技成果双转化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及拟出台的东莞关于创新走廊建设的配套政策措施都是面向整个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也适用于莞深高速创新带。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项目库建设方面,已初步筛选的262个2018年入库项目也是面向全市的,并实施动态管理。在重大平台载体建设方面,东莞积极推进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散裂中子源及相关谱仪等大科学装置都是集中在莞深高速创新带上。 此外,在规划上,莞深高速创新带将积极对接深圳的梅观创新走廊,构筑一条创新密集带。在今年举行的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第十一次联席会议上,深圳提出要建设梅观创新走廊,对接莞深高速创新带,并在该走廊上布局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项目,实现协同创新。 三、下一步莞深高速创新建设计划 在打造莞深高速创新带方面,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开展: (一)加快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群建设。对标全球先进地区的科学城,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为目标,高标准、高规格建设中子科学城,吸引集聚更多更优质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突出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群建设,推动散裂中子源实验运行和系列谱仪共建,引入一批前瞻性、创新型、关联性大科学装置,着力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规格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为国家材料科技创新的战略力量和世界一流的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培育带动新材料产业发展。 (二)加快出台扶持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支持走廊建设的创新政策,研究制定包括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育、“三旧”改造、产业招商等多方面内容的政策文件,推动深圳和东莞的创新资源无障碍流动。 (三)加强一批创新平台节点建设。集中力量加快松山湖高新区核心平台建设,积极整合周边创新资源,形成创新技术转化的主战场,构筑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高地。重点打造中子科学城、寮步香市科技产业园、国际创新生态城、塘厦科苑城信息产业园、石碣水南唐洪示范片等省、市级创新节点,培育创新引领的城市功能,构建以“(园区、城区、校区)+景区+社区”三区融合的国际创新区,集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科技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 (四)组织实施一批创新项目,积极承接深圳外溢的创新资源。加大力度引进培育重点创新项目,制定科技创新走廊创新项目库管理办法,建立走廊创新项目库,推动入库创新项目动态管理,提高创新项目培育和服务力度,促进更多创新项目、创新资源落户东莞,使创新项目转化为产业发展新动能。 (五)加力创新主体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计划和“攀登计划”,大力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快攻关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争取形成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并实现产业化,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壮大推动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希望您今后继续支持我局工作。 特此回复。 |
-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镇 > 中国东莞塘厦镇栏目 > 专题专栏 > 东莞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专栏
分享到:
关于将莞深高速带纳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示范建设的建议
- 2024-01-25 00:00
- 来源: 本网
- 【字体: 大 中 小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TOP】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