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屋村位于石碣镇西南部,总面积4.98平方公里,辖区有翟屋、甲塘、新维里、村美、胡屋、洲头、坣贝、新村、沙洲、沙路10个自然村,户籍人口5438人,外来人口30000多人。刘屋村区位优越,交通极其便捷,位于东江南支流北岸,东至莞深高速,(五环路) 石碣段,西至北王公路。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村、东莞市文明村、东莞市环境优美村、东莞市生态村、东莞市体育先进村等称号。
【经济发展】截至2025年6月,刘屋村两级总资产71703万元,总收入3259万元,纯收入1102万元。全村现有工业企业 512 家,其中规模以上31家。2021年,启动刘屋村第一工业区、甲塘第一工业区两个工改工项目,前者将被改造为集办公、生活、技术服务、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现代科技园,后者将打造创新、创意、创业相互融合的高新产业园区。刘屋智造中心、刘屋甲塘智造中心连片“工改工”项目总占地面积48241.38平方米(约72.36亩),总建筑面积158466.5平方米。
【历史底蕴浓郁】相传明代洪武年间,先祖由茶山镇员山 (今刘黄村) 迁至峡口,再由矩菴公从峡口迁至石碣,立围叫“石围里”,繁衍至今。刘姓刘屋是由新维里、甲塘、胡屋、村美组成,又称“三甲”。此外,自然村落还有翟屋村、沙洲村、洲头村、坣贝村、新村村、沙路村。1938年10月19日,日军侵占石龙,并准备进犯石碣一带。中共东莞县委书记姚永光带领“模范壮丁队”一部进驻石碣、峡口、鳌峙塘一带,准备阻击来犯之敌。11月13日下午1点许,日军骑兵100多人由潢涌经冼沙向石碣方向进犯,刘屋村民在刘屋桑园下伏击日寇侵略军,打响了石碣人民抗日战争第一枪,战斗一直坚持到下午 4 点左右,击毙日军 1 人,伤多人。参加战斗的“壮常队”有11人牺牲。刘屋抗日斗争的英雄事迹至今依旧被村民们所传颂。
【文体教育并重】刘屋村始终将文体教育置于发展重要位置,以完善的设施建设为基,以浓厚的氛围营造为要,让文化体育之花在全村绽放。在体育设施建设上,全村 10 个自然村实现标准灯光篮球场 “全覆盖”,为村民日常锻炼、邻里赛事提供了便利场所;部分自然村还配套建设休闲小公园、健身路径及老人活动中心,让不同年龄段村民都能找到适合的运动空间。在此基础上,村里先后投资建成占地面积约 9000 平方米的刘屋文化活动中心,集文化大楼、党建公园、抗战纪念牌、文化连廊、广场舞台、健身路径、标准化公厕及 2 个灯光篮球场于一体,成为村民开展文体活动、传承红色文化的核心阵地。教育资源方面,辖区内优质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拥有 5 所学校:公办学校石碣镇实验小学为基础教育筑牢根基;大型民办学校 “碣识学校” 与职业技术学校 “鼎文职业技术学校” 多元互补,满足不同阶段教育需求;“碣识幼儿园”“爱儿健幼儿园” 则为学龄前儿童提供温馨启蒙环境。从基础教育到职业培养,从幼儿启蒙到全民运动,刘屋村以扎实的投入与规划,让文体教育融入村民生活,绘就文明和谐的乡村图景。
【社区服务】刘屋村坚持以服务群众为核心,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两大载体,构建起高效便捷、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让企业与村民切实感受到“家门口”的温暖与便利。在政务服务层面,村里着力打造 “一站式” 服务窗口,整合政务、村务服务资源,为企业办理事务、村民解决诉求提供 “零距离” 对接渠道,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响应群众与企业需求,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民生服务与文化关怀上,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完备、设施齐全,设有家庭服务室、图书室、粤剧室、书画室、舞蹈室、跆拳道室等文化与活动空间,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配套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居家养老服务站、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等功能性站点,精准覆盖不同群体需求。通过购买社会服务,中心配备了专业社工与志愿者队伍,为居民提供家庭帮扶、养老照料、技能指导、文化活动组织等贴心服务,让服务既有温度又有专业度,全方位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