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唇村位于东莞市寮步镇中心区的西北部,东止石步,南接富竹山、陈家埔,西隔黄沙河与岭厦、新旧围相连,北连向西。东部快速干线、莞樟公路、香市大道贯穿其中,相互交汇,交通四通八达,形成以寮步镇为中心的东莞半小时经济生活圈。
塘唇村面积2.9平方公里,管辖塘东、塘西、礑坑、双岗四条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至2024年底,塘唇户籍人口2888人,共1148户。其中男性1471人,女性1417人,男女性别比1.04:1,60岁以上老人617人,占总人口比例21.4%,新莞人常住人口有10000人,户籍人口中以梁姓居首,袁姓、殷姓为次,此外还有黄、温、余、尹、张等姓。
梁姓最早的发祥地是陕西省内古代的梁国,梁国被秦国灭后,伯益的子孙奔晋,后晋纷乱,又渡江,定居福建晋江,再后来因走难来到南雄珠玑巷,其中福范公经过六七代繁衍生下实斋公,后因战乱又来到广东增城县,定居坛头梁屋,生下四个儿子,其中一子梁文壁迁居常平板石(1206年),梁文壁1209年来到两头塘(即塘唇村·向西村)定居,故此,梁文壁为塘唇村梁姓之始祖。
袁姓始祖来源江西省,后来定居东莞温塘,故此袁姓始祖源于温塘之起壹公。
1950年初,塘唇村划归东莞县第五区两步方管属,1953年3月,改为三区两头塘乡管属,1955年9月改为寮步区两头塘乡管属,1957年12月改称温塘大乡,塘唇与双礑社合称塘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撤大乡,成立寮步人民公社,改称塘唇生产管理区,全民皆兵时塘唇村属其中一个连,归前进营管属,1959年6月改称塘唇大队,设立9个生产队,1983年撤销塘唇大队,改称塘唇乡,1987年4月撤销塘唇乡,改称塘唇管理区,1998年11月撤销管理区,改称塘唇村委会。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塘唇村以传统农业为主,主产水稻、甘蔗、木薯、番薯、水果以荔枝为主。村民生活跟全镇人民差不多,相对贫穷、落后,手工业以织虾笼为主,最兴旺时期有八成农户都有织虾笼到集市上出售,以换取食物或现金回来弥补家庭生活开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改革开放国策,全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全村实行大面积种植橙柑,并且在旱地上进行种植橙柑间种荔枝。1994年左右种植橙柑面积达1400亩,可挂果面积1260亩,平均亩产达5500斤,仅橙柑一项人均收入1510元,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塘唇村也同时发展养殖业。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全村在河流溪河上、鱼塘上搭起了很多鸭棚,饲养白鸭销往香港、深圳、长安、厚街等地,饲养规模一度红火, 在全县都有名次,寮步更第一,九十年代中后期,全村超过一百多户村民从事生猪饲养,年出栏量超10万头,年产值超亿元。另外鱼塘养鱼有1000多亩,产值达500万元。工厂企业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前有碾米厂、砖瓦厂、染纸厂、糖厂、黄麻漂白厂、烟花爆竹厂,年总收入37万元,1990年11月15日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东莞寮步塘唇怡宝玩具厂落户塘唇,1997年以前,全村只有三家工业厂房,面积约8000平方,工企业的发展相对缓慢滞后,2002年,塘唇村人穷则思变。实行土地统筹,即是一半土地划归村小组发展,一半土地划归村委会发展。实行村﹑组两级集体经济同步发展,统一规划,集体经济得到飞速发展,至2024年村组两级工业厂房建设面积达30.5万平方米。
塘唇村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全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乡村,2002年至2024年期间,村委会对全村进行系统规划,先后投入9000多万元进行全村道路建设及改造升级,投入1800多万元改造、扩建黄沙河排洪站和水利设施的整治,尽量减少人民群众受内涝威胁,投入500多万元扩建塘唇文化公园和建造一所塘唇星光老人之家(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内设青少年活动室、家庭服务室、棋艺室、茶艺室、体育健身区、曲艺室、舞蹈室、电子阅览室。)。投入350扩建新社卫大楼及社综服务中心,让村民就医方便,医疗有保障,让村民有一个优闲、运动的优美场所,随着经济的发展,塘唇村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2009年实行联合办学后,将2500平方米的原塘唇小学改造成塘唇乐贝尔幼儿园,方便村民幼儿教育,现在塘唇村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先后荣获“东莞市文化达标村”、“东莞市平安社区”、“东莞市市容环境优美村”和“广东省卫生村”,“东莞文明村”等荣誉称号。近年来,村委会重视发展民生工程,每年利用民生微实事项目增加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每逢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每年重大节日开展大型活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