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街镇 / 中国东莞道滘镇栏目 / 专题专栏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食品药品安全

道滘市场监管分局发布食品安全预警:谨防误食野生毒蘑菇引起食物中毒

发布日期:2021-08-25 10:04:25 来源:本网
【字体: 打印


目前,我市已进入雨季,气候炎热、空气潮湿、雨水充沛,菌类生长迅速,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由于一些野生蘑菇中的毒蘑菇与食用菇外形相似,难于区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市场监管分局提醒广大市民:不随意采集、买卖、食用野生蘑菇,以防误食毒蘑菇中毒。

毒蘑菇的识别

由于有些毒菌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


我们应对广东分布的剧毒种类和经常引起中毒的毒蘑菇要特别提高警惕。中毒死亡概率最高的鹅膏属蘑菇的主要特点为:担子果伞状、肉质,菌盖常被各式菌幕残余,有菌托(有时菌托不明显,成为菌柄膨大的基部)、有或没有菌环,菌褶白色,地生,常与壳斗科的植物共生。环柄菇类的特点是长在有杂草等腐烂有机物的地上,菌褶通常为白色、浅黄色至淡黄绿色,有明显的菌环,过去都有称之为环柄菇属,现在已分为多个属,这几个属都有一些有毒的种类,铅绿褶菇就属于这类真菌。

长在牛马等畜粪上的蘑菇,毒菌的比例相当大,虽然他们分类学上分别属于不同的类群,但其毒性都较为相似,通常能引起神经型中毒症状为主,也能引起胃肠类型中毒。


不科学的毒蘑菇识别方法

目前民间流传的许多“识别毒蘑菇的方法”都是不可靠的:

错误说法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

错误说法2—“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却常常被蛞蝓摄食,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

错误说法3—“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这种错误流传甚广,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

错误说法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说法5—“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市场监管分局建议:

不采摘。广大市民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鉴别毒蘑菇并不容易,广大市民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不购买。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不食用。为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毒蘑菇中毒的一般处理方法

当误食了毒蘑菇后,应及早治疗,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治疗中毒病人时应首先考虑帮助病人排除体内毒物,防止毒素继续吸收而加重病情。中毒初期进行排毒对各中毒类型都是必要和有效的。

催吐:可使用物理催吐或药物催吐。如先让病人服用大量温盐水,可用4%温盐水200-300ml1%硫酸镁200ml5-10ml一次,然后可用筷子或指甲不长的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安全的物件)刺激咽部,促使呕吐。注意孕妇慎用催吐。

洗胃:严重呕吐者不必洗胃,如呕吐次数不多时则不应放弃洗胃。洗胃越早越好,一般在摄入毒物4-6小时内洗胃效果最好。

导泻:为清除肠道停留的毒物,可用10%硫酸镁口服,进行导泻,但有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心脏抑制的患者或肾功能不良者不宜用硫酸镁。

立即就医:中毒后立刻到正规医院救治,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广东常见毒蘑菇

1.致命鹅膏(致命白毒伞)(剧毒)

 

形态: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白色。菌盖直径4—7cm,凸镜形至平展形,白色,但中部奶油色。菌肉白色。菌褶白色至近白色,较密。菌柄长7—9cm,粗0.5—1cm,近圆柱形或略向上收细,白至近白色,基部膨大,近球形。菌环生于菌柄顶部或近顶部,薄,膜质,白色,不活动或在菌盖张开时从菌柄撕离。菌托薄,膜质,内外表面白色。

 

 


2.小托柄鹅膏

  

形态:菌盖宽1.8—5.5cm,初半球形,后平展,有时平展而中部微凹,灰色,中央灰黄带褐色,被灰色至粉黄色粉末状鳞片,边缘延伸而有条纹。菌肉白色,无味道。菌褶白色,有时白带微黄色,离生或弯生,不等长,有少数分叉和不明显横脉。菌柄长2.5—7 cm,近柄顶处粗2—7mm,中生,圆柱形,被粉末。无菌环。菌托灰白色,不脱落,被粉末。孢子卵圆形至近球形,6.4—8 ×4.7—6.4µm,光滑,无色,非淀粉质,内含1个中生大油球。


3.格纹鹅膏

 

  

形态:担子果小型至中等,有的大型。菌盖直径41012cm,初期近半球形,后扁平至平展,浅灰色、褐灰色至浅褐色,中部色较深,具辐射状隐生纤丝花纹;菌幕残余锥状、疣状、颗粒状至絮状;菌盖边缘平滑无沟纹。菌肉白色,不变色。菌褶离生至近离生,白色,较密,不等长。菌柄长510 cm,直径0.61.5 cm,近圆柱形或向上稍变细,白色至污白色,内部实心至松软,白色,不变色;基部膨大呈近球状、陀螺状至梭形,直径12.53cm。有菌环,上位至近顶生,有时近中生,薄,膜质,上表面白色、浅灰色至灰色,下表面浅灰色至灰色,有时浅褐色。担孢子7.09.0×5.57.0µm,宽椭圆形至椭圆形,稀近球形或球形,淀粉质,无色,光滑,薄壁;侧生小尖细小。

  

4.灰花纹鹅膏(剧毒)

 

形态:担子果小型至中等。菌盖直径36 cm,幼时钟形至半球形,成熟时扁平,深灰色、鼻烟褐色、暗褐色至近黑色,中部色较深,具深色纤丝状隐花纹或斑纹,光滑或偶有白色破布状菌幕残片;边缘平滑无沟纹,一般无菌环残片。菌肉白色,较薄。菌褶离生,白色,较密,短菌褶近菌柄端渐变狭。菌柄长813 cm,直径0.52 cm,近圆柱形或向上稍变细,白色至浅灰色,常被浅褐色细小鳞片;内部实心至松软,白色,不变色;基部近球形,直径13 cm。菌环顶生至近顶生,灰色,膜质。菌柄基部菌幕残余(菌托)浅杯状,游离托檐高达38 mm ,厚0.52 mm,外表面白色至污白色,内表面白色。担孢子8.010.0×7.09.5µm,球形至近球形,稀宽椭圆形,淀粉质,无色,光滑,薄壁;侧生小尖长约1 µm

  

5.灰疣鹅膏




形态:担子果中等至大型。菌盖直径(5715 cm,扁平至平展,浅灰色,有时污白色,其上的菌幕残余疣状至锥状,浅灰色至灰色,顶端多呈白色;边缘常有絮状物,平滑无棱纹。菌肉白色,不变色,无特殊气味。菌褶离生至近离生,白色,较密。菌柄长615 cm ,直径0.73 cm,近圆柱形,污白色至浅灰色,被有纤丝状至絮状浅灰色至灰色鳞片;内部实心,白色,不变色,无特殊气味;基部膨大,腹鼓状至梭形,直径1.545cm,有短假根,在膨大基部的上半部和菌柄下部常被有灰色至近白色的絮状至疣状的鳞片或菌幕残余。菌环膜质,易破碎消失。担孢子8.011.0×5.57.0µm,多为椭圆形,偶尔宽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淀粉质,无色透明,光滑,薄壁;侧生小尖细小。



相关文件: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