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街镇 / 中国东莞道滘镇栏目 / 走进道滘 / 道滘概况 / 村居 / 小河村

建成投产后年产值逾66亿!道滘这个村迎来大发展

发布日期:2024-08-13 15:46:16 来源:本网
【字体: 打印

  道滘的乡村之美,美在其“形”,既有阡陌交通、十里稻香,也有白墙黛瓦、炊烟袅袅;更美在其“质”,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诉不尽的浓浓乡愁。今年,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加力提速之年,我们推出《向往的乡村在道滘》系列节目,全方位展示道滘乡村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接下来,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打卡道滘的美丽村庄,感受宝藏乡村的惬意生活吧!

  盛夏八月,骄阳似火。在一个雨过天晴的午后,走进小河村,河涌两岸郁郁葱葱,“花园式”再生水站美观且大气,碧道上时不时能看到村民悠然散步……这一美好图景得益于近年来小河村“治水”工程的推进——全面聚焦治水提质、环境美化、污水处理等民生问题,不断更新治水理念,系统推进流域治理,持续改善广大群众的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850.jpg

  一、创新思路举措,护生态之美

  自古小河村河道绕村而流,村民依水而居,水是小河村民无法抹去的乡愁印记。近年小河村加大水环境治理,在北海河、流涌河、沥江围排渠等建成10公里环村休闲碧道,生态环境焕然一新。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845.jpg

  走近道滘镇小河村的小河大新南路24号,映入眼帘的是绿色的草坪上随处花团锦簇,中式长亭可供人观鱼纳凉,红白相间的二层小楼美观明亮,与潺潺的河水一同组成了一个傍水花园.....谁能想到,这座坐落在小河村的小花园,竟然暗藏日处理能力达5000吨的污水处理站!——这便是东莞首座花园式污水处理站。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841.jpg

  打造综合治水样板,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来到这里,感受不到印象中污水处理厂常有的吵闹,没有机器运行的噪音,也看不见巨大的水池,没有难闻的气味。据介绍,该污水处理站所有水池均埋设于地下,除臭系统采用全封闭、全收集,微负压运行,没有异味。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836.jpg

  去年7月,来自中央、省级和市级主流媒体记者,以及广东各地城乡环境、城建水利相关单位人士齐聚道滘,共同聚焦小河村水环境污染治理的创新模式,这一“治水经验”得到众多专家高度认可。同时也赢得了周围居民的欢迎和支持,“此前这里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旁边的内河涌常有污水直排,那味道随风飘散,我们都避之不及。”小河村村民温先生笑道,“这边新建了污水处理站之后就好很多了,污水直排基本没有了,还多了一座花园,平常我们都来这边跑步、锻炼,与之前大不相同。”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831.jpg

    “微改造”带动“精提升”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827.jpg

  除了水环境治理,小河村还不断深入推进实施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全域推动该村全周期精细化管理工作,力求以良好的生活生产生态空间推动创新资源集聚、优秀人才扎根,创造出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823.jpg

  近年来,小河村以“微改造”带动“精提升”——投入 600 多万元升级改造小河村党群服务中心,不断完善办事大厅、党群议事厅、党员活动室、学习培训室、文明实践站等实体功能室建设;投入了30多万元升级改造新基、小河篮球场围栏、地面,新建虎尾洲、沥江围儿童游乐场,持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二、“面子”要美,“里子”要实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而这个“魂”就是“文化”。近年来,小河村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的乡土文化,进一步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817.jpg

   激活祠堂资源,打造公共空间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812.jpg

  小河村杜氏宗祠距今有100多年历史,承载着大涡祖辈奋发有为、克己奉公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小河村深入挖掘传承宗祠文化精髓,对古祠堂进行精细化管理与活化利用。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806.jpg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801.jpg

  包括协助镇文广中心在杜氏宗祠举办“时光如烟 乡村巨变”影像展及开展“道滘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之莞城花灯制作技艺非遗课堂,组织党员开展“听文物故事 看家乡巨变”参观杜氏祠堂及影像展主题党日活动......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756.jpg

  小河村通过各类活动展现祠堂的生命力,让不可移动文物的历史走进党员群众视野,古老宗祠焕发新活力,成为村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新载体。

   “道滘龙王”背后的“龙舟精神”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751.jpg

  2023年6月19日上午,小河村龙舟队以3分14秒625的总成绩成功夺得2023年道滘镇龙舟锦标赛冠军,争得“道滘龙王”的称号。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747.jpg

  “小河村的队员都很积极、很能吃苦,不怕烈日、不怕累,哪怕下瓢泼大雨都能够继续训练。”小河龙舟队主教练介绍道,为了能在龙舟赛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每天训练总时长超过8小时。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742.jpg

  参加比赛的队员来自各行各业,大家为了全村的荣誉坐到了一条船上,“同舟共济,团结拼搏,奋勇争先”,正是这样的龙舟文化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小河人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成为推动小河村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抢抓机遇,蓄势发展

  2021年,小河村抢抓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机遇,成功推动东莞首个采用市属国企土地整备模式实施的“工改工”项目——广深科创走廊小河村工业区连片“工改工”项目落户小河。从首期启动区开始,先行先试,逐步推进连片改造,盘活低效存量用地,为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空间。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736.jpg

  大干提速!项目喜迎新进展!

  2023年11月14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小河片区新兴产业研发制造项目(以下简称“东实·道滘数智园项目”)正式交付,这标志着该项目已全面竣工,并进入投产使用阶段。目前,园区已引进台工科技、宏拓仪器、奥尼高分子等23家优质企业,储备有厂房需求企业214家。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723.jpg

  项目范围约2160亩,重点改造面积约950亩,计划分三期进行改造,其中启动区约150亩,二期约460亩。预计总投资将达到约110亿。园区整体建成达产后,预计贡献年产值逾66亿,年税收逾2亿元,以及带动就业超过1万人。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559.jpg

  目前,招商团队正不断加强客户拓展,引入更多高技术、高产值的符合园区主导产业的高质量企业。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552.jpg

  据介绍,东实·道滘数智园由道滘政府与东实集团联袂打造,在全市率先试行市属企业土地整备开发模式,是首批东莞“头雁计划”更新单元、首个市属企业土地整备开发模式试点项目、首个镇街与市属国企合作的城市更新项目、首个市属国企主导的“专精特新”产业园区。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546.jpg

  从东莞市中心到东实·道滘数智园,大约只要25分钟车程,这是东莞数字经济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引领水乡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同时,该项目也是东莞市市属企业土地整备开发模式的先行先试项目,是东莞市推动连片“工改工”项目改造的典型代表之一。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540.jpg

  项目更新改造后将定位为大湾区5G智造赋能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打造“5G+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园区,同时将引领道滘镇产业进一步提档,顺应大湾区战略和东莞转型升级大趋势。未来,新增的产业用房能引进高技术、高产值的新型企业,一方面能有效提高道滘镇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能为周边地区和市民带来实质性的收益。

        “1237”绘目标蓝图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535.jpg

  小河村从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禀赋、乡村文化、集体经济等多方面考虑,紧紧围绕我镇“百千万工程”工作指引,进一步加强谋划小河村新发展格局,聚焦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力争加快产业升级、构建美丽圩镇“七个一”、巩固环境卫生、补齐基层治理短板,构建小河村“1237”工作思路,即打造1条美丽乡村示范街道、实施2个重点民生工程、完善3个互联区、落实7个专项行动,奋力推进小河村“百千万工程”落地,推动小河村综合治理水平实现新提升。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528.jpg

  目前,小河村围绕“1237”工作思路,先后打造了创意南路--虎尾洲街--党群服务中心--龙舟广场乡村示范街,试运营停车围合管理,扎实开展各分社三线整治工作,持续开展绿美乡村建设行动,在大鲩冲、虎尾洲村开展“五边”“四旁”绿化小河等行动。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522.jpg

  接下来,小河村坚持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统筹推进沥江围桥重建、中心公园升级改造等重点工程,按照“扫干净,摆整齐”要求,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开展沥江围、虎尾洲农房微改造工作,提高乡村风貌;开展公共服务提升行动,落实开展困难群体保障措施,推动民生大楼落地,完善养老服务,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保障。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517.jpg

  小河村党委书记卢志明告诉记者,自“百千万工程”工作开展以来,小河村持续发力,聚焦在人居环境、民生工程、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和绿美生态建设等,提升民生福祉,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目标就是2023 年,建立工作机制,加强资源要素投入,开创干群同心发力的良好局面。2025年,补齐人居环境整治短板,提高老人等弱势群体福利,推动高质量发展提档升级。2027年,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和美小河”成效更加明显。到2035年,村综合竞争力迈上新台阶,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构建宜居宜业宜商现代化和美乡村。”卢志明欣喜地说道。

微信图片_20240813145513.jpg

  延伸阅读:“1237”工作思路

  1——打造1条美丽乡村示范街

  根据量力而行、分段实施的原则,将“小河大桥--小河路--创意南路--虎尾洲街”打造为欢迎客商来访的会客廊道。

  2——实施2个重点民生工程

  一是开展停车围合管理。投入约300万元,实现全村停车围合管理。既可以解决闲置地环境问题,也可以增加停车位数量。二是实施“三线”整治工程。投入约700万元,将七个合作社纳入“三线”整治范围,实现全覆盖。

   3——完善3个互联区

  一是居民区补充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着重提升人居环境。将小河旧烟花厂地盘活,用于集中管理流动商贩,激活乡村夜市经济和周末经济,打造成为一个示范流动商业聚集地。二是产业区整合资源蓄势发力,着重提振经济发展。扎实推进小河“东实·数智园”一期招商工作,致力打造华南地区5G产业先行示范发展基地。三是农业区借力寻找发展机会,以生态美促进生活美与经济美。通过租金优惠、协助宣传等一些优惠政策,扶持巩固济丰农业产业园市级兰花种植基地地位。

  7——落实7个专项行动

  开展交通整治行动。

  开展绿美乡村建设行动。

  开展村容村貌提升行动。

  开展集体经济发展行动。

  开展文化软实力增强行动。

  开展公共服务提升行动。

  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行动。

  (胡晓珊)

相关文件: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