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ico
ico
2010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2011-06-09 14:02:22  来源: 本网
【字体:

    2010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东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突出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稳增长,加力调结构,积极优环境,全面强管理,继续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的成果,国民经济发展逐步摆脱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呈现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的格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2010年东莞市生产总值(GDP)4246.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64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2183.18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2046.43亿元,增长3.9%。三大产业比例为0.4:51.4:48.2。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9.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0.9%,金融业增长4.5%,房地产业下降1.1%,其他服务业增长3.4%。

  全年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785.10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7.84亿元,增长20.2%。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62.63亿元,增长17.2%;营业税45.87亿元,增长2.6%;企业所得税24.80亿元,增长40.3%;个人所得税11.04亿元,增长26.5%;城市维护建设税11.38亿元,增长23.6%;房产税9.27亿元,增长22.3%;契税18.70亿元,增长18.7%。全年全市工商税收总额688.7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国税439.44亿元,增长29.8%;地税249.29亿元,增长19.3%。全年地方一般财政支出308.61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77亿元,公共安全支出28.86亿元,教育支出41.30亿元,科学技术支出8.60亿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66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05亿元,医疗卫生支出3.21亿元,环境保护支出12.26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19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9.86亿元,交通运输支出26.17亿元。

  所有制构成

  初步核算,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095.53亿元,比上年增长6.3%,占25.8%;民营经济增加值1536.47亿元,增长13.1%,占36.2%;外资经济增加值1614.25亿元,增长9.4%,占38.0%。

  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22.14亿元,比上年增长9.0%;集体工业增加值68.93亿元,增长9.1%;外商投资工业增加值584.09亿元,增长22.3%;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799.90亿元,增长16.6%。私营工业增加值192.19亿元,增长18.9%。

  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国有经济投资162.84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4.6%;集体经济投资148.23亿元,占13.3%;民营经济投资450.85亿元,占40.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223.89亿元,占20.1%。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内资企业实现零售额425.92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占贸易业零售额的比重为90.0%。其中,国有企业占2.5%,集体企业占4.1%,有限责任公司占33.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私营企业占34.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零售额40.34亿元,增长24.3%,占9.8%;个体户实现零售额0.94亿元,占0.2%。

  在出口总额中,国有企业出口额110.2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9%;三资企业出口额442.62亿美元,增长32.3%;集体企业出口额14.16亿美元,增长50.8%。

  体制改革与转型升级

  深化简政强镇事权改革,依法下放33个行政机关的542项管理事项及权限给11个中心镇和3个市属园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了审批事项232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积分制入户和居住证制度,近1.2万名新莞人获得积分入户资格;编制实施《东莞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初步拟定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推动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优化生产模式、拓展内销市场。全年共受理1250家来料加工企业转型,新增外资企业研发机构150个。认定现代产业体系“四个30项目”、商贸流通业“四个十大项目”、民营工业50强、服务业50强和首批总部企业等,实施重点扶持。推动3家企业成功上市。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薄膜太阳能光伏和物联网2个基地被列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9%。

  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新建713.12亿元,比上年下降1.0%;扩建73.58亿元,下降9.4%;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112.03亿元,增长33.4%;房地产开发投资298.99亿元,增长7.7%。从产业投向看,投资集中在二、三产业。第二产业投资407.9亿元,占36.6%,其中制造业投资338.75亿元;第三产业投资706.89亿元,占63.4%。

  注: 从2009年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包含跨区项目金额,2009年增速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3.0%。

表一:2010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情况

                                        单位:万元

行 业

投资额

增长%

总计

11149822

1.9

农、林、牧、渔业

1922

-68.7

制造业

3387524

0.6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87134

15.4

建筑业

4051

157.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240268

-1.8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00850

-3.1

批发和零售业

201106

23.3

住宿和饮食业

109330

-51.5

金融业

26286

133.8

房地产业

3646832

3.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6834

-55.6

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93236

87.8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793687

2.3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29535

48.2

教育

221760

57.9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45102

-31.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22797

64.4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71241

18.7

  价格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8%。其中居住类价格上涨5.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3.7%,食品类价格上涨4.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9%,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7%,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3%,衣着类价格下降2.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6%。

           表二:2010年价格变动情况

类 别

价格指数(%)

比上年升降幅度(%)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2.8   

2.8   

食 品

104.6   

4.6   

其中:粮食

104.0   

4.0   

肉禽及其制品

103.6   

3.6   

油脂

104.9   

4.9   

100.8   

0.8   

鲜菜

114.5   

14.5   

水产品

104.5   

4.5   

烟酒及用品

101.7   

1.7   

衣 着

97.9   

-2.1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0.3   

0.3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1.9   

1.9   

交通和通信

100.4   

0.4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3.7   

3.7   

居 住

105.1   

5.1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03.2   

3.2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102.6   

2.6   

  农业

  全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8.3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3%。其中种植业产值14.82亿元,下降1.6%,占总产值的52.3%;林业产值0.29亿元,增长14.7%,占1.0%;牧业产值5.55亿元,增长13.1%,占19.6%;渔业产值6.80亿元,增长5.7%,占24.0%。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19万亩,粮食产量1.25万吨;水产品产量7.63万吨,增长4.1%;蔬菜产量39.29万吨,下降1.8%;生猪出栏数33.64万头,增长19.8%;家禽出栏数746.21万只,下降0.8%。

  全年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家。年末全市共有20家农业龙头企业和29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国家级2家。年末全市共有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28个、无公害农产品49个、绿色食品44个、有机食品9个。

  工业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12.86亿元,增长19.0%。其中,重工业增加值960.81亿元,增长20.1%,所占比重为53.0%;轻工业增加值852.05亿元,增长17.8%,占47.0%。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1265.9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74.87亿元,比上年增长66.3%;资产负债率为60.94%;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32.63,比上年上升15.43个点。

  全年规模以上八大支柱产业增加值1100.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426.68亿元,增长22.5%。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668.92亿元,增长22.6%;实现利润总额87.71亿元,增长89.94%。

表三: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 品 名 称

计量单位

产 量

比上年增长%

电子元件

万只

91845707.91

34.5

机制纸及纸板

9331823.42

10.5

瓷质砖

平方米

20873228.66

8.0

发电量

万千瓦时

3563821.51

4.4

家具

73902146.42

18.0

服装

万件

140556.06

7.5

玩具

千元

8279161.78

16.5

钢化玻璃

平方米

7081445.50

4.7

模具

303389.13

57.6

不锈钢日用制品

45888.71

24.2

皮革鞋靴

万双

43061.65

16.5

电话单机

48092167.00

25.3

组合音响

36368747.59

41.5

印制电路板

平方米

18011668.38

34.4

彩色电视机

5358975.00

9.3

金属切削工具

万件

1949.04

47.0

电力电缆

千米

383829.09

70.6

万米

15794.13

20.7

21675597.00

58.7

化学纤维

11178.40

37.9

光电子器件

万只

1030151.59

41.8

印刷专用设备

9456.80

34.5

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

19952986.00

71.2

电工仪器仪表

5320941.00

44.5

塑料加工专用设备

38860.91

87.0

家用电风扇

20813012.00

3.2

显示器

1573415.00

-3.6

  建筑业

  全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82.37亿元,比上年下降2.9%。

  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15.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施工面积709.91万平方米,下降2.8%;竣工面积306.9万平方米,下降10.8%。建筑企业按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2.6万元/人,比上年增长23.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全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86.51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含乡村道路)4750.99公里,公路密度192.74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等级公路4673.04公里,密度189.58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216.74公里,密度8.79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34.75万辆,比上年增长6.2%。其中汽车保有量92.08万辆,增长15.7%。公路货物运输7640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51.08亿吨公里;水路货物运输1672万吨,水路货物周转量57.95亿吨公里。全年公路运输完成旅客客运量7.74亿人,旅客周转量128.87亿人公里;水路运输31万人,旅客周转量2017万人公里。全年港口旅客吞吐量30.62万人,港口货物吞吐量5657.29万吨。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57.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电信业务收入149.81亿元,增长0.4%;移动业务收入106.58亿元,增长5.2%;邮政业务收入8.12亿元,增长13.6%。全年发送信函4507万件,增长5.4%;邮政特快专递627万件,增长12.6%;全年邮政汇款汇出金额280.51亿元,增长26.2%。

  国内贸易

  全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06.84亿元,比上年增长9.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47.82亿元,增长0.9%。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8.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9%,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2.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05.53亿元,增长16.6%;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02.53亿元,增长9.1%。

  在限额以上贸易业中,五金、电料类零售额增长36.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2.6%;汽车类增长30.1%;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8.7%;日用品类增长16.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6.9%。

  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957.18亿元,比上年增长23.7%。

  金融业

  全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165.44亿元,比上年增长4.5%。

  全年新增各类金融机构7家。年末全市有各类金融机构83家,其中银行类机构26家,证券期货类机构20家,保险类机构37家。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5943.39亿元,比年初增长19.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521.56亿元,增长15.2%;财政性存款余额46.58亿元,下降11.2%。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3329.82亿元,比年初增长14.7%。在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704.63亿元,增长16.1%;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余额20.71亿元,下降13.9%。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867.57亿元,现金支出10084.22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216.65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0.52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各类证券公司共有开户数82.07万户,比上年增加4.47万户。全年股票总成交额10989.84亿元,比上年下降5.9%。年末保证金余额136.33亿元,比上年下降16.2%。

  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38家;保险中介机构44家,比上年增加13家。保险从业人员2.7万人。全年保费收入159.72亿元,比上年增长38.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6.72亿元,增长32.1%;人寿险保费收入113亿元,增长41.7%。全年保险赔款与给付金额35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21.8亿元,综合赔付率为46.7%。人寿险赔款与给付13.2亿元。

  房地产业

  全年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288.36亿元,比上年下降1.1%。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98.99亿元,比上年增长7.7%。商品房施工面积2060.54万平方米,下降11.7%;竣工面积296.59万平方米,下降4.4%;销售面积511.25万平方米,下降14.8%,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469.9万平方米,下降18.8%。全年商品房销售额373.77亿元,增长5.9%,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334.15亿元,下降0.03%。

  民营经济

  年末全市民营单位登记注册户数49.2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1%。其中私营企业增长较快,达到8.87万户,增长19.4%;个体工商户40.24万户,下降0.2%。全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总产值1195.19亿元,增长21.4%;民营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0.85亿元,增长4.5%;民营经济消费品零售额929.83亿元,增长15.9%;民营经济缴税总额261.05亿元,增长31.9%。

  区域经济

  年末全市32个镇街本级总资产1070.18亿元,净资产703.7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10.3%;年末全市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1230.91亿元,增长4.7%;净资产942.29亿元,增长5.3%;全年镇街本级可支配收入217.42亿元(包含土地和物业转让收入),增长14.2%。当年可支配财政收入超10亿元的镇街有6个。可支配收入(扣除土地物业转让纯收入)超1亿元的村有20个;超5千万的村有69个;超1千万的村有419个。

  突出加快园区开发建设。松山湖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区,台湾高科技园开园,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在莞落户。虎门港泊位码头建设加快,保税物流中心投入运行,对台直航航线正式通航。东莞生态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态修复初见成效,首次对外公开招商。长安新区用海申报、规划编制等工作扎实推进。

  二、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

  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213.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进口总额517.40亿美元,增长32.7%;出口总额695.98亿美元,增长26.1%。

  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95.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9%;加工贸易出口590.16亿美元,增长21.0%;其他出口10.40亿美元,增长55.4%。

  按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分,对亚洲出口354.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6%;对欧洲出口121.37亿美元,增长26.0%;对北美洲出口189.88亿美元,增长20.4%;对拉丁美洲出口17.50亿美元,增长32.1%;对大洋洲出口8.60亿美元,增长5.9%。

  全年机电产品出口494.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1%,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1.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41.95亿美元,增长23.0%,占34.8%。

表四:2010年主要商品出口情况

                                单位:万美元

商 品 名 称

金额

比上年增长%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

528199

25.0

服装及衣着附件

389784

38.7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

333050

24.8

鞋类

309561

26.0

家具及其零件

320917

32.3

静止式变流器

359806

55.5

游戏机

84546

-53.7

有线电话机(包括无绳电话机)

164438

10.8

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

152070

11.2

数字式相机

160842

26.5

电视、收音机及无线电讯设备的零附件

161166

27.9

玩具

163174

32.9

旅行用品及箱包

156455

36.8

电线和电缆

152169

40.8

电视机(包括整套散件)

96536

-5.3

通断保护电路装置及零件

133965

29.2

塑料制品

113700

25.1

录、放像机

132369

57.3

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机

96899

21.2

  吸收外资

  按新口径统计,全年全市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69宗,合同外资金额25.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7%。实际利用外资27.32亿美元,增长5.3%。全市新签投资总额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46宗,增加19宗;新签第三产业项目合同外资金额3.60亿美元,占全市的13.8%。外商投资进入商贸领域加快。全市新签批发和零售业项目有109宗,合同吸收外资2.07亿美元,增长66.5%,占第三产业吸收外资的57.5%。

表五:2010年分行业利用外资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万美元

行 业 名 称

合同外资金额

比上年增长%

实际利用外资

比上年增长%

总 计

259740

60.7

273171

5.3

农、林、牧、渔业

1010

7699.2

62

77.1

制造业

222761

62.7

241618

3.2

其中:纺织业

12908

136.5

7225

-10.4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3120

277.7

9137

-21.0

家具制造业

1825

-44.5

6155

-9.8

  普通机械制造业

6530

118.1

7541

6.1

  专用设备制造业

19263

209.2

15589

17.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0868

66.2

25260

47.9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66565

80.0

60796

-3.6

  金属制品业

10391

16.0

10371

24.5

塑料制品业

17764

55.5

14007

21.4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4873

27.8

8439

-22.5

造纸及纸制品业

8057

269.1

21188

-12.4

  其他制造业

40597

4.5

55910

7.0

信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782

232.8

109

-80.9

批发和零售业

20655

66.5

13271

74.7

  旅游

  年末全市有星级酒店97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2家,四星级酒店25家,三星级酒店35家,二星级酒店14家,一星级酒店1家。全市有旅行社5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9家,国内旅行社41家,其他4家。全年接待国际及港澳台旅游入境人数32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入境外国人108.69万人次,增长4.3%;港澳台同胞218.71万人次,增长20.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76亿美元,增长30.6%。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923.83万人次,增长9.9%。旅游总收入191.32亿元,增长26.3%。

  全年东莞组团外出旅游人数15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0%。其中,国内旅游人数139.09万人次,增长21.5%;出境旅游人数14.71万人次,增长16.3%。

  三、城市建设

  城市绿化

  年末全市建成区土地面积798.48平方公里,公共设施用地面积61.31平方公里。全市林业用地面积91.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6.7%,林地绿化率为98.7%;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为41.16%,绿化覆盖率为44.31%;全市已建成公园广场1004个,面积11130公顷。

  公用事业

  年末全市有公交线路96条,公交运营车辆1443辆。全年市内公共汽车旅客客运量2.31亿人次。

  全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700万立方米,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16.56亿立方米。年末供水管道总长度16268.01公里。全年全社会用电量562亿千瓦时,增长13.4%。其中工业用电435.57亿千瓦时,增长15.8%;照明用电107.07亿千瓦时,增长5.9%。年末全市液化石油气家庭用户87.09万户,天然气家庭用户14.60万户。全年液化石油气供应量34.46万吨,天然气供气量2.96亿立方米。

  信息化

  2010年信息化综合指数为74.6%。年末全市普通固定电话225.64万户,比上年增加19.0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32.90万户,增加223.61万户,其中充值卡用户1452.01万户,增加180.86万户。全年长途电话通话时长188.43亿分钟,其中对国际及港澳台电话通话时长3.08亿分钟。年末互联网用户153.92万户,比上年增加35.90万户;宽带接入用户150.08万户,增加35.87万户。

  四、社会事业 

  科技

  全年新增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1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26家、省级以上技术工程中心14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56个,参与制订各类技术标准37项,获批省创新科研团队3个。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79.1亿元,比上年增长19.1%。

  全年专利申请量21654件、授权量20397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3.3%和57.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143件,授权量442件;实用新型申请量7677件,授权量7529件;外观设计申请量10834件,授权量12426件。

  教育

  全市共有幼儿园727所,比上年增加47所,其中公立集体办园169所,民办园558所。共有省、市一级幼儿园101所。3-6周岁在园(班)幼儿共20.84万人,入园(班)率达 95.15%,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

  全市共有小学330所,比上年减少7所;在校学生55.24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本市户籍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全市有初中150所,初中在校学生18.79万人,户籍适龄少年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22%,毕业生升学率为97.9%。

  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有66所(含民办学校18所),在校学生11.79万人(含技校),其中普通高中(含完中)40所,在校学生7.04万人,中职学校26所(含技工学校1所),在校学生4.75万人(含技校)。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35744人,升入各类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34985人,其中普通高中21155人,中职学校13830人。本市户籍学生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4.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全市有成人高等教育机构1所、镇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2所、民办成人非学历教育机构231个,各类成人教育年培训量达52万多人次。

  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5所。其中本科院校2所,专科院校3所。在校学生3.83万人。全年普通高等院校共招收本科、专科学生1.27万人。毕业生8105人。

  2010年全市参加高考总人数24712人,其中普通类21076人,高职类3636人。在普通类考生中,上重点线2353人,比上年增加124人;上本科线9878人,增加1494人。

  文化

  年末全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站33个,公共图书馆505个,博物馆30个,文化广场511个,艺术表演场所63个,电影放映单位46个,网吧1053间,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1160.5万平方米。全市有公共广播节目57套,公共电视节目49套。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推进,全市覆盖率达100%。全年共出版报纸8229.5万份,各类杂志刊物132.38万册(含内部刊物),图书7.56万册,《东莞日报》发行量4562.5万份,电影放映11.52万场次,观众387.74万人次。

  卫生

  年末全市有医疗机构2229个,其中门诊、诊所、卫生站、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等基层医疗机构2151个,卫生技术人员37487人,医院病床19980张。全市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88个,覆盖了全市300多个村(社区)。全年诊疗总人数上升11.9%。

  体育

  全年东莞运动员共获得50枚金牌(省级以上)、56枚银牌、46枚铜牌。其中夺得国际赛金牌4枚,银牌2枚;夺得全国赛金牌6枚,银牌12枚,铜牌10枚;夺得广东省赛金牌40枚、银牌42枚、铜牌36枚。

  全年举办市级综合和单项比赛16次,参加人数1.43万人次;举办镇街级单项比赛578次,参加人数65.62万人次。全市有体育彩票发行网点880个,销售总额7.62亿元,体彩公益金0.13亿元。

  社会福利与救助

  年末全市有敬老院35个,敬老院供养老人894人。全年社会救济人数3.65万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2018.3万元,社会救济福利费用4448.6万元,自然灾害救济费用139.4万元。全市纳入“五保户”对象有1263人,“五保户”费用支出1535.73万元。32个镇街全部建立了社会保障网络,纳入街道级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有1595户共3629人,纳入镇级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有12218户共30799人。

  社会稳定

  严厉打击恶性和多发性犯罪,大力开展扫黄禁赌等专项行动,深入整治治安重点区域和行业,加强巡逻防控与校园安保。新建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41个,市平安社区218个,全年刑事案件破案宗数增长29.9%。深入推进危险化学品、“三小”场所、出租屋、建筑安全、食品药品质量等专项整治,开展创新消防管理试点,落实挂牌督办任务,排查和整改了一批安全隐患。新建镇街应急避灾中心17个,建成食品安全样板市场67个。全市各类安全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2%和1.4%。完成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村(社区)综治工作站的建设,落实领导接访包案和带案下访等制度,群众信访总量下降23.4%,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3%。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和劳资关系调解,劳资突发事件、欠薪逃匿案件分别下降3.4%和37%。

  安全生产

  全年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事故4910宗,比上年下降3.2%;死亡574人,受伤5365人,分别下降1.4%和3.6%;直接经济损失896.7万元,上升12.6%。其中,道路交通事故4872宗,下降3.3%;造成死亡526人,受伤5355人,分别下降3.5%和3.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35,工矿商贸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6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3.93。

  资源和环境保护

  全年雨日天数202天,全年日照时数1699.7小时,平均气温22.4摄氏度,相对湿度73%。全年降水量2165.9毫米。

  年末全市有森林公园17个,生态公益林37.63万亩,林木积蓄量255.82万立方米,林木总生长量15.52万立方米。全年完成造林1829.05公顷,种植乡土阔叶树135.9万株;全市参与义务植树人数 85.32万人,种植树木329万株;共投入1695.9万元创建林业生态文明村,完成110.9公里的道路补绿和84.2公顷的闲置地增绿。

  全年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5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97.8%。全年投入1.2亿元,建成樟村水质净化厂污泥初级处置项目,日处理污泥500吨。投入3.9亿元基本建成污泥处理厂黄江项目。全市新规划的34项污水处理工程建成33座,截污主干管道完成86%工程量。

  五、人民生活

  人口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81.7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95万人,出生率为10.90‰;死亡人口8367人,死亡率为4.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3‰。

  居民收入

  2010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6108元,比上年增长 11.7%。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6576元,增长9.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48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0%和13.2%。

  居民消费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5733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食品消费支出8733元,增长9.5%;衣着消费支出1706元,增长14.3%;居住消费支出2089元,下降6.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771元,增长9.6%;医疗保健支出1294元,下降7.6%;交通和通信支出5925元,增长8.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3443元,增长3.5%;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773元,下降0.5%。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9%。在农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占37.5%,衣着消费支出占5.2%,居住消费支出占15.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占4.2%,医疗保健支出占4.7%,交通通讯支出占17.9%,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9.4%,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占5.5%。

               表六:2010年城市居民收支情况

指     标

金额(元)

比上年增长(%)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6350

10.0

#工资性收入

26860

13.2

财产性收入

4889

16.1

转移性收入

3541

14.4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25733

6.0

食品

8733

9.5

衣着

1706

14.3

  居住

2089

-6.4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771

9.6

医疗保健

1294

-7.6

交通和通信

5925

8.6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3443

3.5

其他商品和服务

773

-0.5

  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空调259台,组合音响68套,移动电话267部,家用电脑129台,淋浴热水器134台,家用汽车68辆。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8.58平方米。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64台,摩托车87辆,洗衣机106台,淋浴热水器132台,移动电话268部,影碟机71台,家用空调218台,家用电脑104台,家用汽车57辆。

  居民储蓄

  年末全市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386.85亿元,比年初增加500.41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354.23亿元,增加88.66亿元;活期储蓄存款余额2032.62亿元,增加411.75亿元。

  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21.8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592.27万人,失业保险279.90万人,工伤保险469.08万人,地方养老保险371.01万人。全年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154.41亿元,保险基金总支出65.05亿元,年末保险基金累计余额413.71亿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回升基础仍不牢固,结构调整力度仍需加大,企业总体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土地、能源等资源制约突出,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力度仍需加大。改善民生任务繁重。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最后统计数据以《东莞统计年鉴-2011》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需等国家和省批复,统计公报暂不公布常住人口数据。

    4.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调查范围为东莞市辖区内除农户以外各类经济实体,具体包括:①辖区内中央、省、市属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单位;②各镇街办企业;③村及村以下办企业;④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调查范围包括:①东莞市辖区内中央、省、市属全部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机关单位;②莞城、石龙、虎门3个镇街范围内镇街属单位(不包括莞城、石龙、虎门3个镇街以下及其它镇街的单位、全市的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以上两个指标的调查范围不同,调查结果不同,请勿误用。

    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采用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口径。

    6.阅读本公报时,请注意统计指标的时间、口径和计算方法等。



附件:

相关附件
媒体报道
音频视频
文件
部门解读
图解类
新闻发布会
访谈
其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