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镇是广东省中心镇,地处东江下游北干流和南支流交汇处。全镇土地面积13.77平方公里,实有人口约18.9万人,户籍人口9.4万人,下辖7个村、3个社区。石龙镇是国际宜居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国家信息化试点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首批广东省儿童友好示范镇(街)。2024年,石龙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33亿元,同比增长2.6%。近年来,石龙镇锚定“精致石龙、魅力名镇”的目标,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着力建设举重博物馆、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数千亩现代化产业园,稳步推进东莞火车站TOD片区综合开发,按照“三城两村五精”的思路全面建设“百千万工程”,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接续奋斗。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石龙镇是东莞历史上最早的建制镇,曾三次设市归省直管,与广州、佛山、顺德陈村并称“广东四大名镇”。大革命时期,孙中山9次、周恩来3次前来石龙推进革命大业。2008年,石龙镇入选第4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东莞唯一获得此荣誉的镇;全镇共有文物建筑22处,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1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1处;石龙中山路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是东莞现存最完整的岭南特色骑楼群建筑;石龙商埠骑楼文化节入选首批“粤式新潮流”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石龙镇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目前拥有10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6个非遗项目进驻石龙中山路,全力将中山路打造为“东莞非遗第一街”。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顺利立项,纳入“东莞记忆”项目“一盘棋”统筹。同时,石龙镇是全国著名的“举重之乡”,石龙籍举重运动员陈镜开创造了新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曾国强是中国第一位奥运会举重冠军,从石龙走出去的运动员先后打破世界纪录19次、获世界冠军29人次。世界首个举重专题博物馆——举重博物馆在石龙开馆。
交通区位条件优越。石龙镇地处穗、莞、惠三市交界,水陆交通优势得天独厚。广东铁路(石龙)国际物流基地是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是全省唯一兼具铁路货运(一类)口岸和水路货运(二类)口岸的物流基地。东莞火车站驻镇而建,是东莞对外联系的主要门户和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广九铁路、广深铁路、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三线无缝接驳。2013年,石龙站开出粤港澳大湾区第一趟中欧班列。石龙红海连接线纳入惠肇高速建设,石龙至香港西九龙“一地两检”班列正式开通,石龙人实现在“家门口”直上高速、在“家门口”直通香港。
产业基础扎实雄厚。1987年,京瓷集团创始人稻盛和夫把在中国大陆的第一笔投资放在石龙,柯尼卡美能达、尼得科、利富高等一批日资企业纷纷进驻,推动石龙发展成为全市日资企业最为集中的镇街之一。目前,石龙形成以电子信息、医药食品、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全镇三大产业比重约为0:43:57。全镇有世界500强企业3家(京瓷集团、柯尼卡美能达、尼得科),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6家,上市公司2家(众生药业、开普云)。近年来,石龙镇沿着“1+2+1”产业布局,全力巩固经济基本盘,深入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谋划发展数字经济,重振“商贸重镇”名片。
城市环境优美宜居。石龙镇建有29个城市公园,拥有得天独厚的“一河四埠”美丽江景岸线,“金沙漾月”是“东莞新八景”之一。2009年,石龙镇在联合国“国际花园城市”评选竞赛中被评为国际宜居城镇组别第1名。2013年,石龙镇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石龙镇连续十一年在全市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中保持“优秀”,东江石龙段国、省考断面水质均值达到II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已完成碧道建设13.8公里,构建近水更亲水的“江上石龙”。
科教文卫欣欣向荣。石龙镇教育事业繁荣发展,是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镇、广东省教育强镇、东莞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镇。完成义务教育“9585”和学前教育“5084”目标,全镇2/3公办中小学获评市品牌学校,全镇名教师、名校长覆盖率近50%,走在全市前列。石龙镇是全市医疗资源高地,是首批“全国健康促进区”、广东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平均每平方公里4家医疗机构,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医师8.08人、病床位17.73张,分别是全市平均水平的3.9倍和5.5倍。镇内有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市第八人民医院(市儿童医院)等两所市属三甲医院。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和消化中心、市第八人民医院发热门诊、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服务大楼均已竣工投用。
基层治理精细有效。石龙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多元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2023年,石龙镇以联动预警化解劳动纠纷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是广东省4个入选单位之一,也是东莞市唯一入选单位;兴龙派出所获评全省首批“五星派出所”和省公安机关创建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优秀单位。按照“1中心、3个片区、30个综合网格”的思路搭建“一网统管”城市治理体系,实现“智网”网格、业务部门工作网格和警务网格等多网融合,初步组建综合巡查“一支队伍”,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