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档案方志馆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街镇 > 中国东莞南城街道栏目 > 南城档案方志馆网站 > 谱牒文化 > 风土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鱼歌
2018-10-16 08:37           来源: 南城档案方志馆网站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木鱼歌,俗称“东莞歌”,是用东莞方言清唱或用三弦琴伴奏边弹边唱的一种曲艺。唱本称“木鱼书”或“歌书”。东莞民间每在逢年过节,或在庙会期间、或在生辰喜庆日,多有请失明艺人弹三弦琴唱木鱼歌助兴的活动,故又称“盲佬歌”。木鱼歌是流行于广东粤语地区,尤其在东莞地区的曲艺曲种。

木鱼歌源于唐代的汉族说唱文学“俗讲”,“俗讲”的话本即是“变文”。元末明初,流传于江南的“变文”嬗变成“弹词”,弹词流入广东,结合当地的人民的生活及独特的方言,便成了“木鱼歌”。也有人认为木鱼歌是在从其流行地区的汉族民歌民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又受到外地民间说唱文学的影响而更丰腴壮大,而它的演变过程,确是错综复杂。

“木鱼书”自明代起已在东莞这块河汊纵横、富饶肥沃的土地上盛极一时,直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旧日,木鱼歌为家喻户晓的大众文化,不论是否识字或男女,一般的成年人都会哼唱几句。各村乡的坊头巷尾、榕树下或“娘仔间”(未婚少女聚住的小屋)中,都会有时飘逸着动人心弦的木鱼歌声。谚曰:“要想癫,唱《花笺》;要想傻,唱《二荷》;要想哭,唱《金叶菊》。”由此足见,木鱼书在当时社会、市井的盛行和影响。

东莞木鱼书,用纯东莞话演唱。其行腔抑扬顿挫,委婉动听。演唱者用三弦或秦琴作间歇性伴奏。唱词基本是七言韵文体,以四句为一组,单数句末字用仄声,双数句末字用平声反复循环至终结。其曲韵特点,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唱腔简朴流畅,富有乡土气息,宜于叙事抒情。常用唱腔分为妇女腔和盲公腔两类。妇女腔是流传于一般妇女中的唱腔,行腔有点像顺口溜,一般以四个七字句为一个单元,四、三句格,随字就腔,音域在八度以内。盲公腔则由职业失明艺人演唱,行腔富于装饰性。演唱方式分为雅唱和俗唱,演唱者无需化妆、布景,一人一琴即可演唱。其唱词中,诗歌创作的赋比兴手法被普遍地运用。长篇唱词擅于叙事抒情,修辞手法上多用夸张、讽刺、谐音、比喻、拈连。

木鱼书蕴含着大量的民俗文化价值,其根植民间的通俗说唱艺术,内容无所不有。有神话传说故事,历史故事,演义小说改编的,也有从元明杂剧、传奇、民间故事改编的,或者直接取材于社会生活的,包罗万有。长篇的如:《杨八妹取金刀》、《金丝蝴蝶》、《粉妆楼》、《梁天来七尸八命》等,篇幅浩繁,称“全本”,要唱完全本往往需要一两个月之久。有从中选取精彩的片段或单独写成小故事,则称“择锦”,如《泪湿青衫》(出自《琵琶行》)、《玉碎珠沉》(出自《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秋江送别》(出自《陈姑追舟》)、《长亭饯别》(出自《西厢记》)等。其中流行颇广的择锦《禅院追鸾》,写的是本地区白马村一李姓青年,与邻近的厚街村一王姓女子不幸的爱情故事。

现今南城情况可以分为如下:民国年间,有失明艺人翟基,本为县城人,后归宗居翟家村(今周溪),善弹三弦琴唱木鱼歌,曾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演比赛,得第二名。“盲基”唱木鱼歌,在附近城、乡一带要预约排期,应接不暇。1951年春,在土地改革运动前期的清匪反霸运动中,周家村农民翟富仔以亲身的经历,写出了木鱼歌《叹五更》,控诉当地恶霸勾结刘部伪军大肆抢掠的罪行,曾在周平乡一带广为传唱。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的木鱼书被认为是“封建遗毒”,遭到收缴烧毁。现今能唱几句的,仅有个别近八十岁以上的老翁或老妪。

总的来说,作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木鱼歌是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是劳动人民对自然、社会、政治、生产、生活的真实记录和思想反映,凝聚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是我们不可多得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近年来,南城乃至东莞各地区充分利用其新传习所的功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木鱼歌”弟子;以各类节庆活动为载体,组织木鱼歌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参与各级非遗项目展演活动;积极进行现有木鱼歌古旧唱本的抢救式整编工作,让木鱼歌这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南城档案方志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