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东莞市政府信息公开办法》的要求,现公布2018年东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内容涵盖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东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电子版可在“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栏目下载(http://zwgk.dg.gov.cn)。如对本报告有任何疑问,请与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联系(地址:东莞市鸿福路99号市会议大厦,邮编:523888,电话:0769—22831571)。
一、概述
(一)落实公开要求,加强督查指导。印发《2018年全市政务信息公开工作重点分工方案》,明确政务公开重点工作的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大力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三大重点领域信息集中公开和重要政策解读工作。加强对部门、镇街(园区)的业务指导,赴大朗镇、石碣镇、麻涌镇、高埗镇等受理依申请公开数量较多的单位进行调研、指导,确保依申请公开的程序和内容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二)深化宣传策划,加强政策解读。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重要政策解读工作的通知》,明确解读范围、时间、程序等,督促部门、镇街(园区)主要负责同志履行好重大政策“第一解读人”职责,2018年以来,11个部门和30个镇街(园区)的主要负责同志以各种形式参与到重大政策解读工作中来,积极做好政策解读工作蔚然成风。同时,充分运用新闻发布会、在线访谈等形式,利用客观数据、生动实例等进行形象化、通俗化解读,不断提升政策解读水平,为推动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奠定坚实基础。
(三)抓好业务培训,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政府信息公开培训,联合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先后举办多场专题培训和座谈会,学习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法律法规,分享交流政府信息公开经验和做法,提升政府信息公开水平。强化网站考评培训,先后举办4期全市政府网站考评业务培训班,详细解读考评指标及具体评分细则、政府网站日常监测情况及相关要求,确保考评取得实效。
(四)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各项工作
1.着力加强公开解读回应工作
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双随机、一公开”平台,依法公开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卫生防疫、食品药品等监管信息,多渠道全方位及时公开监管和执法信息。加强热点事件政策解读。在“中国·东莞”门户网站开设“热点回应”栏目,2018年全年解读了热点事件21篇,涵盖非公经济发展、中考改革、非洲猪瘟、问题疫苗等群众关切问题。强化舆情回应。2018年通过市、镇两级官方微信微博、媒体、网站等渠道回应社会重大关切事件300余宗,及时对外公布处置情况,有效回应群众诉求。
2.着力提升政务服务工作实效
一是推进网上办事服务公开。启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建成广东政务服务网东莞市窗口,并在广东政务服务网穗莞通办专区推动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原东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等部门共11个事项、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原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4个事项实现跨城通办;拓展移动办事渠道,通过丰富微信城市服务、支付宝城市服务、微信公众号等服务内容,实现足不出户办理积分入学查询、公积金缴存情况查询、车驾管服务和社保缴存情况查询等,为群众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二是推动东莞市民服务中心建设。以新一代市民服务平台及东莞城市会客厅为功能定位,重点推动市民服务中心的政务事项标准化、窗口服务集成化、审批流程规范化、办事过程阳光化、信息数据共享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实现市直部门审批行为统一监督,政务服务信息共享利用,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力争将市民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全市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崭新城市名片。目前,市民服务中心工程正紧锣密鼓建设中,业务梳理整合、人员培训、系统开发等各项工作也在同步大力推进,力争于2019年6月底前完成建设并对外开放。
三是深化审批服务改革。启用项目审批改革试点专区,全面完成建设工程审批88个事项梳理工作,实现办理事项压减62%,相关审批事项在广东政务服务网东莞市窗口审批专区上线,同时,建成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松山湖市级试点专区,实现21个审批部门审批代表全天候进驻办公,将工程项目审批流程优化落到实处,截至2018年底,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市级试点专区共为44家企业成功办理业务566项,基本实现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
3.着力推进政务公开平台建设
一是做好政府网站管理工作。一方面,大力推进政府网站建设集约化,截至2018年底,全市政府网站压减至53个,其中35个集约到东莞市网站群平台,通过迁入政务云等方式,在硬件技术上实现集约的比例达96%;另一方面,加强政府网站日常监测和季度抽检,完善网站内容运维和信息发布审查机制,及时发现网站存在问题并限时整改,抽检情况每季度进行通报并报省政府办公厅备案,全面提升政府网站管理服务水平。
二是用好“两微一端”新平台。对全市超1000个政务新媒体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引导其广泛宣传推广传播正能量并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同时重点整改不发声、乱发声、更新慢、回复敷衍了事等造成不良社会影响问题的政务新媒体,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三是整合各类政务热线电话。将全市各部门、镇街(园区)的热线电话整合到东莞市12345政府服务热线,建立集话务、网络、微信、掌上12345多位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广东省政务服务网东莞市窗口,对网站公布的全部政务服务事项的咨询及监督电话进行加工整理,汇总形成全市公共服务电话目录,并组织各部门、镇街(园区)加大宣传力度,方便群众通过电话咨询相关服务。
四是做好政府公报编发工作。全年编印《东莞市人民政府公报》12期,并通过推出政府公报微信小程序、优化政府公报网页版面等,实现自2003年创办以来所有政府公报文件电子化,方便群众随时上网查阅。同时,做好《东莞日报》政务公布版编印工作,全年刊登政务公布版97期111版,涵盖政务信息536条。
4.着力加大重点领域主动公开力度
根据国家和省的部署,大力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指导和督促各有关部门、镇街(园区)制定公开工作方案,并在“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开设相关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专栏,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原则,除涉及国家秘密或依法不予公开的事项、法律法规有禁止性规定的外,原则上所有涉及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重点领域信息都要公开。
5.着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优惠政策文件公开
为深入贯彻中央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推动东莞制定的“非公经济50条”落地实施,通过在“中国·东莞”门户网站显眼位置开设东莞市非公有制经济优惠政策专栏,组织各有关部门、镇街(园区)做好相关优惠政策文件标注工作,方便企业和公众查询,及时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找得到、看得懂、用得上的政策信息服务,提高政策可及性。截至2018年底,共发布非公有制经济优惠政策信息233条。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政府网站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全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79651条,其中组织机构类信息1338条,部门文件类(包括规章、规范性文件等)信息1440条,动态类信息29667条,财政预决算信息1248条,建议提案办理结果类信息558条,其他信息45958条。网页浏览次数为367.7万PV。
(二)《公报》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编印《东莞市人民政府公报》12期,发行量6780本,共发布政府信息133条,其中,市政府文件68件,市政府办公室文件61件,人事任免信息4件。2018年4月发布政府公报微信小程序,全年累计3936人次浏览,并对政府公报网站进行优化改版,推动历史公报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
(三)《东莞日报》政务公布版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在《东莞日报》政务公布版共刊登97期111版 536条政务信息,涵盖市政府十件实事、非法集资、教育、部分重要政策文件等20个阳光政务专题。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申请情况
2018年全市共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3467宗,比2017年的3510宗下降1.23%。其中网上申请1985宗,占57.25%;信函申请401宗,占11.57%;当面申请1080宗,占31.15%;其他申请1宗,占0.03%。从申请的信息内容来看,国土规划类信息约占43%,房屋管理、市场监督、环境保护类信息约占14%,其余是涉及发展改革、农业农村、人力资源等信息。
(二)办理情况
答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3228宗,正在办理、撤销或其他情况239宗。其中,同意公开1345宗,占41.67%;同意部分公开215宗,占6.66%;不同意公开212宗,占6.57%;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290宗,占8.98%;申请信息不存在511宗,占15.83%;告知作出更改补充75宗,占2.32%;属于已主动公开范围231宗,占7.16%;其他答复情形349宗,占10.81%。
四、政府信息公开相关费用情况
全市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收取的费用为0元。
五、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2018年全市因信息公开引起的行政复议81宗,其中维持具体行政行为的64宗,占79.01%;被依法纠错的9宗,占11.11%;其他情形8宗,占9.88%。引起的行政诉讼案25宗,其中维持具体行政行为的17宗,占68%;被依法纠错的6宗,占24%;其他情形2宗,占8%。
六、建议和提案办理结果公开情况
全市共收到人大建议184宗,政协提案373宗,办理结果均对外公开。
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公开水平有待提高。近年来,政务公开工作不断深入,公开要求不断细化,对从事政务公开工作人员提出更高更细的要求,因部分单位人员流动大,对政策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协调性和操作能力不够、公开水平有待提高。
(二)依申请公开答复的规范性和主动性有待提升。部分单位因工作人员变动频繁,工作交接不到位,存在答复格式不规范问题。与申请人主动进行沟通方面仍需加强,明确申请内容,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申请人对依申请公开工作出现误解、异议以及反复申请。
(三)政策解读有待加强。部分单位对领导带头解读政策认识不够,政策文件和解读材料一并报批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部分政策文件和解读材料未实现关联,增加群众检索难度。
八、下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思路
(一)加强信息公开业务指导。制定2019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计划,指导并督促各部门、镇街(园区)做好相关工作。规范政府信息发布内容格式和时限性,督导部门、镇街(园区)主动及时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保证政府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实效性。
(二)深化政务信息公开载体建设。做好《东莞日报》政务公布版编辑工作;做好政府公报工作,继续办好《东莞市人民政府公报》电子版,将部门规范性文件纳入到《东莞市人民政府公报》,并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做好政府网站统一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及时主动发布政府信息。
(三)继续完善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开展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专栏优化改版工作,进一步梳理专栏的栏目和内容,美化专栏版面,简化栏目展示,提升专栏的可读性。
(四)完善政策解读功能开发。开发政策解读模板,为政策解读图解工作提供规范化要求;开发程序强制要求政策文件与解读材料相互关联,助推政策文件和解读材料一并报批;增加政策解读统计分析功能。
(五)提高依申请公开工作水平。规范依申请公开工作流程和办理程序,理顺公开机制,提升办理质量。持续优化依申请公开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联动和协调工作,通过依申请公开促进提升依法行政工作水平。收集依申请公开相关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典型案例,举办业务培训班和交流会,切实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对部门和镇街(园区)的监督指导,完善依申请公开考核制度。
(六)开展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工作。开展全市2019年度政务公开评估工作,引入第三方机构,为全市政务公开工作“号脉开方”,以评促改,以评促优,全面提高全市政务公开工作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