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11441900007330520T/2024-01284
东莞市东城街道办事处
2024-12-16
东莞市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
2024-12-16

东莞市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2024-12-16  浏览次数:-

  二〇二

  前言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近年来,为了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优化水资源结构,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迫切需要东莞市加强再生水利用,把节水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东莞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发展成为GDP超过万亿元、人口超千万人的“双”城市。东莞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用水矛盾突出、水资源短缺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区经济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东莞全市人均本地水资源量仅为191,远远低于广东省人均1683和国际人均500的缺水临界值;全市九成以上的供水依赖东江过境水源,供水安全面临挑战。

  东城街道位于东莞市中部,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位置,广深港澳四大核心引擎的中间位置,是市区四个街道之一。近年来,随着区域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资源及人口等承载能力持续增加,城市用水量持续提高,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2022年,东莞市人民政府成功申报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明确要统筹开展全市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建设工作,强化再生水利用工程布局和配置管理,力争到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形成先进适用成熟的再生水利用配置模式。《东莞市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实施方案》明确要编制各镇(街、园区)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以镇(街、园区)全域为规划范围,明确生产、生活、生态等各类用水使用再生水资源的需求和配置数量,明确再生水水源和相应的输配设施建设布局和建设方案。

  因此,为了落实关于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的工作部署,也为进一步推进东城街道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实再生水资源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水生态环境,启动《东莞市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以此来指导东城全域再生水利用和配置工作,为东城街道下一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东城街道概况

  1.1自然地理

  1.1.1地理概况

  东莞市东城街道位于东莞市中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南望深圳,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1′-114°15′,北纬22°39′-23°09′,地处穗深港经济走廊中部,北至广州70公里,南接深圳50公里,距香港80公里,是市区四个街道之一,东城街道土地面积105.08平方公里,面积约占中心城区面积的一半。东城街道环境得天独厚,城市交通顺畅便捷,莞深高速、环城快速贯穿而过,东江水路流经东城直通珠江出口,构建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体系。

  1-1东城地理区位图

  1.1.2地形地貌

  东城街道境内东南部和中部为丘陵,西北部、东部为东江流域平原,是河涌交错的水网地带,形成了自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地势。

  东城街道内覆盖地层全为第四系亚粘土及亚砂土,部分地区分布有细砂、粉砂层和污泥,由于地势平缓,岩性较稳定,粘土的承压试验地基计算强度指标为1.61.8,宜于建筑。根据区内地貌、地质特点,可作如下分区:第一区:包括550m(黄海高程)高程范围内的各级阶地,地层以残积、堆积碎屑为主,较密实,基岩埋藏较浅,承载能力高,分布于区内东部及东南部,且在最高洪水位以上。第二区:主要为一级阶地,即现在的市区主部,土层为残积、冲积地层,为亚粘土、亚砂土,地势平坦,在一般洪水位以上,地基需作一定处理,方可建筑。分布于东引运河两岸,呈带状。第三区:为河漫滩及河间地带,土层为冲积层,地势较低,洪水期易受,需填高和地基处理方可建筑,分布于东江南支流西岸一带。

  本区地下水主要为浅层潜水,埋深1.52.0m,含水层为第四系的细砂层、粉砂层及亚砂层,潜水面由东南向西北约成1/2000比降,主要由大气降水从东部及东南部丘陵带渗透补给,洪水期亦有由河水渗入含水层,潜水面被雨、旱季节所控制。水质为中性,中硬度水,可供饮用及工业用水。

  1.1.3水文气象

  东莞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长而不酷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且多暴雨,温差振幅小,季风明显。据东莞市气象台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1721mm,年最大降雨量2394.9mm,年最小降雨量972mm。多年平均气温22.8℃,最高气温38.28℃199472日),最低气温0.48℃1967117日),多年平均无霜日335天。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961小时,最多为2320.8小时,最少为1507小时,具有光照充足,气温变化大的特点。

  1.1.4河流水系

  东城街道以东江南支流为镇界,北望石碣镇,高埗镇,城区用水多从东江南支流取水而得;东引运河在东城街道内与东江南支流并行,两者通过峡口水闸、樟村水闸等相连通;溪水河、东引运河、黄沙河、下桥河、鸿福河、新河的上游部分位于东城街道,具体介绍如下:

  1.河流

  1)东江南支流

  东江干流在东莞市北边自东向西横贯而过,经桥头石龙,在东莞境内河长32km,在石龙头北干流与南支流。东江南支流于城区北端由东向西过境珠江口,经峡口、樟村、城、道滘、沙田,在泗盛流入狮子洋。

  2)寒溪河、东引运河

  溪水发源于大岭山的莲花山,流经大岭山、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通过松木山水库调节后下泄,再经过大、常平、横、东、茶山直至东城峡口,最后由峡口水闸排入东江南支流;主要一级支流有海塘水、仁和水、东内河、步河以及黄沙河。干流河道全长54.30km,其中合浦市至峡口长28.60km,流域面积734.3km2,河道比降0.65‰,松木山水库以下至合浦市段河道又名大海和松木山水。由于近几年水利工程的建设,桥头镇段石马河改道,旧石马河流入东引运河,汇入寒溪河,该部分集水面积17.10km2;而大岭山马尾河改向流入深圳,集水面积2.8km2,寒溪河流域面积调整后为734.30km2。该河河道上建有3座灌溉用水,基本废除;流域上游建有3座中型水库为松木山水库、黄牛埔水库和同沙水库。

  东引运河建成于1970年,为人工河道与天然河道相连而成,上游引水口位于桥头镇建口,东江,无坝引水入企石镇小海河,从建企石节制闸段长11.20km,又名小海河;企石节制闸~仁和水汇入口段长7.60km;仁和水河口~常平溪河口段长3.60km,于横半仙山寒溪河,以上河段原名为横支流,为人工河道;然后转向西南,横支流入口至峡口水闸段长20.30km,为天然河道,并作为东引运河一部分;向下峡口水闸东城、城、南城的石鼓水闸段,长19.30km为人工河道;从石鼓水闸向下连原沙田淡水渠,再向下连天然河道银河段镇口节制闸,河道长20.66km;再经虎门镇的镇口节制闸至磨碟口水闸天然河道长11.0km磨碟口至长安排涝站长9.3km;现磨碟口处因水质污染截断,该段由夏岗、沙、新民排渠、独墩河排入珠江口,东引运河全长102.60km。运河沿途配套工程众多,建有水闸19座,其中5座节制闸,14座排水闸。

  溪水在东城街道内长约3.47km,自东城与步交界处始,峡口水闸;东引运河在东城街道内长约为8.27km,自峡口水闸始,至东城与莞城交界止。

  3)黄沙河

  黄沙河发源于大岭山,流经水朗、大岭、龙岗、龙山,于大沙进入同沙水库,再经同沙、上霞边、新旧岭夏、竹园村,于温塘汇入寒溪河,全长34.9km。流域集水面积197.6km2,河道平均比降1.42‰,两岸大部分有堤防或河岸防护。中游建有同沙水库,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00km2,河长22.5km,同沙水库以下河道长12.6km,河道平均坡降2.55‰,主要支流有西南河、横竹河以及氹河。其中,黄沙河河口~横竹河入河口位于东城街道与茶山镇交界处,河道右岸为茶山镇,河道左岸为东城街道;横竹河入口以上~松山湖大道出口为寮步镇区内;松山湖大道出口~同沙水库为东城街道。

  4)下桥

  下桥为东引运河左岸一级支流,起点靠近东城温塘路,由南向北经过石井大道、下桥水果批发市场,横穿莞龙路,在上板桥村汇入东引运河,全长3.94km,流域面积约4.47km2,河道比降3.7‰

  5)新开河

  旧称东门,为东引运河左岸一级支流,于东引运河新楼桥处汇入东引运河,流域面积11.70km,河道全长6.55km,比降3.8‰,为市区的一条主要排洪河道,目前新开河已全部覆盖。

  6)鸿福河

  鸿福河为东引运河左岸一级支流,源于东城火炼树管理区,于南城鸿福桥附近分两支汇入东引运河,流域面积为13.62km2,全长约6.24km,比降3.3‰

  该河流为南城街道的主要排水河道,部分位于东城街道辖区范围内。

  7新基河

  基河为东引运河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南城街道的西平上游丘陵,流域面积18.4km2,河道总长9.74km,比降2.1‰,上游有西平水库控制面积7.6km2。水库以下河道长5.89km,河道比降2.8‰,下游科技大道至运河段长1.78km已加盖为暗河,河道断面为27.5×3.5m

  该河流为南城街道内一条主要的排水河道,部分位于东城街道辖区范围内。

  1-2东城街道水系图

  2.水库

  目前,东城街道共有两座水库。其中,同沙水库,属于中型水库,2021年末蓄水总量为3271m3,较上年同期增加709m3虎英水库为小二型水库,以防洪削锋,景观功能为主,总库容97.48m3

  1-1东城街道主要蓄水水库情况一览表

  

序号

水系

水库

库容(m3)

水质现状

1

东江

同沙水库

3271

2

地下水、雨水

虎英水库

97.48

-

  1.2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1.2.1经济发展趋势

  东城是东莞经济开发较早地区之一。1978年,东城国民生产总值仅为0.25亿元,到了1996年突破10亿元大关2005年、2013年、2017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东城国民生产总值依次突破1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2020年东城GDP首破600.64亿元,全市排名第四,比1978年增长了2401.56倍。2021年生产总值670亿元,同比增长6.5%

  1.2.2经济结构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东城经济结构发生战略性调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力发展商品农业,积极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三大产业快速协调发展。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调整为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实现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以第二产业为主,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飞跃。1995年,三大产业结构为969222000年,东城三大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365322021年,东城第一产业2090万元,第二产业275.23亿元,第三产业394.57亿元,三大产业比例为0.03:41.08:58.89,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优化。

  1.2.3城市结构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东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东城城市布局先后经历新城市中心区、“城镇进圈、工业进园、民宅进区”、中心区“东扩、南接、北、中”等阶段,至2021年东城定位于“一心两轴片区”的关键区位,西南方向与中央商务区紧密相连,西北面与“三江六岸”核心区连成一体,东南面紧靠松山湖高新区,东北面的东莞火车站近在咫尺。城市交通顺畅便捷,莞深高速、环城快速贯穿而过,建设中的桑茶快速直通茶山。莞惠城轨及地铁1号线、2号线等轨道在东城设有众多站点,是全市拥有最多轨道站点的镇构建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体系。黄旗“一带一轴一环”的整体格局初具雏形,着力打造中心城区品质生活标杆。

  2总则

  2.1规划目的

  为贯彻《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113号)的相关要求、落实《东莞市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实施方案》中的试点工作任务,为统筹谋划东城街道的再生水利用、助力东城街道的高质量发展,由东城街道农林水务局牵头开展《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本规划编制的目的为:明确生产、生活、生态等各类用水使用再生水水源的需求和配置数量,确定再生水利用配置体系,明确再生水水源和相应的输配设施建设布局和建设方案,并把再生水利用配置纳入全区水资源管理体系统筹管理,全面推进再生水利用工作。

  2.2规划依据

  2.2.1法律、法规及规划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424日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424日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72日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627日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国务院令第284号);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5146);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41号);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

  《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32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水十条”)(国发201517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水利部关于印发 国家节水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规2019695号)

  《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113号);

  《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方案》(水节约2021377号);

  《广东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5131号);

  《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发改资环2021466号);

  《关于组织申报再生水资源配置试点的通知》(水节约20212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广州黄埔区、深圳市、东莞市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粤府函2022107号);

  《东莞市水务局非常规水资源管理办法》(东水2019215号)

  《东莞市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实施方案》;

  《东莞市水资源公报》(20172021年);

  《东莞市统计年鉴》(20182022);

  《东莞市东城街道排水专项规划(20162030》;

  《东城街道经济运行分析报告》(20172021年)。

  2.2.2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用水水质》(GB/T18920-202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19);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2005);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农田灌溉用水水质》(GB20922-2007);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绿地灌溉水质》(GB/T25499-2010);

  《循环冷却水用再生水水质标准》(HG/T3923-2007);

  《再生水水质标准》(SL368-2006);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

  《城镇再生水利用规划编制指南》(SL760-2018);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GB/T18919-200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用水水质》(GB/T18920-2020);

  《城市用水分类标准》(CJ/T3070-1999);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T50335-2016);

  《水回用导则再生水厂水质管理》GB/T41016-2021);

  《水回用指导再生水分级》GB/T41018-2021);

  《水回用指导再生水利用效益评价》GB/T42247-2022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16)。

  2.3开展再生水利用的意义

  再生水是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循环再利用的水。推动再生水再利用是缓解当前区域水资源紧缺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领域,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东城街道的实际情况,东城街道开展再生水利用工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当前,东城街道经济发达、区域产业发展氛围浓厚,城市人口众多,尽管近年区域供水量保持稳定发展,但是仍面临水资源紧缺的不利状况,人均用水量远低于东莞全市和广东全省的人均水平。因此,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综合利用,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根据调查,目前东城辖区内的两座污水处理厂尾水,均直接排入河道,尚未在工业、市政等领域中实现再利用。

  同时,再生水不占用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有利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

  2.实现分质供水,降低用水成本

  城市再生水可实现就地可取,且水量稳定,处理技术成熟且费用不高,其再生和再利用对缓解城市水资源供需紧张局面具有积极作用,开发潜力巨大、价值较高。从整体看,园林绿化、市政用水、工业冷却水、生活杂用水等用水领域对水质要求不高,在发展中可将再生水作为供水水源,可减少地表新鲜水及市政供水的压力。根据东城实际情况,东城街道可依托已建的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就近分区域进行再生水资源供应,满足本地区各再生水用户的用水需求,提高再生水利用效率,降低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

  3.有利改善现有供水格局,提升河湖水质

  目前,东城供水水源主要依靠市政供水系统,供水水源主要为地表水,大部分取自东江,供水水源比较单一,供需矛盾突出,供水安全存在较大隐患。近年来,东城街道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等污染防治计划,其中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步,区域河流等水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土地开发强度不断加大,本地区的水源涵养能力持续降低,导致河流水量不稳定,部分河流污染问题仍然突出,水质型缺水形势依然严峻,水生态环境尚待改善。再生水的充分利用,一方面可以改善区域供水水源格局,保障供水安全,促进经济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再生水的再生利用,增加河道水资源补给,改善现状河道等水域的整体水质及生态环境。

  2.4指导原则

  1因地制宜,应用则用。依据再生水水源分布及利用需求,水源就近,高程就势,因地制宜优化再生水供需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再生水利用规模和标准。

  2按需处理、干线共用。以污水处理厂尾水为基础,根据工业用水、景观补水、市政杂用水的不同用水标准,合理确定处理工艺;线路规划时充分考虑干线管道共用,力争节约集约。

  3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结合水资源承载能力,处理好存量与增量、集中与分散、处理与利用的关系,统筹布局再生水利用设施及配套管网,将再生水纳入全市水资源统一配置体系统筹调配。

  4经济合理,效益最优。以提高再生水利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着眼点,切实提高再生水利用效益,确保再生水利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效益最优。规划再生水利用时,应尽可能少再生水管网,采取对就近企业优先供给的策略,降低企业利用再生水的经济成本。

  5.重点优先,分步实施在具备再生水使用条件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再生水,同时优先使用顺序为工业、城市杂用水,景观环境补水等。优先以用水量较大的领域(热电厂)开展再生水回用工程,逐渐积累经验,在远期扩大污水再生利用工程。

  2.5总体思路

  落实国家、广东省、东莞市关于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有关要求,通过鼓励工业生产、河道景观生态,以及城市绿化、道路清扫等城市杂用领域优先使用再生水,实现城市污水资源的再生利用,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提升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水平,构建一水多用、循环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再生水经济、高效、安全利用,保障东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2-1东城再生水利用主要规划

  2.6规划范围与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范围为东城街道全街道32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05.08平方公里

  规划基准年为2021,规划年限为近、中、远期。其中,近期水平年为2025中期水平年为2030,远期水平年为2035年。

  2.7规划目标

  202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113号),要求加快推动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以现有污水处理厂为基础,以稳定达标排放为主,实施差别化分区提标改造和精准治污。资源型缺水地区实施以需定供、分质用水,合理安排污水处理厂布局和建设,在推广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和市政杂用的同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水质标准,通过逐段补水的方式将再生水作为河湖湿地生态补水。提出至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为落实国家要求,拓展再生水利用途径,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节约用水;按照集中利用为主、分散利用为辅”的原则,因地制宜确定再生水生产设施及配套管网的规模,构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再生水利用系统。

  结合《东莞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及《东莞市再生水配置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并综合考虑东城发展实际,明确本次规划至2025年,东城街道的再生水利用率达25%以上;到2030年达到30%以上,基本建立起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2035年,初步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

  3再生水利用调查与评价

  3.1区域水资源状况分析

  3.1.1水资源概况

  东莞市地处东江下游,北东江,西临狮子洋,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属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带。市境内96%属于东江流域,主要支流有石马河、寒溪河、东引河。根据《2021年东莞市水资源公报》,2021年全市降雨总量37.22亿m3,水资源总量18.28亿m3,比多年平均值(20.76亿)少11.95%,以常住人口1053.68万人为基数计,2021年人均水资源量为173m³,远低于国际极度缺水标准人均500m³

  截至2021年末,东莞全市2型以上水库118座,总库容4.01亿。其中,中型水库8座,总库容2.19亿;小1型水库44座,总库容1.47亿;小2型水库66座,总库容0.35亿。其中,东城街道共有两座水库,分别为同沙水库、虎水库,主要出入境河流水系包含东江南支流、溪水河、东引运河、黄沙河、下桥河、鸿福河等水系。

  东莞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0.76亿。其中,本地地表水水资源量20.52亿,地下水资源量5.16亿,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4.92亿。东莞市入境水资源量占东莞市水资源总量的比例较大,而且入境水资源量又相对集中在东莞市北部的东江干流及东江三角洲,因此东莞市的水资源空间上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其中,东江发源于江西寻乌县,自东北向西南流入河源,从惠州经东莞虎门出海,全程562km,其中河源段279km,是广东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河面最宽900m,平均宽度400600m,水文受洪水及潮汐双重影响。洪水多发生在6月和7月,5月和8月次之,也有发生在9月份的特大洪水。枯水期一般为10翌年3月。历史最高潮水2.35m珠基标高1983年),历史最高洪水位为2.62m1952农历517日),浪高1m左右,20年一遇洪水位2.52m

  东莞市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东莞市地表水资源量在时空上的变化与境内降水的年内分配、年际变化和地区分布基本吻合。径流年内及年际变化与降雨一致,最大年径流量是最小年径流量的3.2倍,并伴随丰、枯水年交替出现。

  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管控方案的通知》(东府办202268号),20212025年东城街道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12776m3,与“十三五”末期(2020年)常规水资源利用量总量保持一致,即现状常规水资源利用量已逼近了用水总量红线,充分挖掘利用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是缓解用水总量管控难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3.1.2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水功能区划分

  根据《东莞市地表水功能区划》,东莞市河流一级水功能区共有25个,河流长度合计639km,水库一级水功能区53个,全部为开发利用区,水库集雨面积达536km2,东城街道辖区内的水功能区主要为东江南支流开发利用区、黄沙水开发利用区、同沙水库开发利用区。

  2)水功能区水质

  经过多年的努力,当前东城街道的生态环境责任考核为良好,东引运河流域、东江下游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由水务中心实施的东城街道3个流域(黄沙河、老围河、筷子)普通住宅雨污分流管网改造56.968km20212022由社区主导实施的普通住宅雨污分流管网改造199.406km;实现街道内主要河涌基本消除黑臭,实现晴天无污水直排入河

  3)供水情况

  东莞市水务集团供水有限公司东城分公司负责东城街道的供水及供水管道等设施的管理,为东城街道辖区内供水的主要水厂为东城水厂,水源为东江南支流村段,设计规模为日供水量50m3/d,分三期建成,首期规模日供水量7m3/d,于19953月投产供水;第二期规模日供水量13m3/d,于20006月竣工投产供水;第三期规模为日供水量30m3/d,于20069月竣工投产供水,东城水厂供水东城街道绝大部分地区,采用环状配水管网。

  2021年东莞市水务集团供水有限公司东城分公司在东城街道范围内供水总量为11255.13,较2020年同比增长了4.83%

  4)用水结构及用水效率分析

  据统计,2021年东城全街道总用水量为9461.53m3,恢复至2019年的正常水平,较2019年、2020年同期增加了49.347m3325.05m3,增长了0.52%3.44%。从具体用水领域看,2021年,全区工业用水3028.4m3,占比32%;生活用水量3971.32m3,占比42%;生态环境等其他领域用水2461.81m3,占比26%

  人均用水量:据统计,2021年东城街道人均用水量为157.04m3,较2017年降低了8.07m3,降幅达到5%。过去五年间,东城街道人均用水量指标呈现下降趋势。

  3-1东城街道人均用水量发展趋势

  万元GDP用水量:据统计,2021年东城街道万元GDP用水量为14.12m32017年降低了6.05m3,降幅达39.55%过去五年间,东城街道万元GDP用水量指标呈现下降趋势,区域用水效率持续提升。

  3-2东城街道万元GDP用水量发展趋势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据统计,2021年东城街道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4.38m32017年降低了19.57m3,降幅达到36%过去五年间,东城街道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呈现下降趋势,区域工业用水效率持续提升,工业节水工作成效明显。

  3-3东城街道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发展趋势

  3-1 2021年东莞镇街用水情况数据汇总表

名称

用水量

(万立方米)

常住人口(万人)

人均用水量(m3

GDP

(万元

万元GDP用水量(m3

1776

17.43

101.89

2423944

7.33

石龙

1927

14.59

132.08

1279650

15.06

虎门

9434

84.3

111.91

7201394

13.10

东城

9464

60.25

157.08

6700180

14.12

万江

4089

33.11

123.50

1935350

21.13

南城

5247

42.38

123.81

7018447

7.48

中堂

2517

19.79

127.19

1629628

15.45

望牛墩

1291

8.75

147.54

1075432

12.00

麻涌

3694

18.36

201.20

2766978

13.35

4013

28.43

141.15

2308927

17.38

高埗

2779

17.09

162.61

1769479

15.71

道滘

2153

16.05

134.14

1356464

15.87

洪梅

1142

6.56

174.09

1152768

9.91

沙田

3664

21.16

173.16

2411222

15.20

厚街

7420

55.43

133.86

4742314

15.65

长安

11167

81.22

137.49

8806601

12.68

6518

51.74

125.98

3820667

17.06

大岭山

4324

36.83

117.40

3410286

12.68

6889

55.96

123.11

4044995

17.03

黄江

4018

28.52

140.88

2563837

15.67

樟木头

2256

17.57

128.40

1484018

15.20

清溪

4840

34.62

139.80

3592056

13.47

8163

63.27

129.02

5764900

14.16

凤岗

5313

41.95

126.65

3730181

14.24

谢岗

1735

10.66

162.76

1234214

14.06

常平

7078

44.68

158.42

4220048

16.77

桥头

3262

20.85

156.45

1943477

16.78

4169

28.07

148.52

1985347

21.00

2422

18.92

128.01

2063503

11.74

企石

2746

17.03

161.24

1320213

20.80

石排

3589

23.64

151.82

1851598

19.38

茶山

3629

22.07

164.43

1951777

18.59

松山湖

3531

12.40

284.76



  备注:根据《东莞市统计年鉴2022》整理

  3.2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处理情况

  根据调查,服务于东城街道主区域的污水收集处理有3污水处理厂,即石鼓污水处理厂、牛山污水处理厂及温塘污水处理厂。其中,位于东城辖区范围内的污水处理厂是牛山污水处理厂及温塘污水处理厂。

  本规划评价位于东城辖区范围内的两座污水处理厂。

  1.牛山污水处理厂

  牛山污水处理厂是东莞市第一批污水处理厂BOT特许权项目之一,厂址位于东莞市东城牛山老围村积善里,占地面积52.5亩(约合35000m2),已建配套管网长度约93.04km。该污水处理厂规划分两期工程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处理能力为3m³/d,二期工程处理能力为3m³/d,均采用循环式活性污泥法(简称CASS)工艺,运行稳定性好。

  2.温塘污水处理厂

  温塘污水处理厂位于东城温塘社区与寮步镇交界的黄沙河支流南岸,总用地面积47790.2m2,配套截污管网长度约138km;服务范围为东城东部区域(主要包括鳌峙塘、峡口社区部分区域、余屋、周、桑园及温塘等社区),服务人口为23万人。

  温塘污水处理厂现状污水处理规模5.0m3/d,近期规划规模10.0m3/d采用改良AAO+硝化池+滤布滤池+紫外消毒工艺,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及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的第二时段一级标准两者中较严值,其中氨氮和总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标准,氨氮限值为1.5mg/L,总磷限值为0.3mg/L

  3-2东城街道污水处理厂规模

  

序号

各区污水处理厂

现状规模

m³/d

2025年规模(m³/d

备注

1

东城牛山污水处理厂

6

6


2

温塘污水处理厂

5

10



合计

11

16


  3.3再生水利用现状调查

  目前,东城街道现状再生水利用领域为景观环境用水,主要以河生态补水为主。在工业用水、市政杂用、农业浇灌等领域,未建设有用户接入再生水利用工程,尚未实现再生水的利用。根据统计,东城街道,现状可用再生水规模为11.0m³/d,现状已利用规模为2.2m³/d,现状利用率为20%

  3.3.1农业灌溉再生水利用现状

  根据调查,东城街道现有三个农业灌区,分别为东城街道周屋灌区、温灌区、大王灌区,总灌溉面积3800亩,灌溉水源主要来自寒溪河、黄沙河等水系。

  迄今为止东城街道在农业灌溉领域尚未实现再生水的利用。

  3.3.2工业再生水利用现状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再生水利用率,2015年起,东莞市已要求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的新建公共建筑安装建筑中水设施2019发布的关于鼓励我市新建建筑安装建筑中水设施的通知》,鼓励用水量较大的非公共建筑(如居住区、宿舍楼、厂房车间等)或单体建筑面积不超过2的新建公共建筑主动设计和安装建筑中水设施。

  迄今为止,在工业用水领域尚未实现再生水的利用。

  3.3.3市政杂用水再生水利用现状

  城市杂用水对象主要包括城市绿化、道路清扫、建筑施工和车辆清洗等。目前,东城街道城市杂用水主要取用河涌水、水库水等新鲜水,在市政杂用水领域尚未实现再生水的利用。

  3.3.4景观环境用水利用现状

  东城街道景观环境再生水利用以河生态补水为主。

  在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尾水利用方面,东城两大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利用均为河道补水。其中,牛山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排放到老围河,最终流向同沙水库;温塘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排放到温塘筷子河、上排渠、下排渠。

  在企业处理达标后尾水利用方面,目前东城已逐步推动中电新能源、雪花啤酒、生益电子等主要用水工业企业的预处理达标尾水利用,建设相关的引水工程,对企业处理达标后尾水进行截留,引至指定位置,用于周边河涌的生态补水。

  3-3东城街道现状再生水生态补水工程一览表

  

序号

补水水源

补水对象

补水规模(万m³/d

1

东城

东城东温塘污水处理厂

温塘筷子河、上排渠、下排渠

0.50

2

东城牛山污水处理厂

老围河

0.60

3


徐记食品预处理达标尾水引流工程

筷子支渠一

0.30

4


同沙科技园部分企业达标尾水引流工程

黄沙河同沙段

0.80

合计

2.20

  3.4再生水利用现状评价

  3.4.1再生水利用政策情况

  为推动全市非常规水资源(再生水)的利用、监督管理全市节水工作,东莞市出台了《东莞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东府201938号)、《东莞市水务局非常规水资源管理办法》(东水2019215号)、《东莞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东府办〔20223号)、《东莞市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实施方案》(报批稿)。

  1.《东莞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东府〔201938号)

  东莞市人民政府于20195月印发了《东莞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该规定明确了要加强节约用水管理,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其中:“第二十四条”规定:园林绿化、生态景观以及城市道路清扫等市政用水应当按规定安装计量水表并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节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鼓励和支持使用再生水,在有条件使用再生水的区域,限制或者禁止将自来水作为园林绿化、景观用水和城市道路清扫使用。“第二十八条”规定: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按照国家规定,依法排放污染物,鼓励、督促企业采用循环用水系统和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再生利用,以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2.《东莞市水务局非常规水资源管理办法》(东水2019215号)

  东莞市水务局于20195月印发了《东莞市水务局非常规水资源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明确了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实行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联合调度,总量控制;城市绿化、环境卫生等市政用水以及生态景观用水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有条件使用再生水的单位,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鼓励“四类建筑”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再生水资源利用规划和再生水资源利用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进度,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系统,做到管网配套;再生水销售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由经营者依法自主制定。

  3.《东莞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东府办20223号)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于20221月印发《东莞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该规划明确要加强重点领域节水,严格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编制重点行业用水定额,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同时加大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力度,适时开展海水(微咸水)利用试点;力争到2025年,全市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用水效率持续提高。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113号)、《东莞市供水安全保障规划20202035》,结合全市污水处理厂出厂水水质和再生水利用水质要求,拟定2025年东莞市再生水利用率为25%

  4.《东莞市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实施方案》(报批稿)

  《东莞市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实施方案》(报批稿)明确,以东莞市全域为试点范围,按照国家、省相关要求,结合东莞市实际,以景观环境、工业和市政杂用为重点领域,以东运河、石马河流域为重点区域,提出“1325试点实施模式,按照“系统布局、精准配置、高效利用、多点开花”的总体配置思路,统筹开展东莞市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建设行动,强化再生水利用工程布局和配置管理,2025年,东莞市全域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形成先进适用成熟的再生水利用配置模式,在再生水规划、配置、利用、产输、激励等方面创建一批在全省、全国范围内有亮点、能持续、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并为东莞市水务高质量发展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4.2再生水利用存在问题

  经过前期对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情况的深入调研,了解到目前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再生水利用水平不高。据统计,2021年,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总量为2.2m³/d现状日均污水处理量为11m³/d,现状再生水利用率约为20%,略高于东莞全市平均水平(18.04%)。但是,目前东城再生水利用主要领域为景观环境用水(河道生态补水),缺乏工业、市政杂用等方面再生水利用,利用形式较为单一,尚不具规模。

  二是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滞后。目前,东城街道再生水管网设施建设慢、覆盖率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建设成本投入大,较难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模式生存,财务盈利和可持续性机制尚在探索中,同时资金投入多元化、多渠道保障不完善等,再生水管网基础设施完善困难重重。

  三是再生水水源水质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目前东城街道辖区内温污水处理厂和牛山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放标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及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的第二时段一级标准两者中的较严值。部分指标不能满足不同用户用水要求,部分工业使用再生水需进行进一步处理,且处理成本较高,致使再生水用户受到局限。

  四是污水再生利用机制体制不尽完善。再生水利用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管理机制,缺乏配套政策制度文件,再生水利用的管理、支持激励政策不完善,建设推进和运行保障措施不配套。

  下一阶段,东城需积极响应国家和广东省污水资源化利用有关要求,落实关于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的工作部署以及“十四五”期间全市再生水利用目标,解决当前东城在再生水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扩大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范围,提升东城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推动东城街道节水型社会建设,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再生水需求分析

  4.1再生水利用领域分析

  再生水是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功能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113号)的文件要求:再生水要以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以工业利用、生态(景观)补水、城市杂用为主要途径,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开展试点示范,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高质量发展。

  根据《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GB/T18921-2002),按照再生水的不同用途,将再生水回用分为5个类别。具体如下表所示:

  4-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类别

序号

分类

范围

示例

1

农林牧渔业用水

农田灌溉

种籽与育种、粮食与饲料作物、经济作物

造林育苗

种籽、苗木、苗圃、观赏植物

畜牧养殖

畜牧、家畜、家禽

水产养殖

淡水养殖

2

城市杂用

城市绿化

公共绿地、住宅小区绿化

3

环境用水

冲厕

厕所便器冲洗

道路清扫

城市道路的冲洗及喷洒

车辆冲洗

各种车辆冲洗

建筑施工

施工场地清扫、浇洒、灰尘抑制、混凝土制备与养护、施工中的混凝土构件和建筑物冲洗

消防

消火栓、消防水炮

3

环境用水

娱乐性景观用水

娱乐性景观河道、景观湖泊及水景

观赏性景观用水

观赏性景观河道、景观湖泊及水景

湿地用水

恢复自然湿地、营造人工湿地

4

工业用水

冷却用水

直流式、循环式

5

补充用水

洗涤用水

灰、消除烟尘、清洗

锅炉用水

中压、低压锅炉

工艺用水

料、水浴、蒸煮、漂洗、水力开采、水力输送、增湿、稀释、搅拌、选矿、油田回

产品用水

浆料、化工制剂、涂料

补充地表水

河流、湖泊

补充地下水

水源补给、防止海水入侵、防止地面出现沉降

  4.2各领域用水需求调查

  4.2.1农业灌溉用水量

  目前,东城街道现有农业区域主要分布在周屋社区、温塘社区、樟村社区,主要为小型灌区。根据全国水利普查灌区普查成果,东城街道有周屋灌区、温灌区、大王灌区等三大灌区,灌区总面积3800亩。

  根据调查,东城3大灌区共有4座灌溉泵站。其中,温塘社区共有灌溉泵站1座,樟村社区(大王)共有灌溉泵站2座,周屋社区共有灌溉泵站1座,主要水源为寒溪河、东江南支流以及黄沙河。根据《2021年东莞市水资源公报》,2021年全市农业用水15532,东城街道灌区面积占比全市1.98%,按此占比估算,2021年东城街道农业用水量为307.53,则为0.84m³/d

  根据东城街道国土空间规划(过程稿),2021—2035年街道耕地面积将有小幅增长,预计年均增速为1.86%。本规划参考此增长率估计全街道农业灌溉区面积,并参考2021年辖区农业灌溉区单方用水量,对全街道农业用水量预测如下表所示:

  4-2东城街道农业用水需求预测表

  

时间点

东城农业用水量(m³/d

现阶段

0.84

2025

0.91

2030

0.99

2035

1.09

  4.2.2工业用水量

  根据调研,目前东城街道工业领域尚未接入再生水源。东城街道位于东莞市中心区,辖区内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环城路以外区域,分别分布在桑园及温塘工业区、牛山及同沙工业区。

  根据东城街道国土空间规划(过程稿),2025年东城街道工矿用地面积为1468.28m22035年为1401.17m2,年均降幅为0.47%本规划参考此增长率估计全街道工业面积,并参考《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推荐的各地类地块单位用水指标,工业地块单位用水指标范围为30∽150m³/hm2·d。结合东城实际工业用水情况,工业地块单位用水指标取为80m³/hm2·d,考虑高日变化系数为1.2,则东城街道工业领域需求量如下表所示:

  4-3东城街道工业用水需求预测表

  

水平年

东城街道工矿用地面积(

东城街道工业用水量(m³/d

再生水替代比例

再生水需求量(万m³/d

现状

1496

143.60

0.15

21.54

2025

1468

140.95

0.15

21.14

2030

1434

137.70

0.15

20.65

2035

1401

134.51

0.15

20.18

  4.2.2市政杂用水量

  城市杂用水主要包括城市绿化用水、城市道路广场浇洒用水及生活杂用水三个方面。目前,东城在市政杂用领域尚未开展再生水资源的利用。

  1.生活杂用水

  生活杂用水范围包括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企业非生产区内用于冲洗卫生器具、清扫、洗车、浇洒小区草坪以及中央空调冷却用水等。

  根据东城前50名用水单位,东城用水单位主要以商住小区、商业及公共服务机构等单位为主,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等服务,对水质要求较高。从东城实际情况看,由于城市建设起步较早,辖区内建成区面积较大,已建建筑物或小区内大部分均未建有中水管道系统,现状已建有中水利用设施的建筑较少且分散。同时为了减少能源等消耗,污水处理厂一般采用重力流的方法来收集城市生活污水,因此一般均建设在区域地势较低处,便于城市污水自流入厂内,同时考虑污水处理设施在社会中的敏感性,一般位置选取均选择在较偏僻区域,导致当前东城各大商住小区、公共建筑等主要生活杂用水大户距离东城两个污水处理厂较远,敷设中水管道系统投入成本高。

  因此,在现有建筑物内实行污水再生利用的工程量大、难度高,如需敷设通往每栋建筑物的配水管道、须对每户卫生设施进行改造,建造成本高,工程实施难度加大。同时考虑公众对污水再生利用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可先在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的新建公共建筑安装建筑中进行示范,本规划内不考虑建设再生水输配设施,暂不考虑再生水替换

  4-4东城街道前50大用水大户一览表

序号

地区

单位名称

水表编号

水表登记地址

用水性质

1

东城

东莞通华液晶有限公司

0700912800

东城区周屋王新路2

非居民

2

东城

东莞市世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0701102409

东城区主山东城大道

非居民

3

东城

东莞市世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无用水)

0223170859

东城区东城大道世博广场喜盈门门口(电磁表)

非居民

4

东城

东莞市人民医院(普济院区)

0704020400

东城区光明大道第二门诊部

非居民

5

东城

东莞市人民医院

0704016210

东城区光明新街路

非居民

6

东城

东莞市村水质净化有限公司

0700100080

东城区下桥东

非居民

7

东城

东莞市东城街道头股份经济联合社

0202030115

东城区牛山堑头新兴工业区内

非居民

8

东城

东莞市东城实验中学

0702104903

东城区主山大井头学前路段

学校福利

9

东城

东莞市同创三鸟批发有限公司

0202030761

东城区山上山门村侧牛山鸡场

非居民

10

东城

金桥鱼档批发市场

0700501711

东城区下桥运河边

非居民

11

东城

金桥鱼档批发市场

0700501710

东城区下桥运河边

非居民

12

东城

东莞市东城街道主股份经济联合社

0202030837

东城区牛山岭工业区

非居民

13

东城

东莞御景湾酒店

0701106701

东城区石井(虎英公园内)

非居民

14

东城

东莞御景湾酒店

0701106704

东城区石井(虎英公园内)

非居民

15

东城

东莞御景湾酒店

0701106702

东城区石井(虎英公园内)

非居民

16

东城

东莞高级中学

0202030821

东城区牛山钟屋围东莞高级中学

学校福利

17

东城

东莞高级中学

0223175915

东城区牛山钟屋围高级中学新疆班

学校福利

18

东城

东莞市公安局

0201070045

东城区桑园路口

非居民

19

东城

东莞市粤华学校

0701601203

东城区同沙黄公坑村

学校福利

20

东城

东莞市粤华学校

0701601202

东城区同沙黄粤华学校

学校福利

21

东城

东莞市粤华学校(位置和上面不同)

0747901900

东城区同沙新工业园A4

学校福利

22

东城

东莞市粤华学校(位置和上面不同)

0747902500

东城区同沙新工业园A4

学校福利

23

东城

东莞市粤华学校(位置和上面不同)

0747907300

东城区同沙新工业园B10

学校福利

24

东城

东莞市粤华学校(位置和上面不同)

0747909100

东城区同沙新工业园B7

学校福利

25

东城

梨川鸿盛工业区

0202030966

东城区牛山长路梨川鸿盛工业区

非居民

26

东城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0223209017

东城区山村山湖路与长路路口

非居民

27

东城

瑞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0223170852

东城区牛山外经工业园伟丰

非居民

28

东城

瑞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0223194659

东城区牛山外经工业园伟丰

非居民

29

东城

东莞市东城中学

0701110100

东城区主山大井头温路

学校福利

30

东城

东莞劲胜精密电子组件有限公司

0223203019

东城区牛山社区伟丰路5

非居民

31

东城

东莞劲胜精密电子组件有限公司(无用水)

0223204459

东城区牛山外经工业园伟丰路2

非居民

32

东城

东莞市景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0704009620

东城区同科技园东科路

非居民

33

东城

东莞市景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0704009710

东城区同科技园东科路

非居民

34

东城

东莞市景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0704009612

东城区同科技园东科路

非居民

35

东城

东莞市东城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中麒光电)

0700104312

东城区桑园龙路旁

非居民

36

东城

东莞市看守所

0700109703

东城区上桥莞龙路段

非居民

37

东城

东莞市看守所(无用水)

0750733400

东城区莞龙路上(交接

非居民

38

东城

东莞市看守所

0750733399

东城区莞龙路上(交接二)

非居民

39

东城

东莞市看守所(无用水)

0750733398

东城区莞龙路上(交接一)

非居民

40

东城

东莞万富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万达文华酒店

0701101815

东城区主(东城中路)

非居民

41

东城

东莞万富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万达文华酒店(无用水)

0701101814

东城区主(东城中路)

非居民

42

东城

东莞市景天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0750733947

东城区桑园环城东路旁(一)

非居民

43

东城

东莞市旗峰山会有限公司

0701103404

东城区主山涡岭东城中路

非居民

44

东城

东莞市旗峰山会有限公司(无用水)

0223174018

东城区东城中路(规划局北侧)

非居民

45

东城

东莞市东城国际酒店有限公司

0750733433

东城街道东城东路9

非居民

46

东城

东莞市东城国际酒店有限公司

0750735493

东城区东城东路9

非居民

47

东城

碧桂园生活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

0750733444

东城区桑园环城东路旁

非居民

48

东城

东莞市光大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0704041100

东城区火炼树泰和商业街

非居民

49

东城

东莞市友宜商场有限公司(市场)

0704042020

东城区火炼树怡丰路

非居民

50

东城

东莞市友宜商场有限公司(上面商场)

0704042010

东城区火炼树怡丰路

非居民

  2.绿地用水

  绿地用水主要为绿地浇洒,目前东城街道的绿化用水主要为自来水。根据东城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环卫、绿化管养面积总图,目前东城街道规划绿地面积为253m2。此外,东城街道内的景峰高尔夫球场目前使用球场内自备水塘进行绿化灌溉,已批复的取水许可为29.18m³/a,约合799.45m³/d

  根据东城街道国土空间规划(过程稿),随着东城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区域城市绿化面积也在逐年增加,2021—2035年街道绿地与开敞空间将有较大的发展,预计年均增速为7.01%。本规划参考此增长率估计全街道绿化管养面积,并参考《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计算相关用水量。

  按照《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中4.0.6章节:浇洒绿地用水可根据浇洒面积按1.2L/m2·d3.0L/m2·d计算。结合东城绿化用水实际情况,浇洒绿地用水定额1.5L/m2·d,按0.50.6的基数进行预测。具体绿地用水量详见下表:

  4-5东城街道绿化用水需求预测表

水平年

东城街道绿化面积(

东城街道绿化用水量(m³/d

现状

253

0.15

2025

332

0.20

2030

466

0.28

2035

653

0.39

  3.环卫用水

  环卫用水主要用于城市道路及广场浇洒,目前东城街道的环卫用水主要为自来水。根据东城环境卫生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东城街道规划环卫总面积为568m2根据东城街道国土空间规划(过程稿),2035年东城辖区内可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交通设施的建设用地将较2025有所下滑,预计年均降幅为-1.79%

  因此,在本规划期内,东城街道环卫面积将按现状面积来估算,并参考《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计算相关用水量,则东城街道浇洒道路广场最高日用水量约为0.34m³/d

  4、东城市政领域用水量预测

  综上,东城街道城市市政杂用水量预测情况(含绿化及环卫两个部分的用水),如下表所示:

  4-6东城街道市政杂用水需求预测表(单位:万m³/d

  

东城市政杂用水利预测

现阶段

2025

2030

2035

0.49

0.54

0.62

0.73

  4.2.4景观环境用水量

  1.东城主要河道水量估算情况

  本次采用明渠均匀流法计算流量需求,同时考虑到河道需要保持一定的水质要求,因此需要维持一定的换水频率,本次采用换水频率法进行补水规模测算,结合河道的实际情况,确定河道水资源需求量。

  1)景观需水量

  按河道景观流动水深0.1m,给予河道河槽内的实际水流宽度,计算河道为保持一定的流动水深,采用明渠均匀流法计算流量需求,详见下表。

  4-7景观需水量补水需求计算表

  

河道名称

河槽宽度(顶部)(m

河槽内水流宽度(底部)(m

景观流动水深

糙率系数

河道平均坡降

流量m3/s)

流量m3/d)

黄沙河

35

13.89

0.1

0.025

0.0025

0.60

5.18

光明排渠

2

0.58

0.1

0.025

0.0015

0.02

0.18

老围河

4

1.1

0.1

0.025

0.0035

0.06

0.50

上埔排渠

1.5

0.58

0.1

0.025

0.0009

0.02

0.14

下埔排渠

1.5

0.55

0.1

0.025

0.0009

0.02

0.13

下桥

3

0.59

0.1

0.025

0.0009

0.02

0.14

筷子

7

1.2

0.1

0.025

0.0035

0.06

0.54

  2)环境需水量

  为维持一定的水质要求,河道换水需保持一定的频率。本次采用换水频率法,分别按3天、5天的换水频率进行考虑;同时由于大部分河道水深常年在1m左右,因此按水深1m进行计算。详见下表。

  4-8环境需水量补水需求计算表

  

名称

长度(km

平均宽度(m

换水频率法

(万m³/d

31次)

换水频率法

(万m³/d

51次)

黄沙河

34.9

22.2

25.83

15.50

光明排渠

1

1.2

0.04

0.02

老围河

2.35

1.2

0.09

0.06

上埔排渠

0.68

0.97

0.02

0.01

下埔排渠

0.72

0.98

0.02

0.01

下桥

3.94

0.7

0.09

0.06

筷子

2.05

4

0.27

0.16

  2、本规划推荐的补水量

  本次规划将结合现状及在建的再生水水路线的设计规模、景观需水量、环境需水量综合考量补水规模。详见下表。

  4-9本次河道景观环境补水需求计算表

  

河道名称

换水频率法

(万m³/d

51次)

换水频率法

(万m³/d

31次)

明渠均匀流法(万m³/d

本次核定生态补水需求量(万m³/d

黄沙河

25.83

15.50

5.18

31.00

光明排渠

0.04

0.02

0.18

0.20

老围河

0.09

0.06

0.50

0.55

上埔排渠

0.02

0.01

0.14

0.15

下埔排渠

0.02

0.01

0.13

0.15

下桥

0.09

0.06

0.14

0.20

筷子

0.27

0.16

0.54

0.70

合计

32.95

  4-10东莞主要河涌现状再生水利用情况

  

河道名称

是否现状补充工程

再生水水源

现状补水规模(万m³/d

黄沙河同沙段

沙科技园部分企业尾水

0.8

黄沙河

温塘污水处理厂

0.5

上埔排渠

下埔排渠

光明排渠

没有

/

/

老围河

牛山污水处理厂

0.6

下桥

没有

/

/

筷子

徐福记企业尾水

0.30

  4.3各领域再生水适配性分析

  4.3.1农业灌溉用水配置分析

  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是指用作农业灌溉的用水。在有条件使用的区域,将污水回用于农田灌溉用水、浇洒菜地以及养殖业用水。污水回用于农田灌溉的水质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的要求。渔业用水水质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的要求。

  根据调查,农业生产在东城街道的经济组成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区域内大面积的农田较少,主要分布在周屋社区、温塘社区、樟村社区,分别为周屋灌区、温灌区、大王灌区。一方面,大王灌区位于樟村社区,灌区农田面积约800亩,距离东城现状再生水水源较远,灌溉所用输送管线过长,同时为保证农产品安全,在使用灌溉前,还应必须遵守相关的水质标准并实施一系列的配套工程,耗资大且管理复杂,若采用收费灌溉,农户接受度较低。另一方面,周屋灌区、温灌区农田面积分别为800亩和2200亩,农业资源相对集中。目前,东城街道正加强统筹规划,以“文旅+农业”的模式对周、温两个灌区内的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建设东莞城央公园,规划打造成为一个农田产业连片、农景田融合的城市农业公园。按照相关要求,周屋灌区、温灌区的农业灌溉用水不适宜回用再生水资源。

  综上所述,东城的周灌区、温灌区、大王灌区三大灌区的农业灌溉用水均不宜回用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本规划期内暂不考虑将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领域。

  4.3.2工业用水配置分析

  1.典型工业用水大户调查

  工业用水中,火电、钢铁、化工、制浆造纸、印染等行业在具备再生水使用条件下,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包括冷却用水、洗涤用水、锅炉用水等,在水质不影响产品品质和卫生安全的前提下可用作工艺用水或产品用水。冷却用水包括直流式、循环式补充水;洗涤用水包括冲灰、消烟除尘、清洗等工艺用水;锅炉用水包括低压、中压锅炉补给水。

  为调查工业用水大户再生水使用潜力,本次选取东城街道内工业用水量排前10位的企业,对其生产及用水等情况进行分析,并抽取若干典型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目前东城街道规模用水量前10位的工业企业主要为食品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热电厂等行业。综合考虑再生利用的可行性及经济成本,东城街道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的工业潜在用水户主要集中在牛山外经工业园和同科技园,包括华润雪花啤酒(广东)有限公司、东莞劲胜精密电子组件有限公司、生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奕东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莞美维电路有限公司、东莞中电新能源热电公司等工业企业。

  4-11东城街道前10工业用水大户一览表

序号

企业名称

水表登记地址

行业类别

1

东莞通华液晶有限公司

东城区周屋王新路2

电子产品制造

2

梨川鸿盛工业区

东城区牛山长路梨川鸿盛工业区

以电子、五金、家具等企业为主

3

瑞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东城区牛山外经工业园伟丰

电子产品制造

4

东莞劲胜精密电子组件有限公司

东城区牛山社区伟丰路5

电子产品制造

5

东莞中电新能源热电公司

东城区同科技园东科路

发电

6

华润雪花啤酒(广东)有限公司

东城区同科技园东科路

食品制造

7

生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东城区同科技园东科路

电子产品制造

8

奕东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东城区同科技园东科路

电子产品制造

9

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

东城区温塘狮长路

食品制造

10

东莞美维电路有限公司

东城区牛山外经工业园盛路

电子产品制造

  2.区域主要工业用水大户用水情况

  根据调查,上述企业取水水源主要为市政自来水、企业现状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回用中水,以及同沙水库的地表水(主要是中电新能源)。从用水水质需求来分析,食品制造和电子信息制造行业对水源水质要求较高,根据调研东城上述食品及电子企业的生产用水均为自来水,部分生产工序用水还须根据需要对自来水进行深度处理才能使用,因此不适宜采用再生水作为水源。

  1食品行业

  根据调研,东城街道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的食品工业潜在用水户主要为华润雪花啤酒(广东)有限公司。根据企业调查可知,目前雪花啤酒企业用水主要为市政自来水及企业现状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回用中水。其中,生产用水为市政自来水,在市政自来水进入生产工序前,还经过深度处理设施后才能使用;企业现状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回用中水主要用于污水处理设施及设备冲洗。

  综上,现状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不适用于雪花啤酒等食品生产企业的工业用水需求。

  2电子信息行业

  根据调研,东城街道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的电子工业潜在用水户主要为东莞劲胜精密电子组件有限公司、生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奕东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根据企业调查可知,目前上述企业用水主要为市政自来水及企业现状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回用中水。其中,生产用水为市政自来水,在市政自来水进入生产工序前,还经过深度处理设施后才能使用;企业现状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回用中水主要用于部分生产工艺,用水水质标准为纯水。

  以生益电子为例,在生产中需要使用高质量的纯净水,不同生产工艺要求配置不同级别的生产用水系统,其中DIRO水系统是其中最重要的系统之一。DI水,即去离水,又称为纯水或高纯水,主要是利用RO反渗透+混床原理除去水中99%以上的杂质和各种阴、阳离子,使水质达到一定的纯度。RO水即为反渗透水,RO反渗透水称之为纯净水,主要是通过反渗透膜来制取,利用反渗透的分离特性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溶解盐、胶体、有机物、细菌等杂质。相对来说比DI水质稍微差一些,RO的出水电导率一般都在1-20US,而DI水电导率在0.1US-0.05USRO通常为DI水系统的预处理,RO水越纯,DI水电阻率就越高,即能制取工业用高纯水。

  综上现状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不适用于生益电子、美电路等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的工业用水需求。

  3热电厂

  根据调研,东城街道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的热电厂潜在用水户主要为东莞中电新能源热电公司。目前,中电新能源现状生产用水给水水源为现状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回用中水和同沙水库的地表水,生活用水和空调补给水水源为市政自来水。其中,现状循环冷却水主要来源于同沙水库的地表水。

  根据调研,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尾水水质基本满足热电厂循环冷却补给水的用水水质要求。根据《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50660-2011)、《发电厂化学设计规范》(DL5068-2014),电厂用水一般应符合地表水III类水标准,具体水质有以下要求:

  电厂循环冷却水要求:去除水中杂物及水草,当水中含沙量较大,砂粒较粗、较硬时,对冷却用水进行沉砂处理;

  工业用水水质要求:工业用水的悬浮物含量不宜大于100mg/L,碳酸盐硬度宜小于2.5mol/m35mg·eq/LPH不应小于6.5且不宜大于9.5

  锅炉补给水水质要求:硬度≈0mmol/L,电导率(25℃0.1μS/cm,二氧化硅10μg/L

  因此,再生水经过适当的深度处理后,可用于中电新能源的热电厂循环冷却水。

  4-12东城街道前10工业用水大户适用再生水匹配结果

  

序号

单位名称

水质要求

是否适用再生水

1

东莞通华液晶有限公司

市政自来水质及以上要求

不适用

2

梨川鸿盛工业区

市政自来水质及以上要求

不适用

3

瑞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市政自来水质及以上要求

不适用

4

东莞劲胜精密电子组件有限公司

市政自来水质及以上要求

不适用

5

东莞中电新能源热电公司

河涌水及以上

经深化处理后可用于锅炉冷却水

6

华润雪花啤酒(广东)有限公司

市政自来水质及以上要求

不适用

7

生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市政自来水质及以上要求

不适用

8

奕东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市政自来水质及以上要求

不适用

9

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

市政自来水质及以上要求

不适用

10

东莞美维电路有限公司

市政自来水质及以上要求

不适用

  综上所述,目前,东城街道辖区范围内适合利用再生水作为水源的主要是热电厂(主要是中电新能源)的冷却水。热电厂用水量较大,且大部分用水是用作循环冷却水,中电新能源现状循环冷却水水源为同沙水库的地表水,对水质要求并不高,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水质可基本满足其用水要求。

  考虑企业实际及综合成本等因素,近期东城再生水在工业领域的利用主要为热电厂(主要是中电新能源)冷却用水。根据污水处理厂的地理位置及周边情况,敷设中水管道,将再生水引入热电厂作为循环冷却水。热电厂对产能过程中的冷却循环水需求量大,若采用市政自来水,不但费用高、成本高,还会对市政给水管网产生巨大的供水压力和困难,甚至制约热电厂的投产因此将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作为水源深度处理后回用于热电厂冷却用水,在大幅降低企业用水成本、提高综合效益的同时,对东城街道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近期来看,国家电投东莞东城天然气热电联产扩建工程被列入2022重大预备项目名单,预计2024年投产使用,有增加热电厂冷却用水的需求。根据国家电投东莞东城天然气热电联产扩建工程水资源论证结果显示,该工程再生水需求量0.96m³/d

  另外,国家电投东莞东城天然气热电联产扩建工程位于东城街道同沙科技园内,考虑到工业园区内其他企业远期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本次规划的尾水输送干管分水口到电厂输水管考虑了该部分需求,按照适当超前的规模进行设计。

  根据资料,同科技园内工业用地面积约2.35km²,按工业地块单位用水指标取为80m³/hm2·d考虑高日变化系数为1.2,园区内日均工业用水量为2.26m³/d。再生水回用量按25%替换率计算,同科技园区内工业再生水需求量约为0.57m³/d。综合考虑企业使用意愿等替换速度,到2030年除国家电投以外的企业再生水替换率总需求量的40%,则为0.23m³/d,加上国家电投东莞东城天然气热电联产扩建工程再生水需求量0.96m³/d,工业总需水量为1.19m³/d2035年,区域工业总需水量为1.53m³/d

  4.3.3市政杂水配置分析

  1)生活杂用水

  综合考虑再生水利用的技经济可行性,本规划期内暂不考虑利用再生水替换现状生活杂用水水源

  2)绿化及道路浇洒用水

  1集中式绿地用水

  根据取水户调查,目前东城街道辖区内较为集中的绿地为景峰高尔夫球场,主要使用球场内自备水塘进行绿化灌溉,已批复的取水许可为29.18m³/a,约合799.45m³/d考虑高尔夫球场的绿化用水对水质要求较低、用水量大,若可使用再生水进行水源替代,可有效减少新鲜水的消耗。但是,由于峰景高尔夫球场毗邻虎英湖度假区,依傍旗峰山麓,距离温塘及牛山两个污水处理厂距离较远,输送管线过长,且需穿越黄旗山,工程实施难度较大,投入成本较大。

  因此,综合考虑再生水利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本规划期内暂不考虑利用再生水替换现状集中式绿地用水水源。

  2城市绿化及道路浇洒用水

  目前,东城在城市绿化、道路广场等领域的浇洒尚未引入再生水资源。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区域城市绿化和道路广场面积也逐步扩大,浇洒、绿化等城市杂用水用量大,可考虑使用再生水进行水源置换。但是由于目前东城尚未有专门的市政再生水供水管网,综合考虑再生水利用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在规划期内主要利用污水处理厂及已规划再生水管网,设置专门固定取水口,由市政洒水车进行定点取水,对取水点约3公里范围内的市政绿地及道路浇洒用水进行再生水源置换。

  根据塘、牛山两个污水处理厂地理位置及已规划再生水供水管网情况,在本规划近期,主要推动牛山社区、同社区、光明社区以及温塘社区等临近污水处理厂及现状再生水给水管网的社区,优先在市政绿地及道路浇洒等领域使用再生水作为水源;在本规划中远期,依托本次规划再生水管网将再生水在市政杂用领域的利用范围扩大至立新社区、光明社区、火炼树等社区。

  根据东城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环卫、绿化管养面积总图,当前东城环卫、绿化管养面积占全街道面积约7.81%,按此估算到2025年市政杂用领域再生水可覆盖面积约为126.52m2,参考《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计算相关用水量,再生水需求为0.09m³/d,约占全街道当年市政杂用水量的18%;到2030年市政杂用领域的再生水需求为0.20m³/d,约占全街道当年市政杂用水量的32%;到2035年市政杂用领域的再生水需求为0.22m³/d,约占全街道当年市政杂用水量的30%

  4.3.4景观用水配置分析

  利用再生水补充和冲洗河道,可以加大河水的流动性,增加河道的环境容量,结合疏浚清淤等其它措施的实施,能够逐渐改善河道水质,提升城市水环境。根据调研,东城辖区内大部分河涌均不直接与外联通,大部分为人工水渠,近年来,东城街道加大整治力度,铺设截污管网,截留污水,同时为更好地实现截污、清淤、补水源、生态修复的功能,老围河、筷子河、上排渠、下排渠等排洪河已建有再生水利用工程,利用温塘及牛山两个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尾水来进行河生态补水,河道水质大幅提升。区域主要水系及排洪河涌的现状看,黄沙河及光明排渠仍需要保持一定的水量补给,以进一步提升河涌水生态治理。

  目前,东江南支流、溪水河、东引运河、黄沙河等主要河流流经东城。其中,黄沙河河水来源主要为雨水汇流及地下水的渗入。由于区域土地开发强度加大,水源涵养能力持续降低,加之近年来上游区域以及东城街道截污次支管的建设,部分雨水截至污水处理厂,河流水量不稳定,对河流的内生态环境影响较大。黄沙河是目前区域内存在生态补水的主要河道。光明排渠起于光明社区,经过光明社区和同社区等水岭村后汇入黄沙河。明渠段全长2.7km,明渠段上游是暗渠段,立新社区、牛山社区、光明社区以及虎英公园均有水排至暗渠。由于光明排渠毗邻生活区及工业区,受一些历史及客观因素影响,过去一段时间内区域内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导致光明排渠成了东城7条黑臭水体之一。自开展黑臭水体专项整治以来,东城街道在光明排渠开展了截污纳管、完善雨污分流、清淤疏浚、源补水、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整改措施,光明排渠河道水质大幅地提升,目前已稳定在V类水。目前光明排渠安装两套补水设备,将同沙水库水河头处,作为河道补水,有效提升了水质。

  同时,进一步深化辖区内企业处理达标后尾水利用,扩大工业企业的预处理达标尾水利用范围,在徐福记、中电新能源、雪花啤酒、生益电子等企业基础上,推动美维电路等企业的尾水利用,进一步提升区域用水效率及用水安全性。

  因此,在本规划期内,充分考虑现状及新建工程情况,城市河道景观补水主要针对黄沙河、光明排渠、老河等河道进行生态补水。目前,东城街道现状已有的再生水生态补水工程包括温塘黄沙河、上排渠、下排渠生态补水工程——温塘污水处理厂尾水引流工程(规模0.5m³/d),牛山老围河生态补水工程——牛山污水处理厂尾水引流工程(规模0.6m³/d),徐记食品预处理达标尾水引流工程(规模0.3m³/d),同沙科技园部分企业达标尾水引流工程(规模0.8m³/d),现状区域河再生水补水量合计为2.0m³/d

  结合生态补水工程建设计划,通过牛山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工程,预计到2025年能增加生态补水1.395m³/d,到2030年能增加生态补水1.784m³/d,到2035年增加生态补水2.39m³/d。根据规划,该工程属于市环保部门投资项目,暂不将本项目列入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统计范围。另外,通过光明排渠生态补水工程、美电路企业达标尾水引水排放工程等新建工程,预计2030年可增加生态补水量为0.4m³/d,到2035年可增加生态补水量为0.6m³/d。加上现状利用量,则2025年、2030年、2035年东城河道景观环境补水量为2.2m³/d2.6m³/d2.8m³/d。具体详见下表。

  4-13规划期内可适配的河道景观环境补水需求计算表(万m³/d

  

河道名称

2025

2030

2035

黄沙河

0

0

0

光明排渠

0

0

0.2

老围河

0

0.4

0.4

现状补水

2.2

2.2

2.2

合计

2.2

2.6

2.8

  4.4东城再生水适配情况小结

  根据调查,区域景观环境用水(主要为河道生态补水)的需求较为明确,且存在较大缺口。

  综合考虑区域实际,以及各用水户再生水利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规划期内东城街道再生水规划宜选择以景观用水为主、工业及市政用水为辅的再生水规划方针本次规划水平年东城街道再生水需求汇总如下表所述:

  4-14本规划水平年东城街道再生水可适配领域水量总表

东城街道

景观环境用水

(万m³/d

市政杂用水

(万m³/d

工业用水

(万m³/d

合计

(万m³/d

2025

2.20

0.09

0.96

3.25

2030

2.60

0.21

1.19

4.00

2035

2.80

0.22

1.53

4.55

  5再生水水源及可利用量预测

  5.1再生水水源

  根据调查,东城街道再生水源主要包括温塘及牛山两个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同时,规划期内,东城街道没有新增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计划,也不考虑大规模建设再生水厂。

  因此,综合考虑区域实际情况,以及各用水户再生水利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本规划仅考虑利用现状污水处理厂尾水作为再生水水源。

  5-1东城街道污水处理厂分布图

  5.2再生水可利用方向及利用量

  5.2.1可利用方向

  根据调查,目前东城街道已建的两个集中污水处理厂——牛山污水处理厂及温塘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及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中较严值。

  根据各用水户对水质的要求,牛山污水处理厂及温塘污水处理厂设计出水水质能够满足河道生态补水、市政杂用、工业冷却水等领域的用水需求。

  5-1污水处理厂基本信息

  

序号

各区污水处理

出水标准

设计主体处理工艺

1

牛山污水处理厂

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及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的第二时段一级标准两者中较严值

循环式活性污泥法(简称CASS)工艺

2

温塘污水处理厂

同上

采用改良AAO+硝化池+滤布滤池+紫外消毒工艺

  根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依据地表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五类: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如下表所示:

  5-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单位:mg/L

  

序号

分类

-

标准值

-

项目

-

基本要求

-

所有水体不应有非自然原因导致的下述物质:

a.能形成令人感观不快的沉淀物的物质;

b.令人感官不快的漂浮物,诸如碎片、浮渣、油类等;

c.产生令人不快的色、臭、味或浑浊度的物质;

d.对人类、动植物有毒、有害或带来不良生理反应的物质;

e.易滋生令人不快的水生生物的物质。

-

1

水温(C

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限制在:

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

2

pH

-

6.58.5

-

69

3

硫酸盐(以SO4计)

250以下

250

250

250

250

4

氯化物(以Cl计)

250以下

250

250

250

250

5

溶解性铁

0.3以下

0.3

0.5

0.5

1.0

6

总锰

0.1以下

0.1

0.1

0.5

1.0

7

总铜

0.01以下

1.0(渔0.01

1.0(渔0.01

1.0

1.0

8

总锌

0.05

1.0(渔0.1

1.0(渔0.1

2.0

2.0

9

硝酸盐(以N计)

10以下

10

20

20

25

10

亚硝酸盐(以N计)

0.06

0.1

0.15

1.0

1.0

11

非离子氨

0.02

0.02

0.02

0.2

0.2

12

凯氏氮

0.5

0.5(渔0.05

1(渔0.05

2

3

13

总磷

(以P计)

0.02

0.1

0.1

0.2

0.2

14

高锰酸盐指数

2

4

8

10

15

15

溶解氧

饱和率90%

6

5

3

2

16

化学需氧量

CODCr

15以下

15

20

30

40

17

生化需氧量

BOD5

3以下

3

4

6

10

18

氟化物

(以F计)

1.0以下

1.0

1.0

1.5

1.5

19

硒(四价

0.01以下

0.01

0.01

0.02

0.02

20

0.05

0.05

0.05

0.1

0.1

21

0.00005

0.00005

0.0001

0.001

0.001

22

0.001

0.005

0.005

0.005

0.01

23

铬(六价)

0.01

0.05

0.05

0.05

0.1

24

总铅

0.01

0.05

0.05

0.05

0.1

25

总氰化物

0.005

0.05(渔0.005

0.2(渔0.005

0.2

0.2

26

挥发酚

0.002

0.002

0.005

0.01

0.1

27

石油类

0.05

0.05

0.05

0.5

1.0

28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0.2以下

0.2

0.2

0.3

0.3

29

粪大肠菌群(个/L

200

1000

2000

5000

10000

30

氨氮

0.5

0.5

0.5

1.0

1.5

31

硫化物

0.05

0.1

0.2

0.5

1.0

  根据2021年东城牛山污水处理厂、温污水处理厂水质监测数据,两座污水处理厂2021年平均进出水浓度统计见下表,污水处理厂实际出水浓度可达地表类。

  5-3东城街道污水处理厂实际出水水质

  

污水处理厂

pH

化学需氧(CODCr

氨氮(NH3-N

固体悬浮物浓度(SS

总磷(TP

总氮(TN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石油类

动植物油

生化需氧量(BOD5

粪大肠菌群

东城牛山污水处理厂一期

出水水质

7.02

13.69

0.84

5.51

0.38

7.39

0.07

0.13

0.13

3.08

106

实际出水类别

II

/

/

/

II

东城牛山污水处理厂二期

出水水质

7.29

8.67

0.61

2.92

0.4

6.44

0.02

0.24

0.24

2

1

实际出水类别

II

/

/

/

II

II

东城温塘污水处理厂

出水水质

7.27

8.67

0.09

3.58

0.17

7.86

0.03

0.24

0.24

2.03

7

实际出水类别

II

/

/

/

II

II

  根据2021年东城牛山污水处理厂、温污水处理厂平均出水水质,筛选判断出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水源适配对象如下表所示:

  5-4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水源适配领域

序号

污水处理厂

再生水用途

观赏性景观用水-湖泊类、水景类,娱乐性景观用水湖泊类

河道类景观用水、景观湿地环境用水

城市杂用水-城市绿化、道路清扫、消防、建筑施工

工业用水

农业用水

1

东城牛山污水处理厂


2

东城温塘污水处理厂

  5.2.2可利用量预测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第4.3.2条规定当水源为污水处理厂出水时,最大设计规模应为污水处理厂出水量扣除再生水厂各种不可回收的自用水量,且不宜超过污水处理厂规模的80%。本次计算采用75%,通过计算城市污水排放量得出再生水的理论可供量,即规划再生水源量=城市污水设计处理量×0.75

  目前,东城街道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2座,现状总处理规模达到11m3/d,近期预计可达设计规模16m3/d,出水水质均为一级A以上排放标准,是再生处理的稳定水源。

  根据规划,20252035年水平年间,东城街道没有扩建现状污水处理厂或新增污水处理厂的具体计划,仍维持2025年规模。

  5-5本规划期内东城街道污水处理厂尾水规模

序号

各区污水处理厂

2025年规模情况(万m³/d

设计处理规模

最大可利用规模

1

东城牛山污水处理厂

6.00

4.50

2

温塘污水处理厂

10.00

7.50


合计

16.00

12.00

  5.3再生水供需平衡分析

  综上所述,东城街道不考虑大规模建设再生水厂,东城街道可利用的再生水水源包括现状的污水处理厂尾水,可用于河道生态补水、市政杂用以及工业冷却水等。

  同时,本规划期内,东城街道没有新增或扩容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计划,桑园一体化处理设备实际运行至2023年初。因此在本规划期间,东城街道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仍维持2025年规模,加上可利用企业预处理达标后水量,各水平年东城街道再生水供需平衡分析如下所述:

  2025水平年,东城辖区内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为16.00m³/d,实际可利用规模为12.00m³/d加上企业达标水量为1.1m³/d,再生水可利用量为13.10m³/d,水量远超当年街道可适配的再生水需求量3.25m³/d,不存在再生水配置缺口。

  2030水平年,东城辖区内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为16.00m³/d,实际可利用规模为12.00m³/d,加上企业达标尾水量为1.5m³/d再生水可利用量为13.50m³/d,水量远超当年街道可适配的再生水需求量4.00m³/d,不存在再生水配置缺口。

  2035水平年,东城辖区内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为16.00m³/d,实际可利用规模为12.00m³/d,加上企业达标尾水量为1.5m³/d,再生水可利用量为13.50m³/d水量远超当年街道可适配的再生水需求量4.55m³/d不存在再生水配置缺口。

  6再生水利用工程配置

  6.1再生水工程思路及方式

  6.1.1设置思路

  落实东莞市关于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有关要求,以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为重点领域,以工业利用、市政杂用、生态补水为主要途径,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监督管理,形成适用、成熟的再生水利用配置模式,统筹推动再生水在东城街道内的高效、安全利用,提升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水平,保障东城街道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6.1.2工艺论证

  根据景观环境、工业以及市政杂用等领域对水质的要求,再生水水质需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200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19)。目前,牛山污水处理厂、温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标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的尾水可满足生态补水、工业利用(发电企业冷却用水)、市政杂用水质要求,可直接作为水源,满足近期用水户的需求。因此,东城街道不考虑新建再生水厂。

  根据本项目再生水用水户水质要求,本次再生水利用建设项目工艺流程如下图。用水户对再生水水质有特别要求的,自行对再生水进行深度处理。

  6-1再生水利用工艺

  6.1.3取水方式

  1.工业用再生水

  由于工业用水保证率较高,本规划期内,工业用户尽量单独铺设供水管道。

  2.市政杂用再生水

  本规划期内,不单独设置市政杂用的再生水利用管网。

  近期,城市杂用主要通过市政浇洒车辆进入附近污水处理厂或利用现状已敷设再生水给水管网的固定取水口进行分散式取水。

  远期,除了依托市政洒水车进入污水处理厂以及在现状再生水管固定取水点进行取水外,将依托本规划新增敷设的再生水供水管网体系,预留出固定的市政杂用取水口,取水口周边的市政洒水车进行分散式取水,进一步延伸区域市政杂用使用再生水的范围,以逐步提高再生水在东城街道市政杂用领域的利用率。

  3.景观环境用再生水

  再生水管网敷设至河道附近,并在再生管网上开若干支管,用闸门控制河道补水量。

  再生水管网尽可能景观河道交汇点作为集中流量考虑。

  6.2再生水利用配置方案

  6.2.1总体布局

  根据再生水用水户需求调查,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以景观环境用水(河道生态补水)为主,工业、市政杂用等其他领域尚未正式开始对再生水资源进行利用。根据景观环境、工业、市政杂用等不同用户的分布特点,近期采用分散利用和集中利用相结合的模式,重点考虑用户的需求,采取“点对点直连”的布局思路布设输配设施。

  6.2.2具体工程配置

  一、再生水厂建设工程

  规划期内,规划区内不考虑建设再生水厂,现有污水处理厂即为再生水厂站,使用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尾水作为再生水水源。

  根据调研,当前东城街道行政区划范围内的两家污水处理厂——牛山污水处理厂和温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为一级A标准,可用于河道生态补水、市政杂用;预计到远期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提高至准Ⅳ类,可直接供给河道补水、城市杂用及工业用水。

  因此,在规划期间内,东城街道不考虑建设再生水厂。

  二、输配水工程

  (一)现状已建工程

  1.温塘黄沙河、上排渠、下排渠生态补水工程——温塘污水处理厂尾水引流工程

  1)工程概况

  近年来,为消除黑臭,东城在黄沙河、上排渠和下排渠等区域落实了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清淤疏浚、源补水、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整改措施。其中,在源补水方面,主要通过建设引水工程,在温污水处理厂周边,通过埋地的方式建设有补水管及相关辅助设施,引流温塘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尾水对黄沙河、上排渠和下排渠等河涌进行生态补水。

  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有加压泵站、输水管网等,引水管内径250mm、内径300mm,主要从温塘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水口,沿黄沙河一路往北敷设,管径总长度约4.8km,设计补水量约为0.5m³/d

  6-2温塘黄沙河、上排渠、下排渠生态补水工程(现状工程)

  2)生态补水情况

  项目规划将温塘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尾水引流至黄沙河、上排渠和下排渠等河,以改善河涌水生态环境。按照计划,本工程拟对河生态补水总规模为0.5m³/d

  根据资料,黄沙河发源于大岭山,流经水朗、大岭、龙岗、龙山,于旧大沙进入同沙水库,再经同沙、上屯、霞边、新旧围、岭夏、竹园村,于温塘汇入寒溪河,是东城主要河系。而下排渠、上排渠为黄沙河左岸一侧支流主要承担周边农田灌溉和排涝功能明渠与暗渠交织。近年来,由于沿线及周边区域土地开发强度加大,水源涵养能力持续降低,污水收集处理体系不完善,河涌水质呈现黑臭,黄沙河、上排渠、下排渠等河被列为东城街道的7条建成区黑臭水体。近年来,东城加大区域黑臭水体的整治,黄沙河、上排渠、下排渠等河涌的水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依旧需要持续加强对水体的综合整治。根据东城河考核目标,黄沙河的水质目标为类,上排渠、下排渠的水质目标为消黑(氨氮3)。

  目前,温塘污水处理厂处理尾水的出水标准按(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的一级标准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水体标准中的较严(其中TN≤10mg/L)。根据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监测报告及相应受纳水体(河流、河)水质监测报告分析结果,东城温塘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优于受纳水体水质,满足再生水利用中景观补水条件。

  6-1温塘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与受纳河涌水质对比表

  

污水处理厂

收纳河

类别

检测项目

氨氮N)mg/L

总磷P)mg/L

温塘污水

处理厂

黄沙河

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0.09

0.17

河涌水质

1.53

0.24

是否优于河涌水质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T18921-2019

≤5

≤0.5

上浦排渠

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0.09

0.17

河涌水质

2.7

0.43

是否优于河涌水质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T18921-2019

≤5

≤0.5

下浦排渠

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0.09

0.17

河涌水质

2.07

0.19

是否优于河涌水质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T18921-2019

≤5

≤0.5

  2.牛山老围河生态补水工程——牛山污水处理厂尾水引流工程

  1)工程概况

  近年来,为消除黑臭,东城在老围河、黄沙河等区域落实了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清淤疏浚、源补水、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整改措施。其中,在活源补水方面,主要通过建设引水工程,在牛山污水处理厂周边,通过明管敷设的方式建设有补水管及相关辅助设施,引流牛山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尾水对老河进行生态补水。

  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有加压泵站、输水管网等,引水管内径300mm、内径160mm主要从温塘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水口,沿黄沙河一路往北敷设,管径总长度约0.9km设计补水量约为0.6m³/d

  6-3牛山老围河生态补水工程(现状工程)

  2)生态补水情况

  项目规划将牛山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尾水引流至老围河,以改善河涌水生态环境。按照计划,本工程拟对河涌生态补水总规模为0.6m³/d

  根据资料,老围河处于东城牛山社区老围村旁,长约950m,因而得名,以前作为片区排洪和农地灌溉的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亦带来污水直排河涌的现象,老河的河水发黑发臭,被列为东城街道属于7条建成区黑臭水体之一。根据东城河涌考核目标,河的水质目标为消黑(氨氮3)。

  目前,牛山污水处理厂处理尾水的出水标准按(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的一级标准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水体标准中的较严(其中TN≤10mg/L)。根据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监测报告及相应受纳水体(河流、河涌)水质监测报告分析结果,牛山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优于受纳水体水质,满足再生水利用中景观补水条件。

  6-2牛山污水处理厂出水与受纳河涌水质对比表

  

污水处理厂

收纳河

类别

检测项目

氨氮N)mg/L

牛山污水处理厂

老围河

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0.61

河涌水质目标

氨氮3

是否优于河涌水质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19

≤5

  3.徐记食品预处理达标尾水引流工程

  1)工程概况

  项目位于龙华路,徐福记食品五厂外侧,主要利用徐福记的预处理尾水,经工厂自行处理达标后排放至筷子支渠一,进行河道生态补水。

  项目沿厂区外现状村内巷道车道,敷设设计压力为1.6MPaDN200补水管405.1m,将处理达标的尾水从徐福记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引流至现状河,进行生态补水。由于本项目敷设管道的路由条件较为复杂,部分管道吊装于已建箱内,无法实现重力自流,采用压力排水。项目压力排水选用水泵型号100QW100-15-7.5,一用一备。项目集水井前设置阀门,以应对突发情况厂区水处理设备检修时)可关断进水,避免水质超标的工业废水进入河涌。阀门关断后工业废水沿原有污水管道溢流进入市政污水管网。

  6-4徐记食品预处理达标尾水引流工程走向1(现状工程)

  6-5徐记食品预处理达标尾水引流工程走向2

  2)生态补水概况

  项目规划将企业生产用以外的已处理达标后工业废水转接入筷子支渠一,以改善筷子河水生态环境。按照计划,本工程拟对筷子支渠生态补水总规模为0.3m³/d

  根据资料,筷子河位于东城街道,主、支渠共60个排污口,沿线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流入河涌河水发黑发臭,同时雨污混流入又加剧了河治污难度,被列为东城街道7条建成区黑臭水体之一。根据东城河涌考核目标,筷子河的水质目标为消黑(氨氮3)。

  根据《食品加工制造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徐福记的企业排放尾水氨氮排放量不超过2.5mg/L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19)中河道类景观环境用水要求。

  6-3徐福记厂内污水处理设施出水与受纳河涌水质对比表

企业

收纳河

类别

检测项目

氨氮N)mg/L

徐福记

筷子支渠一

出水水质标准

氨氮2.5

目标

消黑(氨氮3

是否优于河涌水质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19

≤5

  4、同沙科技园部分企业达标尾水引流工程

  1)工程概况

  生益电子、雪花啤酒、中电新能源三家企业位于黄沙河东南侧,考虑将上述三家企业预处理后的尾水收集后,沿现状东科路铺设补水管接入沙泉路现状雨水管,经沙泉路雨水管排入黄沙河。具体布置方案为:中电新能源尾水经现状雨水管转输雪花啤酒厂后,收集生益电子公司尾水后经补水泵站提升后,沿雪花路新建DN250补水管送入东科路新建补水管,补水泵站规模325m³/h;雪花啤酒厂尾水新建尾水排放管接入东科路新建补水管,与中电新能源、生益电子公司尾水合并后沿东科路新建DN400补水管接入沙泉路现状雨水管,经沙泉路雨水管排入黄沙河。

  6-6同沙科技园部分企业达标尾水引流工程走向

  2)生态补水概况

  1工程概况

  项目位于东科路侧工业区,主要利用中电新能源、雪花啤酒、生益电子等企业已处理达标的工业废水接入指定排放点,对黄沙河同沙段进行河道生态补水。

  项目工程主要包括将建设方指定排放点已处理达标的工业废水转输到指定位置的市政雨水检查井;各排水点应自设阀门,以应对突发情况(如厂区尾水处理设备检修时)可关断进水,避免标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门关工业废水沿原有污水管道溢流进入市政污水管网。

  基本参数如下:沙朗路设置一处集水井,排水点合计申报排水量为6000m综合变化系数取1.3,加营段流量按300m/h设计。集水井管段设溢流管,保证特殊工况下排水可排入已建备用雨水管;雪花与东科路交叉路口处另一处排水点设置集水井,流量为2000m/d综合变化系数取1.3加压管段流量按300m/h设计。集水井设溢流管,保证特殊工况下排水可排入已建备用雨水管;③项目后半段存在地形反坡,根据建设方要求,为减少埋深,集水井井后利用地形高差设计为压力排水。项目引水管敷设长度为3.1km。根据设计规模,本工程拟对黄沙河同沙段生态补水总规模为0.8m³/d

  2生态补水概况

  根据资料,黄沙河源同沙水库,流经东城、步、茶山后,汇入寒溪河。其中,黄沙河东城同沙段流经东城街道同沙社区、光明社区、同工业园。自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两岸的企业及工厂数量逐年增加,沿线及周边污水收集处理体系不完善,黄沙河也逐渐受到污染,水质严重恶化,发黑发臭,被列入东城街道建成区7条黑臭水体之一。根据东城河涌考核目标,黄沙河东城同沙段的水质目标为V类。黄沙河附近中电新能源、雪花啤酒、生益电子三家企业处理尾水,尾水水质满足地表水类标准,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19)中的河道类景观环境用水要求,可用于黄沙河同沙段的补水水源,以进一步改善黄沙河的水生态环境。

  (二)规划新建工程

  1.景观用水利用工程

  1)同沙水库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牛山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工程

  1)工程概况

  东城牛山污水处理厂,规模6.0m³/d大岭山连马污水处理厂,规模15.5m³/d两座水厂出水标准均达到一级A标准,原尾水排往同沙水库。本工程计划将东城牛山污水处理厂、大岭山连马污水处理厂尾水引流至同沙水库下游黄沙河,对其进行生态补水。

  其中,牛山输送管厂区东北角围墙外出口接驳井接出,沿下游东北向延伸的涌沟或鱼塘铺设至同沙水库环湖公路,沿环湖路径直向东铺设到达新飞鹅村,在村东滩地以倒虹管方式穿越350m宽的水库入库口后到达沙大桥桥东,与大岭山连马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管合并。合并排放管沿环湖路自南向北布置,到达映翠湖景区东部的东城义务植树造林区入口后,穿越山体径直向西北方向铺设至黄沙河。

  连马输送管厂区西侧围墙外出口接驳井接出,在厂区西北角以倒虹管方式穿越200m宽的库区西入口河道到达对岸,沿着连绵山林之间的低洼谷底和鱼塘岸滩以最短捷路径向北铺设,中途分别穿越约460m长和716m长的两座山体,在同沙大桥东与东城牛山污水处理厂尾水管汇合。工程在深化设计、实施阶段应尊重现状地形地貌、与山体景观保持协调。

  6-7牛山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工程布置情况(新建工程)

  2输配设施设计规模

  本工程的输送能力按照连马污水处理厂以及牛山污水处理厂规划水量确定,其中连马污水处理厂规划水量为20m³/d,牛山污水处理厂规划水量为7.65m³/d,合并尾水排放管输送能力为27.75m³/d。根据规划,工程预计到2025年能增加生态补水1.395m³/d,到2030年能增加生态补水1.784m³/d,到2035年增加生态补水2.39m³/d

  本项目为市环保部门投资,暂不将本项目列入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统计范围。

  3生态补水概况

  同沙水库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牛山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工程,工程主要功能为黄沙河进行生态补水。

  近年来,东城持续进黄沙河的治理,目前已有多项再生水利用工程接入黄沙河,对其进行生态补水,但是依旧无法满足黄沙河的补水需求。根据东城河涌考核目标,黄沙河的水质目标为类。目前,牛山污水处理厂处理尾水的出水标准按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的一级标准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水体标准中的较严值(其中TN≤10mg/L)。根据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监测报告及相应受纳水体(河流、河涌)水质监测报告分析结果,牛山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优于受纳水体水质,满足再生水利用中景观补水条件。

  6-4牛山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与受纳河涌水质对比表

污水处理厂

收纳河

类别

检测项目

氨氮N)mg/L

总磷P)mg/L

牛山污水处理厂

黄沙河

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0.61

0.38

河涌水质

1.53

0.24

是否优于河涌水质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19

≤5

≤0.5

  2)光明排渠生态补水工程

  1)工程概况

  光明排渠生态补水工程将主要依托同沙水库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牛山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工程敷设的尾水输送干管的尾段接入补水管线,新建补水管线约4km,将再生水引至光明排渠,从而实现对光明排渠进行生态补水。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1座取水泵站、新建约4km补水压力管线,具体取水模式为:补水管线接入点(同沙水库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牛山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工程再生水给水管分水口)→取水泵站→阀门井→光明排渠取水口→光明排渠。本工程从取水点至泵站再至排水点采用钢管,材质为Q235B,焊接连接,施工需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相关要求。滨河路段厚街水道取水口段采用球墨铸铁管,承插连接技术要求详见《水及燃气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GB/T13295-2019)

  本项目为同沙水库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牛山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工程的分线工程,项目以同沙水库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牛山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工程建设进度为实施条件,具体工程实施计划根据上述工程实际进度以及再生水利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而定。同时,根据黄旗核心区土地重构规划方案,计划将原位于光明社区大塘东侧的现状排渠改线。为避免与地块开发建设产生冲突,本项目计划在规划远期推进实施,在规划远期发挥实际效益。

  6-8光明排渠生态补水工程布置情况(新建工程)

  2输配设施规模计算

  据测算,目前光明水渠维持河水生态平衡,生态景观需水量为0.20m³/d。本工程的输送能力按照光明水渠需水量而定,预留一定的市政杂用等其他用水空间,规划设计能力为0.35m³/d

  3)生态补水概况

  根据规划,项目主要利用牛山污水处理厂等处理达标尾水,对光明排渠进行生态补水,以进一步改善排渠水生态环境。光明排渠起于光明社区,经过光明社区和同社区等水岭村后汇入黄沙河由于光明排渠毗邻生活区及工业区,过去一段时间内区域内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导致光明排渠被列入东城街道建成区7条黑臭水体之一。根据东城河涌考核目标,光明排渠的水质目标为消黑(氨氮3)。目前,牛山污水处理厂处理尾水的出水标准按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的一级标准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水体标准中的较严值(其中TN≤10mg/L)。根据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监测报告及相应受纳水体(河流、河涌)水质监测报告分析结果,牛山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优于受纳水体水质,满足再生水利用中景观补水条件。

  6-5牛山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与受纳河涌水质对比表

  

污水处理厂

收纳河

类别

检测项目

氨氮N)mg/L

牛山污水处理厂

光明排渠

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0.61

河涌水质

2.31

是否优于河涌水质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19

≤5

  3美维电路企业达标尾水引水排放工程

  1)工程概况

  项目位于东城牛山外经工业园,东莞美维电路有限公司外侧,主要利用电路的预处理尾水,经工厂自行处理达标后排放至老围河,进行河道生态补水。项目引水管从美电路公司沿景盛路、伟丰路、伟恒路、三兴路等厂区外现状道路敷设,穿越长路后直接敷设至牛山污水处理厂排水口外侧,并入牛山污水处理厂尾水流入老围河,整段长度约为3750m

  6-9电路企业达标尾水引水排放工程布置情况(新建工程)

  6-10电路企业达标尾水引水管径走向

  2)生态补水概况

  项目规划将企业生产用以外的已处理达标后工业废水转接入老围河等周边河,以改善河水生态环境。按照计划,本工程拟对老河等生态补水总规模为0.4m³/d

  根据东城河涌考核目标,老围河的水质目标为消黑(氨氮3)。根据《电子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9731-2020的要求,美维电子的企业废水排放执行《电镀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4/1597-20152珠三角排放限值、《电子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9731-20201直接排放标准中的较严值,甲醛参考执行《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基本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19)中河道类景观环境用水要求,可用于内河涌生态补水。

  2.工业用水利用工程——国家电投东莞东城天然气热电联产扩建工程

  1)工程概况

  项目主要利用牛山污水处理厂和大岭山连马污水处理厂的截尾水,用于东莞中电新能源热电有限公司的国家电投东莞东城天然气热电联产扩建工程的发电机组循环冷却水和锅炉补充水,同沙水库作为备用水源以及锅炉补充水。该工程主要依托同沙水库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牛山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工程的输水管网建设,设置干管分水口到国家电投东莞东城天然气热电联产扩建工程管段。

  项目依托黄沙河生态补水工程的输水管网建设,设置干管分水口到国家电投东莞东城天然气热电联产扩建工程管段,工业配水管网起点位于东城牛山污水处理厂、大岭山连马连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管合并排放段,并于同生态园荷塘景区现状停车场下设置地埋式再生水加压泵站。再生水加压泵站总设计流量为2.32m³/d(约0.27m³/s),扬程40m

  再生水输配管网沿现状环湖路布置,自佛岭路、东科接入国家电投东莞东城天然气热电联产扩建工程项目区主要入口处。

  6-11东城街道工业配水管网工程布置情况(新建工程)

  6-12项目加压泵站选址

  6-13项目引水管线图(卫星图)中水取水方案

  2)输配设施规模

  项目位于东城街道同沙科技园内,考虑到该工业区内其他企业远期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本次规划的尾水输送干管分水口到电厂段输水管考虑了该部分需求,按照适当超前的规模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到园区内其他企业远期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

  根据4.3相关分析,加上国家电投东莞东城天然气热电联产扩建工程再生水需求量0.96m³/d2030年区域工业总需水量为1.19m³/d2035年区域工业总需水量为1.53m³/d

  3.市政杂用水利用工程——已建再生水供水管智能计量设施建设工程

  1)工程概况

  在本规划期内,综合考虑实施的可行性及经济成本等因素,东城街道不考虑建设专门的市政杂用水输配管网工程。在本规划期内主要以分散式取水方式来进行再生水在市政杂用领域的利用。

  在实施前,依托已建设的再生水给水管网设置固定取水口,并进行智能化计量设施建设。再生水智能取水机系统是应用在市政再生水管网路径上,接驳取水管道、阀门、水表计量等设备,通过就近设置在路边的刷卡取水控制设备实现水车刷卡取水等功能的远程监测系统。固定取水点周边区域的市政浇洒车辆利用相关固定取水点进行取水,实现利用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城市绿化、道路浇洒等市政作业。

  根据相关标准,城市绿化浇灌、道路清扫等市政杂用水要求不得含有大肠埃希尔菌目前,东城辖区内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除了粪大肠菌群外,其余指标均能满足城市绿化、道路清扫等市政杂用水水质要求。因此,近期采用市政洒水车等分散方式,利用再生水进行城市绿化浇灌、道路清扫等作业前,应采用氯片进行二次消毒,达到水质要求后再进行利用。远期在采用再生水管网对市政杂用进行供水时,应对污水处理厂原消毒系统,或者管网敷设中增设相关的消毒系统,对再生水进行二次消毒,以满足城市绿化浇灌、道路清扫等市政杂用水要求。

  2)输配设施设计规模

  根据前文分析,在规划近期(2025年水平年)主要推动温塘社区、同社区、牛山社区等临近污水处理厂及现状再生水给水管网的社区优先在绿地浇灌和道路清洗等市政杂用领域使用再生水作为水源,需求量为0.09m³/d

  在规划中远期(2030年、2035年水平年),依托本次规划再生水管网将再生水在市政杂用领域的利用范围扩大至立新社区、光明社区、火炼树社区等,再生水需求量扩大0.22m³/d

  6-14规划期内东城街道市政杂用取水覆盖范围示意图

  6.3主要工程任务

  本规划中共匡列有两个类型再生水利用项目,包括再生水综合利用工程、再生水源利用工程,具体实施计划如下表所示:

  6-6东城街道再生水工程一览表

  

序号

工程名称

再生水源

收纳领域

输配规模m³/d

投资情况

备注

已建的现状工程

1

温塘黄沙河、上排渠、下排渠生态补水工程——温塘污水处理厂尾水引流工程

温塘污水处理厂尾水

黄沙河、上排渠和下排渠生态补水

0.5

现状已建成


2

牛山老围河生态补水工程——牛山污水处理厂尾水引流工程

牛山污水处理厂尾水

老围河

0.6

现状已建成


3

徐记食品预处理达标尾水引流工程

徐福记企业处理达标后尾水

筷子支渠一

0.3

现状已建成


4

同沙科技园部分企业达标尾水引流工程

中电新能源、雪花啤酒、生电子企业处理达标后尾水

黄沙河同沙段

0.8

现状已建成


新建工程

(一)

景观用水再生水利用工程

1

同沙水库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牛山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工程

东城牛山污水处理厂+大岭山镇连马污水处理厂

黄沙河

27.75

由市环保部门投资建设,暂不纳入东城利用统计范畴

近期实施

2

光明排渠生态补水工程

东城牛山污水处理厂+大岭山镇连马污水处理厂

光明排渠

0.35

600万元

远期实施

3

美维电路企业达标尾水引水排放工程

美维电路企业处理达标后尾水

老围河

0.4

由美电路公司自主投资建设

中期实施

(二)

工业再生水利用工程

1

国家电投东莞东城天然气热电联产扩建工程

东城牛山污水处理厂+大岭山镇连马污水处理厂

国家电投东莞东城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发电机组循环冷却水和锅炉补充水

0.96

由东莞中电新能源热电有限公司自主投资

中期实施

(

市政杂用再生水利用工程

1

已建再生水供水管智能计量设施建设工程

涉及5条再生水管道相关计量设施建设

温塘社区、同社区、牛山社区、立新社区、光明社区、火炼树社区等区域绿化及道路浇洒

0.22

按每条水管50万元投资估算,则投资为250万元

整个规划周期内实施

  备注:光明排渠工程造价暂时参考《东莞市政府投资项目估算造价指标》(东财2022115)中城镇片区截污支次管“管道及附属建构物”的造价指标“1350-2000/m的标准,取值1500/m计算。

  7投资估算及实施效果分析

  7.1投资估算

  本规划中共匡列个再生水利用项目,包括光明排渠生态补水工程、东城街道5条已建再生水供水管智能计量设施建设工程,规划投资匡算为850元。具体各项目投资情况见下表

  7-1东城街道近期规划建设的再生水利用项目情况一览表

  

序号

工程名称

投资额(万元)

备注

1

光明排渠生态补水工程

600

远期实施

2

已建再生水供水管智能计量设施建设工程

250

整个规划周期内实施

合计

850


  7.2规划预期成效分析

  再生水为城市用水提供了“第二水源”,通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降低城市自来水和新鲜水的用水量,其直接的经济效益是供给工业用水和城市杂用水所征收的再生水水费;间接的经济效益是节约城市给水基础设施建设费和节约城市用水的水费。

  同沙水库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牛山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工程属于市环保部门投资,暂不计入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范围。因此,至2025年,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率达约25%。其中,在景观用水领域,通过温黄沙河、上排渠、下排渠生态补水工程——温塘污水处理厂尾水引流工程,牛山老围河生态补水工程——牛山污水处理厂尾水引流工程,徐记食品预处理达标尾水引流工程,同沙科技园部分企业达标尾水引流工程等工程,东城街道的景观用水再生水利用量将达到2.2m³/d;在工业用水领域,通过国家电投东莞东城天然气热电联产扩建工程,街道工业再生水利用量将达到0.96m³/d;在市政杂用水领域,通过智能计量设施建设工程,市政杂用再生水利用量将达约0.09m³/d。在规划中期,通过美电路企业达标尾水引水排放工程加大街道景观用水的利用量,至2030年,全街道再生水利用率预计可达约30%,基本实现规划目标。因此,在规划期内,各再生水利用工程实施后,根据再生水利用量分析如下:

  7-2东城街道规划期内再生水率计算表

  

年份

东城可再生可用规模

再生水利用

再生水利用率(%

景观环境

市政杂用

工业

合计

基准年

11.0

2.2

——

——

2.2

20%

2025

13.1

2.2

0.09

0.96

3.25

25%

2030

13.5

2.6

0.21

1.19

4

30%

2035

13.5

2.8

0.22

1.53

4.55

34%

  备注,上述利用率不含同沙水库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牛山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工程

  7.3综合效益分析

  随着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的增强,以城市污水为水源的再生水回用日益受到重视。再生水是指污水经过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具有水量较稳定、价格低廉、能够形成规模效益等优点,可极大地缓解水资源紧张,实现污水治理与开发并举,切实优化区域水资源利用状况,具有十分可观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7.3.1资源效益分析

  在本规划期内,在景观环境用水方面,通过对黄沙河、老围河、筷子河、上排渠、下排渠、光明排渠等河涌进行生态补水,在进一步提升再生水利用率同时,满足城市水体生态补水的需求;在工业用水方面通过国家电投东莞东城天然气热电联产扩建工程,将满足国家电投东莞东城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发电机组循环冷却水和锅炉补充水利用需求,有效减少上述企业对区域地表水、新鲜水的提取,在兼顾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同时,有效减轻区域水资源压力,进一步提升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在市政杂用水方面,在规划近期主要推动污水处理厂及已建设再生水管周边区域的市政绿化及道路洒水车辆以分散式取水方式进行再生水利用,并在规划中远期持续扩大再生水在市政杂用领域的利用范围,提高再生水利用量。

  根据前文分析,至2025年,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量为3.25m³/d其中,工业用水0.96m³/d景观环境用水2.60m³/d,市政杂用水0.09m³/d再生水利用率提升至约25%2030年,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量为4.00m³/d其中,工业用水1.19m³/d景观环境用水2.80m³/d市政杂用水0.20m³/d再生水利用率提升至约30%;至2035年,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量为4.55m³/d。其中,工业用水1.53m³/d景观环境用水2.80m³/d,市政杂用水0.22m³/d再生水利用率提升至约34%

  从整体看,东城街道再生水资源利用以景观环境用水(以河道生态补水)为主,占比超过60%,工业用水和市政用水等领域的利用量占比较小。在本规划内,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效率逐步提高,新鲜水资源替代效益明显,有效提高了区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至2025年底街道再生水利用率提升至约25%,年替代新鲜水资源1186.25m³/a;至2030年底街道再生水利用率提升至约30%,年替代新鲜水资源1460.00m³/a基本建立起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到2035年,初步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

  7.3.2经济效益分析

  1.自来水替代效益

  由于在工业用水中使用再生水(2025年计算),日均节约自来水使用量0.96m³/d考虑1.3的变化系数,按照2000/m³的投资单价匡算,节约自来水生产设施建设费用2496万元。实施后,自来水价格按照东莞市特种用水3.5/m³计算,可为企业年节省自来水费1226万元/a

  2.污水减排效益

  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是指市场主体对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通常转嫁给全社会,自身并不承担相应的责任污水排放会带来环境负外部性,实施再生水利用工程阻止污水排入城市水体可避免这一负外部性而产生效益。本次采用节省的环保税来估算这部分效益。

  2025年东城街道企业尾水利用工程中,中电新能源、雪花啤酒、生益电子三家企业尾水利用量0.8m³/d计算,初步估算环保税41.47万元,即污水减排效益为41.47万元/a

  2030年东城街道企业尾水利用工程中,中电新能源、雪花啤酒、生益电子、美电路四家企业尾水利用量1.2m³/d计算,初步估算环保税62.20万元,即污水减排效益为62.20万元/a

  3.降低企业用水成本

  企业用户合理使用再生水,将降低企业用水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再生水价格暂按自来水价格的60%计算,通过再生水的使用,将会为企业节约40%的用水成本,增强企业用户的竞争力。

  7.3.3环境效益分析

  1.环境影响效益评价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是我国和全球面临的重大水安全问题。与雨水和海水相比,污水量大量稳、就地可取、水质可控,可成为“城镇第二水源”,其再生利用经济可行,是解决缺水和水污染问题的双赢途径。再生水利用涉及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等各个方面,具有显著的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实现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首先,在本规划期内,东城街道的再生水主要用于黄沙河、老围河、筷子河等河道补水,有利于稳定河流下游的径流量及地下水位,增加河道两侧的水土涵养量,防止水土流失,对维持河道的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河道生态补水可以提升河流的自净能力,提升对河道污染物的处理效率,有效预防河道污染物出现堆积沉淀的情况。

  其次,从目前出水水质情况看,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尾水基本能够满足景观环境、市政杂用及工业的领域用水的水质要求,但是在使用中还须有针对性地进行二次消毒或深度处理,以满足各领域用水水质要求。在再生水深度处理过程中,可进一步强化无机离子、微量有毒有害污染物、一般溶解性有机污染物、微生物等污染物的去除。目前,东城现状两个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尾水就近直接排入周边环境水体。因此,推动再生水循环利用,能够减少污水处理厂尾水直接排放量,进而有效地减少进入环境水体的污染物量

  2.环境负面影响

  环境质量底线是在符合环境功能区和环境管理的基础上,确保污染物排放不对区域功能区造成影响,污染物排放总量低于环境容量。再生水水源包括生活污水、部分工业废水以及截留的雨水等,由于水源间差异较大,加上处理工艺不同,导致再生水水质与清水有较大的差距,具有丰富的氮、磷、较高的含盐量以及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甚至病原体等。因此,再生水既可以作为水源,同时也可能是污染源,在推动再生水利用时应加强监管,防范再生水对环境及人体等造成不利影响。

  尽管再生水的处理工艺和出水水质是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执行的,但再生水用于园林绿化浇灌、道路浇洒等作业时,都伴随着再生水雾化的过程,再生水雾化使其中的病原微生物进入空气中,形成微生物气溶胶,并可能通过呼吸或接触食品等方式进入人体,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7.3.4社会效益分析

  1通过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2025年底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率提升至约25%,年替代新鲜水资源1186.25m³/a,缓解了东城街道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过小的矛盾,为东城街道居民正常用水提供了重要保障。

  2可结合河道综合治理,为市民提供亲水娱乐空间,能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东城街道市民生活质量。

  3通过再生水利用的宣传教育活动,可进一步向民众普及关于再生水的科学知识,提高民众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推进东城街道再生水系统建设,能从水资源、水环境等多方面提升东城街道环境质量,切实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成为东莞市展示循环经济成果的一个窗口。

  5推动再生水资源利用是东城街道实现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具体表现之一,通过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再生水,可开辟第二水源,替代优质饮用水资源,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8保障措施

  8.1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

  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由水务部门牵头,协调规划、环保、市政、工业、水利、卫生等部门,配合做好再生水利用相关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明确各部门在污水再生利用中建设、审批、运行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划分,落实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8.2完善再生水利用纳入水资源管理体系

  加快推进再生水配置工程任务的建设,落实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最低利用量目标,进一步完善再生水利用纳入水资源管理体系

  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开展规划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审查中,要求水资源论证报告中充分论证再生水利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提出再生水利用配置方案;

  要求在市政用水以及生态景观用水等领域优先使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核定下达年度用水计划时,对具备利用再生水条件的用水户,明确再生水最低利用量指标,对按计划应当使用而未使用或使用量未达到要求的用水户,核减其下一年度的常规水源计划用水指标;强化再生水计量管理,对已建和新增再生水用水户(生态补水类)强制安装再生水计量设施,并要求运营单位定期上报再生水使用情况。

  生态环境部门在批复建设项目环评时,建设项目属于适宜使用再生水的行业并且具备再生水使用条件的,应对再生水利用率作出明确规定。

  住建部门在行政审批时,对于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m2的新建公共建筑,要求安装建筑中水设施。鼓励用水量较大的非公共建筑(如居住区、宿舍楼、厂房车间等)或单体建筑面积不超过2m2的新建公共建筑主动设计和安装建筑中水设施,对于主动设计和安装建筑中水设施的单体建筑面积不超过2m2的新建公共建筑或其他非公共建筑,优先办理此类建设工程申报的审批事项,并给予此类建设工程设计单位进行良好行为加分。

  8.3健全行业激励机制

  积极采取财政补贴与税费减免等激励措施,提高再生水设施运营方和使用方的积极性。研究制定镇级财政扶持政策,用于支持再生水输配体系建设改造、先进模式创新推广、管理考核激励等方面。对于没有能力自行铺设再生水管道或铺设难度较大的用水户,可考虑由政府部门牵头建设,与用水户签订再生水使用协议,对使用再生水的用水户收取相应的费用,单价费用可根据用水户的年度用水量进行合理调节,用水户使用再生水超过年度最低限额的,单价费用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以激发用水户使用再生水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健全促进再生水利用激励机制,在再生水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培育再生水利用市场。对于使用再生水计划的用水户,给予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如减免部分排污费用、电耗费用等,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因势利导地为再生水利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8.4加强再生水质量监管

  在具备再生水使用条件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再生水。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指导用水单位充分利用再生水。健全再生水水质全过程监测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再生水利用全过程的风险防控预警体系,确保再生水利用安全。

  再生水利用设施运行阶段,从再生水生产及输配安全、供水水质安全、使用领域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管理。现对再生水利用设施运行阶段的安全监管要求如下:

  1.再生水生产及输配安全监管要求

  再生水建设运营主体单位,需对再生水生产、供水压力、输配安全、抢险维修、设施维护等方面,制定安全生产执行文件;针对水质、输送等可能出现风险的环节,制定应急预案;各项安全生产落实情况须接受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做好行政许可方面的对接与协调,加强工业企业或其他再生水补水来源项目的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审批及规范化建设。

  2.再生水水质安全监管要求

  再生水推广的难点在于用水户的挖掘与培养,用水户对使用再生水的重要顾虑因素为水质安全。为确保再生水水质安全,再生水设施运营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水质检测,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保证水质符合国家标准。水质数据要及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备查。节水主管部门需联合水务、生态环境等部门开展不定期抽检,并将检测结果向社会公布。对已纳入区域再生水补水来源的项目,重点做好环境污染风险的评估和分析,保持做好水质监控和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方案等方面工作。

  3.再生水使用领域计量监管要求

  节水主管部门需联合水务、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将已有的再生水利用计量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强制要求尚未安装计量设施的用水户、新增用水户及时安装计量设施,各再生水利用建设运营单位需及时汇总再生水使用计量数据,并报送相关管理部门备查

  8.5落实土地保障

  在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将各再生利用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为再生水利用设施预留建设用地由水务部门牵头,协调规划、国土、林业等相关部门,加快再生水利用重点工程的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等审批。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应当按照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的要求,铺设再生水利用管线或预留接入条件;新建高耗水项目尽可能安排在再生水水源周边,为再生水利用创造条件

  8.6加快投融资体系改革

  积极筹措再生水利用资金,鼓励利用专项债券、PPP等模式推动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和建设运营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再生水利用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支持符合条件企业采用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手段,依法合规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创新融资工具使用,积极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探索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权等质押融资担保。鼓励工业园区、用水大户与再生水生产设施运营单位合作建设再生水管网,签订再生水利用合作协议。

  8.7强化科技引导作用

  鼓励引进和推广再生水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再生水利用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再生水利用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示范和推广。支持再生水利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引导市场资本进入再生处理领域,通过科技进步降低再生水处理成本,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8.8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再生水科普教育工作,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深入企业、社区以及学校等场所,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再生水资源利用的宣传工作。通过与新媒体、网络、电视、科普讲座等方式,将本区域在生活、生产、市政绿化、河湖生态用水等方面使用再生水的成功案例对民众进行介绍,普及再生水回用的标准与成熟的工艺,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再生水,消除公众疑虑,提高企业、市民对再生水利用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舆论监管、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作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再生水利用的良好氛围。

  附图

  附图1东莞市水系分布图

  附图2东城街道水系分布图

  附图3东城街道现状污水处理厂分布图

  附图4东城街道现状污水处理厂分布图

  附图5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工程汇总图

  附图6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工程(现状已建工程)

  1.温塘黄沙河、上排渠、下排渠生态补水工程

  2.牛山老围河生态补水工程

  3.徐记食品预处理达标尾水引流工程

  4.同沙科技园部分企业达标尾水引流工程

  附图7东城街道再生水利用工程(规划新建工程)

  1.景观用水利用工程——同沙水库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牛山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工程

  2.景观用水利用工程——光明排渠生态补水工程

  3.景观用水利用工程——美电路企业达标尾水引水排放工程

  4.工业利用工程——国家电投东莞东城天然气热电联产扩建工程

  5.市政杂用水利用工程——已建再生水供水管智能计量设施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