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常平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水旱频仍,民谣有“三日不雨车头(龙骨水车)响,两天大雨水汪洋”,人民不饱口腹,怎能重视文化教育?加上当时交通阻滞,自然经济制约了外界信息的交流,风气闭塞。在这种困难环境下,常平文化教育处于全县的中下游状态:第一、以书院为例。明清两代书院,全国有3146所,广东占有325所,名列全国第二(当时四川居第一),东莞占有35所,名列全国县份之首,而常平竟无一所。至于私人书屋,则多数集中在周屋厦(共9间:浣薇书屋、墨香书屋、墨耕书屋、日晶书屋、应科书屋、直轩家塾、梅花书屋、纳薰书屋、潜溪家塾)。第二、以科举为例。在宋末,只有板石梁文奎进士、梁该进士、梁翔举人三叔侄名列科第,在明代,只有上坑黎希望为武进士,在清代则较多些,共11人,周天深(举人),周序鸾(举人)、周维屏(举人)、黄淦莹(举人)、黄兆元(武举)、周汝蓉(拔贡)周龙驹(武解元)、殷攀龙(武进士)、周雄光(武进士)、周觐光(举人)、周子清(武进士)。第三、以抗日战争前的中学生数量为例。其时常平青年就读于东莞中学或广州的中学的很少,以周屋厦、土塘、横江、袁山贝等村来说,每村也不足十人。要说大学生,则更屈指可数。由以上三例看来,常平当时文化教育的情况是:一不发达,二不平衡。至于周屋厦文风代盛,人才辈出,成为常平一枝独秀之原因,一则是地少人多,村人以从商、过洋求出路,此为改善经济,重视文化创造了物质条件;二则以设武馆、建书屋,广教青年,求进身之阶,此为修文习武形成了风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常平有小学51所,200个班,6600人,平均每11人才有一个小学生,每173人才有一个中学生,文盲较多。
常平教育文化走出低谷,向前发展的转折点是:莞中迁来桥梓复课(1940—1943年)与常平中学创办(1946年)。以前者来说,因为就读便利与抗日潮流影响,三四年间常平地区有百多名中学生从莞中培养出来;以后者来说,常中从创办到1988年,培养了近万名中学生。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常平经济出现腾飞的局面,常平教育文化相应蓬勃发展。常平中学与振兴中学在校学生达3000人,32间小学在校人数达6000人,连年中考、高考成绩跃上全市前列。从此,常平文化教育出现了空前兴旺时期。
据1958年统计,常平公社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3所(民办2所)、农业中学4所,共有高中一班50人,初中31班1496人,小学150所(民办99所)398班,16786人,以人口91110人计算,平均每5.5人有一个小学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2倍,每53人就有一个中学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倍,幼儿园69个,入园91%。
改革开放前,常平中小学校舍基本上是砖瓦结构的平房。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至1987年,镇村先后利用海外捐资542.7万元、当地群众捐资33.5万元、集体投资774.6万元,新建或改建中小学校舍38065平方米,校舍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87年被广东省评为实现“一无二有”(一无:无危房,二有:有课室,有课桌)特级单位。1995以后,随着京九铁路的开通,常平铁路枢纽地位的确立,经济迅猛发展,教育也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1996年,镇政府以“办现代化教育,创教育强镇”为目标,优先发展教育,常平进入教育现代化建设时期。据统计,2000年至2002年,镇村两级教育经费达3.12亿元,其中1.71亿元用于改建扩建新建校舍,完善现代化办学条件。2005年全镇中小学共有电脑2765台,图书馆22个,实验室28个,仪器室34个,语音室8个,计算机教室25个,常平中学与第一小学、中心小学、振兴中学、黄水职中、朗贝小学建立了校园网。全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2001年、2002年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2%和37%,2003年前三个季度比去年同期增长27%。2005年,小学生平均公用经费3400元,在全市处于前列。
进入21世纪,经过多年的努力,常平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形成了幼教、普教、职教成教、社区教育、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多维的大教育体系。2005年,全镇有公办学校25所,其中初级中学、完全中学、职业中学各1所,小学22所,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镇村两级幼儿园15所。全镇公办学校共有教师1010人,小学生13450人,中学生7064人,幼儿园学童3238人。全镇共有等级学校(园)14所,其中省一级学校4所,省重点职中1所,市一级学校7所、幼儿园2所,另有市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
随着常平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支点城市和商贸重镇地位的确立,大量外来人员涌入。据统计,2000年外来人口为28万,2002年已达40万。由于人口激增,公办学校难以全部满足日益增长的外来人口子女入学要求,外来子弟入学问题日显突出。镇村两级办学单位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新建扩建校舍,扩大学校规模,招收非本地户籍的学生就读,解决外来人员子女的求学需求。2005年底,镇村两级小学中,小学生总人数13450人,其中非户籍有5895人。公办学校在招收流动人口子女入读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与此同时,镇委、镇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民办教育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最大限度满足外来人员子女求学的需求。2002年6月,召开了全镇民办教育工作会议,积极“引凤筑巢”,吸纳社会资金新建民办学校;依法规范管理,出台了《常平镇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条例》(试行),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镇委、镇政府有关领导经常深入民办学校进行调研,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探讨民办学校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途径,并要求镇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帮助民办学校解决办学中土地使用、教师入户、学位补贴等问题。全镇民办学校得以迅猛发展,2005年共有民办学校9所,民办幼儿园7所;民办学校教师1020人,小学生12980人,民办中学学生2807人。民办幼儿园学童1362人。通过公办、民办并举,确保了全镇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10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初中生毕业率达100%,升学率达95%。
与时同时,为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1992年,成立常平职业先修学校,1993年更名为黄水职业中学。自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开设了11个专业,举办会计、统计、电脑、报关、农技、企管、电子电工、建筑施工等岗位培训班65期,培训学员达11000人次,培训人员达30000余人次。
常平的成人教育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50年代初,常平农村中有大量文盲,扫盲工作十分突出,政府以开办夜校的形式开展扫除文盲工作。至改革开放时期,扫盲工作成效显著,除一些老年妇女外,常平中青年中已基本无文盲。此后,常平成人教育开始向各种专业培训为主。1992年,常平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开始挂靠在黄水职中内(该校成立于1985年,文教办设有专职干事管理,主要任务是扫除青壮年文盲,1992年扫盲达标后,工作重点转移到成人岗位技能培训),将职教资源与成教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2005年,成校与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商学院等五所高校联合举办了包括经济管理、会计学等专业的9个大专函授班,培训学员648人。
2003年,黄水职中、常平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东莞市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这标志着常平镇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直以来,常平镇各学校都注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996—2000年,学生违法犯罪为零。2001年,镇少先队总辅导员黎明亮荣获全国“十佳少先队辅导员”称号,是当年广东省唯一的获奖者。定期举行中小学生体育比赛,1998年和2001年,还先后举办了两届教育系统艺术节。常平中学男子篮球队1999年受国家体育总局派遣,以中国中学生体育代表团名义出访埃及,并于2001、2003年,连续荣获广东省篮球传统项目男子篮球赛亚军。2002年,黄水职中手球队代表东莞市参加省运会,取得第二名。常平第一小学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民乐队1998年被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中小学民乐示范学校,“广东省民乐教育基地”,教育部授予“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的称号。2002年8月,常平第一小学11岁女生全幸代表广东省参加“中国青少年艺术新人选拔大赛”,在少年组器乐比赛中获得铜奖。
常平镇还重视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在“十五”期间,全镇共获市级立项课题39项,其中列入“十五”规划课题6项,省级立项课题2项,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达13所。1998年以来,全镇共获市普教系统科研成果奖21项,论文奖22项,获黄华奖、吴汉良奖等省级科研成果奖4项,获奖数居于全市前列。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全镇教师近三年在市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13篇。
在常平镇教育建设事业中,特别是众多常平镇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做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旅港同胞周觉、周璞捐发动旅港乡亲资兴建了桥梓小学。1984年旅港人士捐资60万元港币为振兴中学引进全套课桌、黑板、水电器材、录音机、投影机等设备。1985年旅港同胞黄水捐资20万元兴建常平中学黄水教学大楼,捐资40多万元兴建土塘黄水小学,1992年与任兆和共捐资300多万元兴建黄水职业中学。截至2000年,全镇共接受港、澳、台同胞、海外人士捐资114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