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粤大地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火热实践中,东莞樟木头镇官仓社区交出了一份独特的答卷。这座百年客家古村,以文化为引擎,在工厂林立的东莞打造出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实体村落,通过文化“文化+”深度赋能,不仅让青瓦白墙的古厝重焕生机,催生了文旅融合新业态,更重塑了乡村社会治理模式,为传统村落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走进东莞市樟木头镇官仓社区,青砖白墙的客家围屋错落有致。修缮后2万平方米古建筑群里,作家工作室、文学咖啡馆、乡村书房等空间错落分布。这座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客家古村落曾因年久失修面临闲置,如今依托3000万元专项资金的支持,将97间作家工作室、文学展馆嵌入古厝肌理,成为文学创作的“理想国”。
东莞市樟木头镇官仓社区党委副书记张小芝: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这个品牌是我们2010年的时候就正式建立起来的。在2023年的时候(我们)做成一个实体化的项目。我们所有的人居环境、景观的一个提升,我们群众能感受到、切实能看得到的。
广东省东莞市作家协会樟木头分会主席、“作家村”村民王康银:好像是到了自己的故土,有一种家的感觉,这个地方是可以作为安心创作,又可以放松心情(的地方),有温度、有热度,所以才会凝聚全国各地的,这么多优秀的作家们来我们这里扎根,买房、生活、交友,成为作家们的一个精神乐园。
从物理集聚到精神共生,这些年村里的作家工作室文化细胞般生长,五湖四海的大咖、新锐陆续入住,大家在这里交流思想、碰撞灵感,文学的氛围愈发浓厚。漫步村野,茅盾文学奖得主与网络文学大神比邻而居,百年宅院化作灵感迸发的文学磁场。
广东省东莞市作家协会樟木头分会副主席、“作家村”村民赵勤:“作家村”这个平台,它会给我们作家搭建一个宣传、推荐我们作品的平台。因为这个地方就是聚集着很多作家,会不定期的有办活动的时候,或者一些交流聚会,比较利于写作的。
而文化活力也正在转发为发展红利,社区新建了黄皮公园、文学书店,串联“作家田”生态农业区,形成“文化+生态”旅游动线。同时,麒麟舞、客家山歌等非遗表演与帐篷文化节、文学市集等新型业态碰撞,打造出“昼可赏景、夜可品文”的沉浸式体验区。数据显示,社区常住人口同比增长30%,闲置房屋出租率飙升至98%,租金涨幅达最高达40%。
东莞市樟木头镇官仓社区居民郭银好:这个项目工程改造之后,现在居住环境也是非常的漂亮,人流量也增长了很多。
东莞市樟木头镇人大副主席吴桂兰:构建“一区五圈”农文旅发展新格局,努力把“作家村”打造成集文学创作、版权交易、文学改编、文旅融合的文学产业园区和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案例。
从“修缮老屋”到“激活人文”,从“留住乡愁”到“吸引人流”,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的实践证明:文化赋能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源头活水”。这或许正是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的深层价值:让每个村庄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密码”,在时代浪潮中续写新的传奇。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