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东莞故事会第七期:“文学里的东莞”系列之一“从绽放的女孩到传奇的母亲”在莞城街道举行,本次活动同时也是莞城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活动。活动特别邀请省作协派驻莞城西隅社区的著名作家丁燕,以对话的形式,通过《工厂女孩》与《等待的母亲》两部非虚构作品,带领大家走进她笔下的女性世界,探寻那些蕴含在文字中的生命力量。莞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钊,街道领导卢毅、张永红、萧健峰、张庆君到场聆听。
本次活动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为指导单位,莞城街道办事处、莞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莞城宣教文体旅办、莞城文化服务中心、莞城妇女联合会承办,莞城文化周末工程办公室执行。 故事会现场邀请了8位优秀女性作为特别来宾,她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女性的风采。值此“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15周年来临之际,陈钊等领导嘉宾以及丁燕为她们送上“优秀女性”赠书和鲜花,让她们感受到节日和温暖的关怀。 一直以来,莞城妇联积极为女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从文化服务到权益保障,莞城妇联始终陪伴在女性身边,助力每一位女性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活动上,莞城街道党工委委员、妇联主席张永红致辞表示,过去一年莞城妇联在街道党工委和上级妇联的领导下,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团结带领广大妇女为莞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妇联工作取得新成效。新的一年,莞城妇联也将强化关爱服务,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和妇联工作迈向新征程。 故事会上,丁燕与听众分享了其著作《工厂女孩》和《等待的母亲》的创作缘由和创作经历。东莞作为一座高度工业化的城市,吸引着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丁燕在了解东莞城市结构后,敏锐地察觉到女工在东莞女性群体中占比极大。“起初,在写《工厂女孩》的时候,我用常规的方式通过朋友介绍进入工厂采访女工,完成稿件后发现存在着隔阂。”丁燕说,为了获取真实的素材,决定亲自投身打工生活,只为打破那层隔阂。于是,在2011年至2012年间,丁燕在东莞樟木头三家不同的工厂打工,这段经历让她重新认识东莞与东莞女性,最终她将这些深刻感悟融入进《工厂女孩》一书。 随后,在回顾创作《工厂女孩》与《等待的母亲》的困难时,丁燕还为听众讲述了其作品背后的故事。《工厂女孩》讲述的是珠三角产业女工的蜕变故事,创作这本书最大的困难便是如何接近这个群体。“女工找工作其实是特别困难,我找了一个多月,我被拒绝的原因是女性、年龄大、来自边疆地区、戴着眼镜……”“最终,我干上了啤工,因为这个工作没有年龄之类的限制。”“工友们对我很好,因为她们中的有些人不识字,想要让我帮忙填工单。我花了五元钱买了双手套后,她们又批评我……”这些宝贵的经验都被她写入了《工厂女孩》。正是这些细节,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等待的母亲》是丁燕在东莞写就的一部人物传记,讲述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母亲周凤的一生。创作这本书的最大的困难是素材不完整。“我先大量阅读史料,尽可能采访相关人物,力求廓清传主的一生;其次是将自己作为女性的特殊经验移植到革命母亲身上,其中包括孕育孩子的经验。”丁燕表示,她的女性经验和她的创作密不可分,如果没有这些女性经验,革命母亲与工厂女孩的角色很难塑造成功,也很难在这些角色身上看见鲜活的思想与情感。 “女性不是绿叶,是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二分之一。女性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是处于一个被遮蔽的状态,我希望我的创作,能唤醒女性同胞自强自信的意识,在未来的现实生活中能更加勇敢地面对真实生活。”丁燕说。 丁燕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作协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东莞莞城作协副会长。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于新疆哈密,1993年起居住在新疆乌鲁木齐,2011年起定居广东东莞。迄今已出版《工厂女孩》《工厂男孩》《工厂爱情》《沙孜湖》《西北偏北,岭南以南》《双重生活》《等待的母亲》等二十余部作品。作品曾获全国鲁迅文学奖提名奖、文津图书奖、《亚洲周刊》“十大华文非虚构奖”、百花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优秀作品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等多个奖项。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