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2025东莞银瓶森林诗会迎来思想交锋的高光时刻——生态诗歌圆桌对话会在谢岗镇如期举行,20余位诗人、学者齐聚一堂展开学术交流,结合自身创作经历与研究成果,围绕“生态诗歌的时代性、主体性与交融性”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诗歌如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力量。

会上,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著名诗人王久辛,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刘友宾,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黄江嫔、罗鹿鸣等全国著名诗人、学者,以及广东的著名诗人,东莞本地的诗人代表等嘉宾先后发言,他们高屋建瓴、充满诗性与哲思的分享,重申了诗歌在生态议题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力量,剖析了生态诗歌的时代使命与跨界交融的无限可能。

与会诗人提出,东莞是一座在经济高速轨道上奔跑的城市,也是一座被绿色浸润、被诗意滋养的“中国诗歌之城”。从多次成功举办的中国(东莞)森林诗会,到一系列生态诗歌采风与对话活动,东莞正以坚实的步伐,探索着一条人与自然、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的诗意路径。谢岗镇,正是这条路径上一个闪亮的坐标。

与会诗人谈到,生态诗歌不仅是对山林溪流的歌咏,更是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和对现代系统生态价值观的倡导;它既强调创作主体的生命体验与精神投射,更有对自然万物多主体共存的对话、唤醒与同构,既是对诗人旷野经验、身体实践的激活,也呼唤着传统自然诗学与环境科学、博物学、和谐发展理念的深度融合。

会议形成关键共识:在时代性回应方面,生态诗歌须直面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危机等全球议题,发出中国诗人的清醒警示;在主体性建构方面,打破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诗人-自然-社会的多向对话机制;在交融性实践方面,推动诗歌与环境科学、博物学深度融合,用诗性智慧赋能绿色发展。

诗歌,既是语言的生态,又与万物关联。当诗人将目光投向山川湖海、草木虫鱼,便是在为这个时代书写最深沉的情书与箴言。作为中国诗歌创作基地的年度核心学术活动,此次对话延续了基地“生态诗歌圆桌对话会”的研讨传统,进一步发挥了谢岗在生态诗歌领域的交流平台的作用。

近年来,依托“中国诗歌创作基地”,谢岗镇持续耕耘,打造“名家采风、校园诗教、赛事评选、学术对话”四位一体的诗歌文化培育体系。此次系列诗歌文化活动,既是对基地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更将诗歌创作、非遗传承、生态保护等巧妙结合,全方位展现谢岗的绿水青山、人文底蕴和发展活力。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