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东莞市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谢岗镇再传捷报:黎村谭公诞传承人谢容心获批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谢岗字门拳(五百钱)成功入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这一成果标志着谢岗镇非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也为“百千万工程”和文化强市建设注入新动能。
民俗瑰宝续薪火:
谢容心与四百年谭公诞的传承之路
农历四月初八的黎村谭公诞,自明代延续至今已四百年,是谢岗镇历史最悠久的民俗活动之一,包含祈福、巡游、敬老等环节,承载着“祈求国泰民安”的朴素情怀。
新晋市级非遗传承人、黎村谭公诞第六代传承人谢容心的故事,是乡情与使命的交织。1968年生于惠州龙门的她,1988年嫁至黎村后,因热心村中老年公益活动跟村中长者何英有(黎村谭公诞第五代传承人)结下深厚的情谊。
▲黎村谭公诞传承人谢容心与村民制作谭公诞花篮
在何英有的培养下,谢容心也逐步掌握“谭公诞”的流程和技艺。“何婆婆每年带着我们扎贡品、唱祈福歌,她说谭公诞是黎村人的福。”谢容心回忆道。2000年,她与何英有等村民奔走募资重修谭仙圣庙,最终让破败的庙宇重现庄严,为谭公诞奠定传承根基。
“谭公诞是黎村人的精神纽带,我们要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谢容心感慨道。自2000年参与谭公诞组织工作以来,她带领着传承群体推动活动从较为单一的祭祀活动扩展为综合性民俗盛会,并积极配合主管部门整理历史文献、培训年轻骨干。
“我们不仅要守住传统,还要让年轻人觉得‘有看头’。”谢容心说。
百年武脉焕新生:
字门拳攻守之道融入现代传承
谢岗字门拳的传承,凝结着赣粤武学交融的精髓。作为武当张三丰第五代传人叶继美一脉的分支,字门拳由余克让于清代创立,以“残、推、援、掇、牵、捺、逼、吸”八字要诀为核心,融合中医经络理论与十八种技法,形成以柔克刚、武医同修的独特体系。其点穴功法“五百钱”尤为精妙,通过摸拿穴位制敌,被誉为“武林绝技”。
▲潘艳辉教学生字门拳基本动作
传承人潘艳辉的人生轨迹与字门拳紧密相连。1983年生于江西萍乡的他,自幼随师父谢启平习武,后赴河北体校与少林寺深造。
2008年,潘艳辉怀揣梦想来到谢岗,开设武馆教授字门拳。“谢岗自古尚武,这里有让传统武术扎根的土壤。”他回忆道。16年来,潘艳辉将字门拳融入现代教学体系:徒手套路涵盖八字要诀,器械训练包含刀枪剑棍等二十余种,功法练习从马步、弓步到点穴术层层递进。如今,他的学员遍布江西、惠州、东莞等多个地区,更推动字门拳走进谢岗中学、消防救援大队等机构。
2024年,潘艳辉在谢岗中心区开设“道医馆”,将拳法中的推拿、点穴技艺转化为康养疗法。“字门拳不仅是武术,更是连接传统医学的桥梁。”他轻按记者手臂穴位示范,“比如‘二十四气推拿’手法能疏通经络,对现代人的亚健康问题有奇效。”这种创新转化,让古老拳法在全民健身热潮中焕发新生。
近年来,谢岗镇通过设立传习基地、参与非遗展演、编撰技艺资料等方式,推动字门拳融入全民健身与文旅体验。2024年,字门拳被纳入镇级非遗名录,并登上“谭公诞”民俗舞台,参与龙狮队新春巡游、非遗墟市等,实现传统武术与现代展演的创新融合。
非遗双璧映照文化传承之光
目前,谢岗已形成5个市级项目、3名市级传承人、42个镇级项目的保护梯队,12个传习基地和4个传承群体。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的文化基因。黎村谭公诞与谢岗字门拳的“双星闪耀”,折射出谢岗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上的努力和成效,奋力书写文化振兴的新篇章。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