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ico
ico
万江作家、摄影家深入基层采风,感受万江城市与人居环境变化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2021-12-14 16:30:49  来源: 本网
【字体:

  “好漂亮!”“美丽乡村,实至名归。”“不虚此行!”——近日,万江文化服务中心组织万江文艺人士走进拔蛟窝、谷涌和滘联社区,探寻乡村人文,发现万江之美。作家、摄影家们在乡村美景中徜徉,由衷感慨、赞叹近年来万江城市与人居环境的巨大变化。

  “移步换景”拔蛟窝

  当天早晨,万江文艺界人士采风团一行首站到拔蛟窝社区。摄影家、东莞市摄影家协会万江分会会长朱文杰端着相机,对着小桥流水一番连拍。也有人似乎要“挑刺”,在背街里巷四处张望,结果“失望”了——“墙上看不到一张牛皮癣,地上也看不到一丝垃圾,烟头都没一个。”

  朝霞洒落在这个古村落里,霞光映衬着绿树、碧水和荷花池塘里的一叶孤舟,极具诗情画意。凉亭里,老人们三五成群闲聊家常,闲坐在家门口的老奶奶对游客露出善意的微笑。一路穿街过巷,一路听取社区干部的介绍,时不时,一座古香古色的祠堂映入眼帘,或者一棵枝繁叶茂的百年古榕立在面前,都令作家、摄影家们发出“移步换景”的感慨。

  “我听说,拔蛟窝社区是最近全市评选出来的十大美丽乡村之一,今天身临其境,我就只说四个字:实至名归。”作家叶翔青说,优美的社区环境对村民行为习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同时还要“贵在坚持”,要常态化地守护家园的美丽。

  谷涌:都市里的乡村

  来到谷涌古村,只见村旁大河奔流,白鹭翱翔;河畔廊道干净整洁,通向远方。采风团一行似乎发现了与众不同的美景,各自拿起相机、手机拍照。

  古村里除了车辆往来的声音和鸟儿的鸣叫声,十分安静。古祠堂整齐排列,安详而庄重。采风团一行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怀着敬仰之情走进祠堂参观。谷涌古村人文深厚,声名远播的“庾家粽子”出自这里,也是庾耀东的祖籍地。庾耀东是中国第一位羽毛球单打世界冠军。

  走出祠堂,继续前行,阵阵花香扑鼻而来,三三两两的游客徜徉在绚丽的花海中,惬意地享受冬日暖阳下的悠闲时光。现代化的厨余垃圾处理中心里,有游客兴致勃勃地参观。儿童公园里,孩子们在滑滑梯上尽情嬉戏。有采访团成员感慨道:“在这里,古香古色与现代时尚合为一体,都市与乡村融为一体。”

  滘联:最后的“处女地”

  采风团最后一站来到“东莞最后的处女地”——滘联社区。行走在河边大道上,视野极其开阔,令人生出 “天高云淡”之感。采风团一行用相机、手机拍下正丫湾枝昌龙舟队训练基地的龙舟,走近湿地公园随风摇曳的蒲草,感受久违的泥土气息。

  在社区干部的陪同下,采风团一行来到起龙广场。阳光的碎片透过百年古榕枝叶的缝隙,洒落在挺拔的佛塔上,古老的埠头在江风的轻拂下仿佛在与佛塔私语。在藏龙点,采风团一行听社区干部讲述多年前深埋于河底的老龙船逆水前行到石龙古镇,又毫发无损安然回归的故事,不禁发出阵阵惊叹。

  驻足村落之间,遥望阡陌田园,鸡犬之声相闻,采风团成员感慨这里不愧是东莞“最后的处女地”,“干净整洁,竹林掩映,绿植点缀,村落好漂亮!不虚此行!”作家黄吉文说。当得知当年东江纵队的先烈还曾在这里留下红色足迹,采风团成员更多了几分敬仰之情。

  看不完的乡村美景,采不够的田园风情。采风团成员在感叹万江之美的同时,更为万江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奋斗精神所感动。他们急不可待地把一路上拍下的万江美景发到微信“朋友圈”,与朋友分享此次采风之行的收获与喜悦。

  文学创作二级作家、东莞市作家协会万江分会会长侯平章说,文艺创作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万江作家要用自己的笔反映万江城市与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要走基层、近群众,为新时代万江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书写浓墨重彩之笔。




附件:

相关附件
媒体报道
音频视频
文件
部门解读
图解类
新闻发布会
访谈
其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