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拥有“ 东莞龙舟第一景”的万江,“龙舟”似乎是绕不开的话题。近日,为给龙舟队“安家”,万江街道拔蛟窝社区将社区闲置的平房改造为龙舟训练基地,并于今年 10 月投入使用,龙舟爱好者可在此训练、交流,“万江精英龙舟队”也就正式有了“家”。队员们高强度训练不言弃,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行,正如该龙舟队负责人陈俊英所说:“说到底,还是因为热爱,就像心里有颗龙舟的‘种子’。”
培养全能型选手
走进精英龙舟训练基地,桨板、皮划艇等船只吊挂在墙面上,队员们正忙于做热身运动。
这个位于汾溪路的矮平房,与汾溪河一路之隔,正是“万江精英龙舟队”的“家”。这支龙舟队的队员均来自万江各个社区,年龄多数在20到50岁不等,他们身材魁梧,皮肤黝黑,队长陈俊英打趣道:“这是龙舟人的标配。”
这些体重 150 斤左右的龙舟队员,在岸上能说会道,在船上能劈波斩浪。陈俊英介绍,目前,精英龙舟队有 30 多名队员,他们都是“全能型”队员,不管是打鼓、划船,或是抓捎,都不在话下,在船上可随时切换角色。
为保证龙舟队员的体能,基地配有哑铃、引体向上器等运动器材,方便队员日常锻炼。每天下午5点左右,队员只要有时间,都会自动自觉到基地“打卡”,“我们已经形成一种默契,早到的队员要么喝茶闲聊,要么自己做热身。”陈俊英说,划船容易,划出技术难,能左右手兼顾是难上加难,好比左撇子、右撇子,为让队员兼顾左右手的强度,每次训练时,回程都会更换座位,让大家适当锻炼。
虽然陈俊英担任队长一职,但训练时,他和队员不分彼此。他耐心、细心讲解,一有空就为新队员 “开小灶”。在他悉心指导下,队员们的技能逐渐提升。同时,他也虚心纳谏,有队员看到好的训练视频,都会分享到微信群,大家一起研究技法。
在陈俊英看来,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讲究一个“核心”,即团结和拼搏的一致性,是一种凝聚力,集体荣誉感,只有队员齐心协力、不计个人得失,才能离成功更近。
近年来,随着龙舟运动的勃兴,吸引了越来越多龙舟爱好者的参与,以前只有端午前后才能见到龙舟,现在河面上随处可见有人在训练龙舟。陈俊英认为,建设龙舟训练基地只是开始,希望将来通过龙舟活动,营造凝心聚力和团结和谐的乡风氛围。
高强度训练不言弃
作为龙舟爱好者,陈俊英屡次获得国内赛事全国奖项,曾立下“愿化作龙舟运动的种子,一定让它开花结果”的誓言。工作后,他始终坚持龙舟专业性训练与参赛,自费购置了多种专业训练器材。
作为拔蛟窝社区龙舟队、精英龙舟队的队长,陈俊英是土生土长的拔蛟窝人,他对龙舟的记忆源于祖辈、父辈,“说到底,还是因为热爱吧,就像心里有颗龙舟的‘种子’。”
陈俊英说,训练期间,强度最大时,承受着天气和伤痛的双重压力,几乎每个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伤病,手掌起厚茧、脚上擦破皮、感冒发烧都是常态,很多队员坚持训练拉伤肌肉,仍然咬紧牙关,坚持训练。从不轻言放弃,就是龙舟运动精神。
2019 年,他向拔蛟窝社区提出购买竞技标准龙舟、建立龙舟基地的设想,得到了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大力支持,在汾溪河畔,找了一间闲置平房,免费提供给龙舟队休息、训练使用。一路走来,陈俊英深感龙舟文化带给众人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今年国庆节,精英龙舟队为了将运动抗疫、全民健身和快乐龙舟精神的积极作用,队员们穿上统一的服装,喊着整齐的口号“快乐龙舟、尽在精英”,挥动着国旗,从汾溪河畔公园一路划到曲海桥,15 公里的竞渡距离,用特殊的方式为祖国庆生,助力万江龙舟运动发展,“当时,吸引了不少群众围观,和我们一起高呼祖国生日快乐,场面一度亢奋。”
值得一提的是,家乡日新月异的生态变化,也让陈俊英十分惊喜,过去,拔蛟窝社区的内河涌,臭气熏天,经过“一河两岸”改造,水清木华,又可以放舟踏浪,“近几十年,内涌许久没有响起龙舟鼓,今年,龙舟在内涌划过,鼓声震天,比鼓声更热闹的是欢呼声、呐喊声、掌声。村民们纷至沓来,最开心的便是小朋友。”陈俊英表示,今后将一边传承龙舟文化,一边发扬龙舟精神干好本职工作,用龙舟精神去感染、去影响更多的人。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