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国资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目标,抓实改革发展、监督管理、党的建设三大任务,不断增强东莞国有经济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截至2023年12月末,我市市属国企资产总额9942.35亿元,同比上年度末增长14.82%;负债总额8133.80亿元,同比上年度末增长15.54%;所有者权益总额1808.56亿元,同比上年度末增长11.67%。2023年1至12月,我市市属国企实现营业收入540.08亿元,同比增长10.89%;利润总额72.57亿元,净利润61.94亿元。市属国企发展势头良好,交投集团等5家市属国企进入广东省500强企业名单,东莞控股公司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名单,轨道公司信用评级获评3A级,东实环境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国资国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2023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持续加强
认真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动国有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
一是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召开市国资系统动员部署会,分层分类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市国资系统领导干部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举办读书班开展7天集中学习,领题调研95项并已初步形成专题调研成果。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64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抓好基层党组织学习教育,举办党支部书记暨党务干部培训班,教育培训基层关键岗位干部超100人,推动基层党支部书记讲党课近百场,覆盖党员超2000人次,推动主题教育在国资系统走深走实。
二是强化理论学习宣传。组建国资系统莞邑百姓宣讲团,市国资系统共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等系列宣讲会超500场,理论教育覆盖超4万人次。切实抓好国资系统意识形态工作,打造以“东莞国资”为主导的“1+N”微信公众号宣传矩阵,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是推动党建业务融合。深入推进“五强五化”示范党组织创建工作并组织成果验收,基本形成“一企一品”党建品牌矩阵。用好用活“东江红洲”国企党建教育基地,高质量举办“国资国企干部课堂”11期,分层分类教育培训党员干部超1200人次。引导市属国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轨道1号线建设、招商引资、农贸市场品质提升等重大项目、重要任务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传达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组织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结合违法违纪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和党章党规党纪培训等活动。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举办国资系统职工运动会和短视频大赛并在“东莞国资”微信公众号展播,涵养求真务实、团结奋斗的时代新风。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能力有力提升
坚持服务产业、服务城市、服务人民的使命,推动国资国企成为市委市政府“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一是全力聚焦重点任务完成。聚焦重大产业招引,将东实集团、金控集团、科创金融集团分别打造为“城市与产业综合投资运营平台”“国有金融及战略性产业投资公司”“科技创新投资平台”,充分发挥国企平台公司在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中的投融资作用。深入开展“招商年”活动。聚焦重要产业空间打造,有效助力全市拓空间和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市属国企共45个重大建设项目纳入市重大项目(其中6个项目由所在镇街填报),11个项目纳入市重大预备项目,重大项目数占全市重大项目数7.1%,重大预备项目数占全市5.45%。
二是全力服务实体经济。打造国资基金矩阵,完成目标总规模1400亿元的城市发展母基金、产投发展母基金、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等三支国企母基金组建工作,引导资金加大对高精尖、硬科技前沿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布局,培育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发挥金融活水作用,督促引导市属国企创新金融服务,更好支持企业和产业发展。拓展产业发展链条,推动数字集团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数字化转型赋能服务,推动以能源集团作为承接主体,会同相关市属企业开展光储充等新能源板块业务,指导各市属国企围绕产业发展战略需求,积极稳妥开展并购工作。
三是全力做好保障支撑。全面确保基础民生服务畅通,督导企业做好交通、港口、供水、供气等服务,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顺畅。交投集团高速公路出入口总车流量2.57亿辆,同比增长16.89%。市轨道2号线客运量3331.99万人次,同比增长31.03%。水务集团总供水量达10.6亿吨,出厂水水质合格率为100%。港务集团作为我市外贸综合服务的中坚力量,全年预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44万标箱,营业收入超10亿元;创新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运作模式,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和时间约30%。落实市属国企物业租金减免,切实帮扶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三)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
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要求,持续推进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制度化长效化。
一是大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组织开展市属国企落实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企业重大经营事项专项督导调研。全面梳理市属国企党委、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职数配置和人员配备情况,初步建立兼职外部董事人才库。出台市属企业监事会改革总体实施方案,指导市属国企董事会设立审计委员会,避免出现监管“真空期”。
二是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推动市属国企加大市场化选聘力度,策划开展职业经理人、高层次人才招引、“国资鸿鹄”优秀大学毕业生招聘活动,组团市属国企到北京科技大学、广州大学城等高校开展“是人才 进莞来”东莞城市人才品牌推介会。全面落实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推动企业落实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强化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落实效益、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双挂钩的工资总额决定机制。
三是优化市属国企经营业绩考核指标。突出质的要求和量的提升相结合,聚焦企业主责主业、经营效益、管理水平、完成任务、资产规模、保值增值等内容,建立年度与任期发展统一的多元化考核指标体系,引导企业做大资产规模的同时提质增效;突出柔性激励和刚性约束相结合,在质量效益财务指标中,创新性设置目标值和挑战值;设置“激励加分项、约束扣分项”,在企业做强做大、经营贡献等方面表现突出予以加分,在违法违纪、安全生产等方面发生问题予以扣分。突出分类考核和“一企一策”相结合,将企业分为市场竞争类、公益基础类、投资运营类三类实施考核,根据企业主责主业所处行业标准,“一企一策”设置考核目标,实现差异化、精准化考核。
(四)国资监管水平稳步提高
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打造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链条,不断加大风险防控力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一是提高监管颗粒度,严实监管体系。按照监管链条,系统梳理修订2006年以来国资国企政策文件,对标上级国资国企改革文件进行查漏补缺,印发《关于公布东莞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名单的函》《关于确认市属企业主责主业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东莞市市属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等文件,基本形成覆盖规划发展、考核分配、产权管理、综合监督与追责等领域的国资监管制度体系。上线试运行“数字国资”国资监管信息系统,针对国资国企资产管理、财务管理、投资管理等重点业务,完善智能化、信息化、可视化、数字化管理功能,提高资产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二是聚焦监管集中度,守牢监管底线。重点抓专项整治,对市属国企违规商务招待等5方面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对企业工程建设项目和内部收入分配开展专项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并落实整改。重点抓专项行动,针对市属企业存在的低效无效资产、亏损子企业、“小、散、弱”等问题,统筹开展低效无效资产清退处置、亏损子企业治理、“小升规”等五大专项行动,促进企业提升运行效率和经营质量。重点抓风险防范,分步实施市属企业风险防范的实施意见7个重点环节55项任务,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督促市属企业重点抓好合同合规、投资合规、市场交易合规三个重点领域,对企业功能定位、主责主业等实施审核150余件,对企业发展战略规划、重大法律纠纷等实施备案300余件。
三是提升监管协同度,强化监管合力。打通监管业务链条,先后对市属企业年度全面预算、年度财务预算、年度投资计划、年度考核指标实施全面审核,构建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总抓手,以投资业务链、财务运行链双链并行情况为关注点,以重点任务及财务状况考核为关键点的全过程闭环监管机制。加强对外协调联动,主动拜访银保监分局等行业监管部门,加强与市发改、交通、水务等多个职能部门联系,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实现国资监管与行业监管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加强与巡察审计、纪检监察部门联动,深入核实巡察审计移交线索。延伸工作链条,指导镇街(园区)属企业推进改革和监管体制机制建设,推动21个镇(街道)出台了权责清单和薪酬管理、绩效考核、定岗定员、公开招聘等制度文件,20家镇(街道)属企业压缩了管理层级。
二、2024年工作计划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积极落实省、市有关部署要求,更好地履行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国企的新使命,为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国资国企力量。
(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为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一是建立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的长效机制,持续抓好主题教育的成果转化。二是推动党的领导进一步深度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优化党委前置研究企业重大事项经营机制,抓实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有力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三是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市国资委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有关制度落地见效,坚持纠“四风”树新风并举,涵养风清气正发展环境。
(二)提高政治站位,系统谋划国资战略发展布局。一是强化国有资本在基础领域的支撑力。推进国有企业微整合,完善主责主业动态管理,引导市属企业做强核心主业,做优培育主业,进一步提升市属国有资本对交通、水务、能源、港航、粮食供应等基础领域的重点保障作用。二是重点支持国企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入布局。发挥城投、产投、创投“三个平台”作用,推进城市发展母基金、产投发展母基金、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投资运营,全力服务于我市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三是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加大市属企业并购力度,灵活运用REITs等资产证券化手段,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探索实施“双向混改”。坚持分层分类、“一企一策”,坚持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确保混改成效。
(三)完善公司化治理和市场化经营机制,提升国企活力效率。一是持续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市属国企董事会换届工作,制定企业外部董事人选配备方案,探索市场化选聘专职外部董事,逐步规范市属国企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深入开展“三项制度”改革。加大经理层市场化选聘力度,支持市场竞争类企业加快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做实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工作。加快建立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抓紧出台《关于逐步建立健全市属企业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的意见》。三是抓好考核引导。持续优化市属国企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不断完善年度考核方案,动态跟踪年度考核方案执行情况。定期组织召开经营分析会,适时组织开展绩效抽查,确保压力、责任层层传导至二级子公司,形成国资国企“一盘棋”。
(四)抓实国资监管,提升市属国企风险防控能力。一是提升监管能力。加强专业化干部储备和培养,常态化开展干部职工业务培训,培养专业监管人员,持续提升专业监管理念和能力。继续做好国资国企政策措施、制度性文件的立改废释工作。二是优化监管方式。持续开展市属企业内部审计和日常监督,加快东莞市“数字国资”平台项目建设,提高国资国企监管效率。持续完善内外双循环互动工作制度,全力构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纪检监察、巡察、审计监督、出资人监督等多种方式协同发力的监督机制。三是推动合规建设。继续指导、监督市属企业合规管理工作,对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依据相关规定对违规行为开展责任追究。深入实施《关于加强市属国有企业风险防范的实施意见》,切实防范经营风险。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