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对35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368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进行表彰。来自东莞实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东实集团”)的中级经济师、新疆东纯兴纺织有限公司(下称“东纯兴集团”)董事长凌力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这是自2019年东实集团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之后,首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个人表彰,是东莞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也是广东省六位获此荣誉的个人之一。
2016年11月,凌力来到新疆,参与广东援疆“一号工程”——新疆草湖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园100万锭项目的建设,这是援疆各省市中投资额最大的产业援疆项目。在南疆的第八个年头,他从棉花都没见过的“门外汉”成长为对纺织企业建设运营了如指掌的“小专家”。在凌力的带领下,东纯兴集团建成新疆单体最大的100万锭纺纱项目,项目年产14万吨纱线,年纺织收入超过30亿元,累计带动兵地4200余人就业,铺就了当地村民的棉花“致富路”。
戈壁滩书写棉花梦。九月的南疆,棉田里一排排棉花悄然成熟,挂在枝头。东纯兴集团里,凌力在上午10点照例开始他每天忙碌而有序的工作:接待客户、巡视车间、看棉花……至今凌力还清楚地记得刚来到新疆时的情景。“我当时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戈壁滩,没想到现在已经是年产14万吨纱线的现代化工厂了。”他不由得感慨。
2015年4月,东实集团、以纯集团和新疆兵团第三师企业兴纺公司三方合作在四十一团草湖镇成立了东纯兴集团,其中,东纯兴集团主要负责分三期建成新疆草湖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园100万锭项目,这是援疆各省市中投资额最大的产业援疆项目,也被称为广东援疆“一号工程”。次月,一期东纯兴30万锭棉纺示范项目一号厂房在苍茫戈壁的热浪中破土开建。不久后,凌力加入了团队,主要负责二、三期项目的建设。“当时真的是和时间赛跑,工地上施工不停尘土飞扬,我们的工作计划都是按照半天一计划来快速推进的。”凌力回忆道。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口号在当时南疆的戈壁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回想当年,凌力还历历在目:“我们基本上都是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在赶进度,和我住在一起的那位同事在工地上把鞋底都跑掉了。”最终蓝图化作实景图,2017年5月,东纯兴集团一期投产。首期项目从规划立项到首批棉纱线产品落地,仅仅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紧接着,2018年1月,二期投产;2020年6月,三期投产;至此,东纯兴集团100万锭规模的建设目标早已顺利完成。
截至2023年底,东纯兴集团已累计生产销售各类纱线7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高达139.66亿元(不含税),上缴税金2.36亿元,成为全国“棉纺织行业营业收入百强企业(第23位)”,有力带动当地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广东产业援疆的标杆项目。“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广东、江浙一带,还有部分已经出口到东南亚国家了。”凌力说:“最初,我的家里人也并不理解,但慢慢地,我在这里‘从0到1’学会了独立运营项目。”而凌力的爱人也被他所打动,在2022年9月加入了援疆工作中。
书中找到管理“方法论”。朴素的POLO衫、一双带有些许岁月痕迹的运动鞋,这是凌力大多数的日常打扮。“穿着运动鞋工作更方便,还能和大家打成一片,减少距离感。”他说。真诚沟通、贴近一线、谦虚学习,是凌力让自己带领东纯兴集团快速成长的“法宝”。管理好一家企业并不容易,但凌力在书籍的海洋中摸索前行,找到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因为我本身并不是这个专业的人,也从来没有接触过纺织行业,所以更应该保持谦和的态度,全方位向大家学习。”人物传记是凌力常捧在手心反复阅读的书,“看水浒,我会看宋江怎么去管理,看红军长征,我会学习怎么把队伍带起来,我还会看湖南老乡曾国藩的传记,去学习如何保持自己的个人处事风格,我喜欢从人物的故事中汲取经验和做法去管理团队。”凌力说。除了“以史为镜”,作为纺织行业的“门外汉”,凌力还下定决心边干边学。白天,他在工地上监督施工进度,到了晚上,则加班加点恶补纺织行业知识,大到纺织设备的使用维护,小到每道工序的特点,他都认真学习、力求掌握。入行以来,他已经累计学习了几十本纺织行业的书籍,“我来新疆之前连棉花都没有看过,不过现在也逐渐摸到门路了。”在对纺织行业深入了解后,凌力深知技术的重要性,并将这贯穿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带领东纯兴集团走上了技术创新之路。一方面,在生产设备上,东纯兴集团的设备主机以进口设备为主、辅机以国产主流设备为主,保证了设备先进性,满足了高端纱线的生产需求;另一方面,在生产技术上,凌力始终坚持带领队伍走在前端,先后开发了天丝、莫代尔纤维纯纺和混纺系列品种,并成功开发了兰精细旦天丝G100系列品种,填补了新疆纺纱的空白。
通过建立“一个中心、多点引擎”的科技创新体系,东纯兴集团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与新疆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研发资金3000万元,研发出147个新产品,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获得国家专利53项。这一系列成就,使得公司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获批组建“兵团纺织产业创新研究院”,成为兵团纺织产业领域唯一一家创新研究院,开启了当地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用爱书写民族情。响当当的品牌和优质的产品背后当然少不了每一位员工的支持。在凌力看来,管理员工最重要的是“求同存异”,真诚永远是“必杀技”。“公司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因此我们的团队很稳定,有着三年以上工龄的员工比例占比超六成,员工流失率在同行业内是比较低的,这也是我们的竞争优势所在。”凌力也常常蹲点在一线与员工交流,不遗余力地招聘、培养大量的人才。同时,为了丰富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凌力从提高文化品质和内涵上下功夫,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演讲比赛、联谊活动等200余场次,每年组织评选民族团结先进个人6名、民族团结示范车间12个,激励员工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多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这位“硬汉”还充当着“红娘”。近年来,在凌力的牵线下,14对汉族和维吾尔族员工组建多民族家庭,还有100多名少数民族员工子女入读草湖粤兵学校。面对周边少数民族群众就业难、收入低的难题,凌力牵头成立技能培训班,通过师傅结对、车间“大培训”“大比武”等形式,培养少数民族骨干人才250余名,培养少数民族产业工人3537名,为乡亲们“织”出了一条致富路。如今,东纯兴集团已累计带动周边地区劳动力就业转移4200余人次,其中少数民族员工占比达80%以上,他们的月收入普遍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小小棉花纺出的纱线为乡亲们编织起了致富梦,如今的四十一团草湖镇,原本低矮的土房子变成了明亮的新房子,甚至门前还建起了小院,街上车水马龙,居民喜笑颜开,大部分家庭的年收入能达到八九万。对此,凌力特别感动和开心:“公司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员工都买上了小汽车啦!看到村民们过上好日子,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值得一提的是,凌力在企业内部还开设了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班,并投入大量资源建设培训设施、编制教材、聘请讲师。从最初的60多名学员到如今的2600名学员,东纯兴集团的国家通用语言培训中心已成为南疆地区规模最大的企业国家通用语言培训中心,员工们学习国语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出勤率与考试及格率均保持在高水平,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此外,东纯兴集团还“把大学搬进工厂,把教授请进车间”,与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员工参加学历提升班。
从2021年到2023年,东纯兴集团员工连续三年在自治区级的纺织行业操作技术比武中获得第一名。其中,第三届自治区技能大赛第一名获得者伊合帕莱姆·赫力木更是荣获全国“最美纺织工”称号。“很感恩有这样的机会,感谢组织和集团对我的信任与支持。”对于未来,凌力充满期待:“希望能把公司越做越好,继续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凌力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