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ico
ico
全镇33条内河涌水质稳定达标 清溪镇水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2024-01-23 15:38:10  来源: 本网
【字体:

  加强河涌河道综合整治、推行企业长效治水模式……清溪镇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有效改善。记者日前从清溪生态环境分局了解到,2023年,全镇33条内河涌每月达标率均超额完成《东莞市2023年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的内河涌85%以上消除劣V类水质的任务目标,清溪镇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2023年以来,清溪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理念,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河湖水生态功能,推动全镇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加强河涌河道综合治理促进改善环境质量

  一是推进内河涌水质持续转好。以重点国省考断面为攻坚重点,优化水污染防治策略,实施源头管控与依法治污,确保稳定实现水环境“长治久清”。2023年1—11月份,石马河马滩断面氨氮均值0.87mg/L,总磷0.23mg/L,达Ⅳ类水标准;省考一级支流厦坭河监测断面、三星渠监测断面均达Ⅳ类水标准;全镇33条内河涌每月达标率均超额完成《东莞市2023年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的内河涌85%以上消除劣V类水质的任务目标。

  二是重点深化管网系统建设。加速推动雨污分流验收,清溪镇雨污分流管网总长度970.558公里,其中埋管656.198公里,立管314.360公里,目前竣工验收完成率为100%。加快推进历史存量管网整改修复,清溪镇历史存量管网长度共约33.4261公里以及2座一体化泵站,目前已完成存量污水管网运维服务采购工作,正加快推进存量管网整改修复工作。

  三是全力创建美丽河湖示范。全面实施“一轴一带五区”美丽清溪战略,清溪镇自主投资约6.9亿元开展全程16.46公里的清溪水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彻底的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河道水质由黑臭水体提升至V类及以上,周边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清溪水项目更被评定为“东莞市美丽河湖”,具有优秀典型示范作用。全力做好河道保洁及碧道建设工作,全年共投入407万元推动全镇43条河道保洁工作纳入市场化管理,开展12次“河湖保洁日”活动,累计清理河道长度1007.29公里。

  全速推行企业长效治水模式提升企业用水效率

  一是全力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接驳工作。清溪镇共有1521栋工业厂房,已全部完成雨污分流改造接驳工作,完成接通污水管网“最后一公里”的目标,稳定扎实地改善了水环境质量。2023年以来,清溪镇共接收工业企业雨污分流接驳信息登记申请134份,共开展现场排查306家次,通过接驳信息登记123家。截至目前,全镇共1521家企业已完成接驳登记工作,完成率达100%。

  二是持续推进排水许可证核发工作。2023年,清溪镇已完成重点排水户排水证核发17家,一般排水户排水证核发49家,进一步严格工业企业污水源头管控,确保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三是统筹推进排水户监督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六类排水户综合整治,清溪镇已组织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及各村(社区)开展地毯式摸底调查形成清单名录,完成全镇5623家六类重点排水户的初步摸查,并形成工作进度台账。稳步开展排水户监督检查,共检查重点排水户50家、一般排水户52家,发现7家企业共存在7处问题,均已全部落实整改到位,实现了源头防污、源头控污、源头治污。

  全力推进生活用水高效管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一是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坚持“治差水、保好水”工作理念,统筹兼顾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已完成清溪镇三坑、契爷石、茅輋等3个水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并已完成上述3个水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质量和安全。

  二是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23年清溪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为荔横湖村、铁松铁矢岭村、重河河栢桥村、三亚圳等4条自然村,目前已分阶段按步骤投入财政资金10.8万元完成310米污水明渠的暗渠化改造。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清溪镇农村环境整治任务为渔樑围、三星、铁松、浮岗等4个行政村,现场已按照确定的建制村清单开展整治,同时将污水明渠暗渠化改造作为整治工程推进落实,加强日常巡查管理,至今没有再出现污水直排和水体黑臭等情况,切实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



附件:

相关附件
媒体报道
音频视频
文件
部门解读
图解类
新闻发布会
访谈
其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