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东莞市大岭山镇“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以下简称《镇管控方案》),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编制背景
实施“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举措。
2021年6月30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印发《东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明确要求各镇街(园区)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在省级和市级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本地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细化工作。大岭山镇在贯彻落实省、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东莞市镇街 (园区)“三线一单”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技术指引 (试行)》,编制形成了《东莞市大岭山镇“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及相关成果。
二、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21年11月7日);
2.《关于印发〈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环办环评〔2018〕23号);
3.《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试行)》(环环评〔2021〕108号);
4.《广东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管理暂行规定》(粤环函〔2022〕465号);
5.《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东府〔2021〕44号);
6.《东莞市镇街(园区)“三线一单”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技术指引(试行)》。
三、适用范围
《镇管控方案》适用于大岭山镇行政区域。在“三线一单”的应用中,应按照技术成果服务于环境管理决策应用的需求导向,在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基础上,做好管控单元和准入清单的精准落地。
四、主要目标及“三线”划定
(一)主要目标。到2025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生态格局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大岭山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用水总量、土地利用规划、能源消费总量等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到2035年,建立完善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现大岭山镇内部区域的精细化、差异化管控要求,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支撑,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二)生态保护红线及一般生态空间。大岭山镇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8.457 km2,占大岭山镇总面积的19.32%。一般生态空间总面积为2.526 km2,占大岭山镇总面积的2.64%。
(三)环境质量底线。水环境质量底线就是不低于水质现状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目标。大气环境质量稳中向好,PM2.5年均浓度按市核定目标执行,臭氧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保障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使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四)资源利用上线。强化节约集约利用,持续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达到或优于市下达的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市下达目标。
五、环境管控单元划定
以村(社区)为单位,大岭山镇共划定环境管控单元4个,其中优先保护单元3个,主要为重要水源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面积11.27 km2,占全镇面积比例11.8%;重点管控单元1个,主要为工业集聚区和城镇建设集中区,面积84.265 km2,占全镇面积比例88.2%。
六、关于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建立“1+4”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体系。“1”为大岭山镇生态环境准入要求,“4”为4个陆域环境管控单元的管控要求。
七、实施应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单位、村(社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镇级“三线一单”实施应用工作机制。
(二)工作技术保障。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大岭山分局牵头组建“三线一单”工作专班和长期稳定的专业技术团队,推进“三线一单”实施应用。
(三)动态调整机制。按照省和市“三线一单”实施管理相关规定,做好成果实施、评估更新和动态调整工作。原则上每5年组织开展一次“三线一单”更新调整。
(四)清单使用及数据应用。根据环境管控单元所涉区域、流域和单元内地块涉及的各环境、资源要素属性,自上而下依次查阅全省总体管控要求、全市生态环境准入要求、全镇生态环境准入要求和具体单元清单,分层级明确环境管控单元及各地块应执行的管控要求。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