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ico
ico
东城街道2016年度总结及2017工作计划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2017-07-28 18:12:22  来源: 本网
【字体:

  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东城街道干部群众围绕“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发展思路,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克难攻坚、砥砺奋进,扎实推进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了全街道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新突破。预计全街道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400亿元大关,达到413亿元,同比增长8.3%;国税地税收入总额82.49亿元(不含市直属局征收部分),增长4.94%;本级财政收入22.38亿元,增长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9.3亿元,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77亿元,增长10.9%;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104.74亿元,增长29.1%。在全市镇街领导班子年度量化考核中,我街道再次获得“优秀镇街”荣誉称号,并获得了广东省生态街道、广东省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等9项全市“单打冠军”,实现了“十三五”规划良好开局。

  (一)转型升级开创新局面。我街道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深入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免征34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土地出让补偿款、结汇留成款、协作服务款等涉企收费,每年为企业减负约9200万元。深入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投入2500多万元对工业转型升级进行扶持引导,鼓励企业实施机器换人,促进智能制造加快发展。推动劲胜公司东城智能制造工厂申报为首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劲胜和凯格两家企业被选定为全国智能制造经验交流会现场参观点。推动“东城产业发展基金”、“东莞360互联网产业投资基金”等专业基金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向电子信息、科技创新等领域优先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计划,深入挖掘、培育、壮大高企队伍,根据正在公示的高企情况,2016年我街道高企总数预计将达146家。此外,我街道2016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拟入库企业有88家,预计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年度工作任务。901两岸青创联盟孵化器和新基地360互联网产业园通过2016年市级孵化器认定,孵化器实现零的突破。积极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目前建有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1-11月(全年数据未出),我街道新增专利申请2983件,发明专利申请857件,新增专利授权1640件,发明专利授权243件,且获市发明专利金奖2项、市专利奖优秀奖2项、市科技奖一、二、三等奖共8项。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拓展招商领域,创新招商方法,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内资企业1217宗,同比增长185.7%,其中5亿元以上内资重大项目1宗,1亿元以上项目7宗,5000万元以上项目32宗,全年累计协议投资额101.7亿元,增长103.6%。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合同利用外资均达1.7亿元。

  (二)城市建设呈现新面貌。扎实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虎英小学建设并投入使用,基本完成峡口搬迁小区、万达广场人行天桥等重点工程建设。投入7350万元,推进金宝路、金树路等10条市政道路升级改造。投入1.3亿元,完成莞长路立新段内涝整治工程、温塘上围排站工程等6项水利工程。加快黄沙河流域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牛山截污次支管网、下桥内涝整治等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北部片区12个“小山小湖”地块项目建设,实施21个社区的52项宜居项目建设,推动3个社区成功申报成为2016年广东省宜居社区。稳步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乌石岗“33艺术小镇”项目完成首期改造,牛山钟屋围、石井凯晟地块等5宗“三旧”改造项目动工建设,推进世博片区、黄旗南2号片区和乌石岗—石井片区等重点地区加快连片整体改造。配合东江梨川大桥工程、铁路配套工程、市轨道交通2号线等重点工程建设,共征收补偿用地面积1.25万平方米,补偿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征收补偿金额约3600万元。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补短板 促提升”行动,加大对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财政扶持力度,共投入1.4亿元对立项实施的115项社区文明创建工程进行补助,有效提升了社区的宜居生活环境。

  (三)改革攻坚实现新突破。我街道按照“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勇于创新,稳妥推进”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各项试点及改革工作落实。全面推进“智网工程”建设。积极发挥我街道作为全省智网工程建设试点镇街的先行作用,结合社会服务管理的实际需要,把全街道划分为177个基础网格,配置网格员419名,首期推动84项事项入网管理。同时,依托智慧城市运营服务中心、公共基础数据库等“智慧城市”现有的软硬件资源,打造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综合信息支撑平台,构建城市智能服务管理体系。持续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快速审批、协同办公、住所申报、集群注册、“五证合一”、“两证合一”等改革措施,不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动商改工作向纵深开展。大力推广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并将商改后续监管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范畴,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11万户,总数达5.89万户,同比增长20.2%。深化国地税共建合作。开展国税和地税“互设窗口,互派人员”的便民办税新模式,实行O2O联合办税和“国地通”平台试点工作,实现税收征管的无缝对接,有效堵塞“营改增”税制改革实施初期的征管漏洞。大力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严格按照“机构人员统一、场所标识统一、流程内容统一、信息系统统一、经费保障统一”的“五个统一”工作要求,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目前,已建成东城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和23个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中心,形成了高效便捷的两级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社区基层财经制度管理。深入开展全市会计主管制度试点工作,为社区选聘19名会计主管,完善对社区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强化集体资产运营与财务管理工作。推进街道19个社区设立三资管理办公室,实行社区两级财务人员、法律助理、资产交易员集中办公制度,有效提高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效率。

  (四)社会治理取得新进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全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支撑保障。加大社会治安管理力度。以“飓风2016”、“冬日风暴”、打击防范街面犯罪等专项行动,重拳打击涉毒、涉盗抢、涉电信网络诈骗、涉金融领域犯罪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有力震慑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全年共接报警情38320宗,同比下降4.57%,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继续推动社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通过治安监控联网,实现社区基层与公安分局监控信息互通,打造“巡防队员全天候巡逻、技防中心全方位监控、人防技术无缝衔接”的治安视频监控防控体系,大大提高治安防范打击效能。强化安全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工作要求,强化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社区属地管理责任,推动安全生产大检查、打非治违等行动纵深发展。统筹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20多项,全年无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食品安全“街道—社区”两级监管机制,建成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群众健康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坚持“日排查、周研判、月分析”的信访排查化解工作机制,依托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社区工作站、工业园区工作室信访维稳三级平台,围绕劳资纠纷、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基层村务管理等重点问题,及时发现辖区内各类不稳定苗头信息,并提前介入处置,防止矛盾积压。共召开信访研判会议30多次,及时研判处置潮汇星城、卓越广场、英可电子等劳资纠纷和港龙小汽车出租公司罢驶等重点不稳定案件38起,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五)民生福祉取得新成效。积极做好惠民实事,着力增进人民福祉,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举行东城街道庆祝建党95周年暨新中国成立67周年征文及演讲比赛,组织发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我们在黄旗山下”为主题,开展征文比赛、演讲培训班,评选出优秀作品25篇。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公园、示范企业、示范学校等样板试点建设,在全街道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成功承办全国高校声乐展演、粤港澳华语歌曲创作大赛、广东省朗诵大赛、演讲大赛等活动,联合创作出品《银锭桥》、《虎门销烟》等本土题材原创音乐剧和儿童剧场,受到全国观众热捧,充分展现了活力东城的魅力。推动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投入教育经费达6.4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7.8%。建成启用东城虎英小学,为首批510名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出台补贴方案,向符合条件的学前教育适龄儿童给予每生每年2000元的财政补贴。推进“新家庭计划”国家项目工作,项目被评为东莞市2016年度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先进项目。加强“全面二孩”政策宣传,全年共受理1734对夫妇二孩生育登记。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全年共征收社会保险基金15.89亿元,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待遇3.32亿元。完善《东城街道困难家庭生活补助实施方案》、《东城街道医疗救济实施方案》等惠民补助政策,扩大困难家庭生活补助范围,提高医疗救助标准,最高医疗救助金额从每人每年3万元提高到5万元,全年共向户籍老人发放各类补助金1859万元,向低保家庭、优抚对象等发放补助金945万元。

  (六)党的建设实现新提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作风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固本强基。扎实开展各类学习教育。坚持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延续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标准要求,采取专题讲座、主题党课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参与学习,深化党员干部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街道232个党组织全年共开展集中学习讨论826场次和主题党课478场次,参与学习的党员达34259人次,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得到有效提升。深化驻点联系群众制度。创新“网格化”组团走访、“点对点”直接联系、“主题式”集中接待等走访形式,全年共联系群众3.8万户,企业1.3万户,收集意见建议793条,完成751条,办结率达94%。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党建述职制度,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扩展至部门社区下级党组织和“两新”党组织。成立了23个社区政法党支部,充实了174名政法支部党员,进一步增强基层政法力量。狠抓干部队伍建设。按照省市换届选举工作要求,顺利完成街道领导班子换届工作。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4.4%,比上一届提高了17.9%,班子成员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严把队伍入口关,提高人员招聘学历门槛和规范专业要求,全年招聘全日制“一本”毕业生51人,社区选调大学生40人,进一步提升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出台《关于落实审计整改问责工作的实施意见》、《东城街道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程》等系列制度,有力筑牢制度笼子。建立谈话提醒工作机制,开展街道党委、社区党工委和部门单位党组织三级谈话提醒工作,全年谈话党员干部1014人次,党员干部的廉洁履职意识明显加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严肃查处一批违纪违法行为,全面营造遵规守纪、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2017年,我街道将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市十大行动计划出台配套的落实措施,攻坚克难,狠抓落实,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为全市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具体来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突出城市规划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推进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加快黄旗南片区、主山凤华园、同沙生态公园周边片区、运河沿线滨水片区等重点区域的规划编制,推动实施综合规划开发。二是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广源路、狮环路等28项道路工程建设;全力配合市抓好桑茶快线及延长线的建设改造;加快推进“城市彩贝”项目,完成市区6座人行天桥建设。以旗同大街建设为试点,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促进地下空间的合理布局和集约利用。加快完成振兴路、花园街的街道整治试点工作,完善交通网络、慢行网络、公共活动网络,打造街道整治的“东城样板”。三是推进重点三旧改造项目。加快城市更新改造,重点实施乌石岗—石井旧村、火炼树旧村、黄旗南2号片区等组团式连片改造项目。抓住“工改工”的有利政策,加快推动新型产业用地的改造开发。在环城路以内,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环城路以外,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四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行“数字城管”,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日常管理,提高效率和监管覆盖面。推广东泰和火炼树社区试点工作经验,严抓城乡环境“六整治”,严控新增“两违”。

  (二)突出产业升级,转换发展动能一是实施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建立企业“倍增计划库”,以电子信息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食品饮料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为重点,选取40家成长型重点企业作为入库试点企业。制订“倍增计划”扶持措施,以“一企一策”的方式,实施精准服务,推动企业质量、规模和效益成倍增长。通过示范带动,引导存量优势企业全面提升产业集约、资源集约、空间集约水平。二是不断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牛山工业园改造为带动,实施“腾笼换鸟”计划,推进博力威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尽快落地。以跨境电商中心园区、中云智慧产业园、奇虎360互联网产业园为带动,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推动传统商圈业态创新,重点发展与电子商务错位互补的服务消费。三是大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完善东莞跨境电商中心园区配套建设,推进广东邮政华南电商物流基地项目实施,建成东莞国际邮件互换局兼交换站。办好第二届中国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研究制定补贴政策,支持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营销网络,参加国内外各种展会。四是促进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升级。规范资产交易平台和“三资”监管平台建设,加强社区集体经济的经营监管,力争消除社区收不抵支现象,实现收支基本平衡。研究设立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引导资金,鼓励通过实业投资、项目合作、金融理财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支持社区补办集体物业产权证。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机制,探索跨社区连片统筹的土地整合试点项目,形成街道财政、社区集体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土地整合新模式。

  (三)突出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量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力争年内新增认定高企10家以上,总数突破150家。推进昊森投资有限公司环保孵化基地项目、新基地360互联网产业园、劲胜智能制造产业孵化园等重点科技孵化器项目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对接高校科研项目。加快北大—东城智能产业园建设,积极与国内著名高校建立“高校—街道—企业”全面合作机制,为企业输送行业优秀人才。二是推动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实施3C产业智能制造示范工程,以生益电子等为试点建设若干条智能制造示范线。抓好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工程,支持企业推动45个“机器换人”项目。重视发展工业设计,以“33小镇”文化创意产业园为平台,支持引进工业设计机构集聚发展。三是推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为企业提供两化融合服务,以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引导传统制造业与电商平台融合发展。积极创建贸易金融创新示范基地,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充分利用空置写字楼资源,促进新型经济金融组织集聚发展,力争引进一批私募投资基金。四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等侵权行为,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环境。积极招引培育高端人才,探索试行“人才绿卡”政策。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素质建设,选送一批企业家到著名高校进修培训。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加快人才公寓规划建设。以东泰社区为试点,建设国际社区,吸引更多高端外籍人才入驻。

  (四)突出改革攻坚,激发发展活力一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街道金融管理人才队伍,加强街道属资产经营管理。打造一个政府、企业、投融资机构和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在地下空间开发、海绵城市建设、污水处理、公园景点改造等领域,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融资模式。二是推进机构设置和权事改革。严格落实市简政强镇权事改革和机构改革,强化街道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责,增强街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三是推动行政管理和服务改革。推行政府“权责清单”和市场投资“负面清单”制度,打造法治化国际营商环境。深化企业登记注册“一网通”改革,简化优化群众办事流程。探索便民服务“一机两页”模式,不断完善网上办事大厅服务体系。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启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

  (五)突出环境治理,提升城市品质一是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快完成下桥河片区内涝整治、温塘筷子河整治、大王洲下滘排站3项工程,启动牛山仁厚里地质灾害点整治、牛山截污次支管网、板桥泵站及水闸改造、红荔路内涝整治、黄沙河东城段河道整治、梨川大王洲堤围加固6项工程。完成年度河涌污染整治和生态修复任务,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建设。二是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重点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行业环境整治。完成年度黄标车淘汰任务。推进牛山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新建和改造一批垃圾中转站。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是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街道。投入2.8亿元,实施黄旗山景观提升工程,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投入4.2亿元,推进同沙水库湿地公园建设。加快12个小山小湖项目建设,推进19个宜居项目建设,新增美丽幸福村居2个。

  (六)突出社会建设,保障民生优先一是力促公共服务增量提质。启动东城八小分校、东城体育学校、东城实验幼儿园建设。扩大虎英小学办学规模,不断增加优质公办学位。深化“一学校一品牌”特色教育工程,从“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划拨1000万元,扶持公办中小学发展文体艺术特色教育品牌。探索跨校自由报名参与特色教育的新模式,结合每名学生兴趣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水平。扩大基层医疗队伍,争取增配一批全科医生,增设光明、岗贝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二是加大社会民生保障力度。落实“十件民生实事”。投入约900万元,提高老人生活补助标准,生活补助和“银龄安康工程”享受年龄分别下调至65岁和60岁。完成敬老院内医疗站点建设,构建医养结合机构试点。启动梨川大王洲安置小区项目建设,不断增加保障房供给。深化新家庭计划试点项目,新增8个试点社区。打造“乐善东城”品牌,力争每月开展1场乐善活动。三是提升文体事业发展水平。加快完成数字文化馆建设,争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举办中国(东莞)中东欧国家国际儿童戏剧展演、中国音乐金钟奖广东声乐东莞赛区选拔赛、“一带一路”全球音乐诗人邀请赛等大型文化活动,创办东城创意文化展、旗峰艺术沙龙、“我们在黄旗山下”艺术讲堂等特色文化活动,提升“文化东城”影响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定期举办“乐健东城嘉年华活动”,承办好“东莞市户外运动节”。四是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四大提升工程”,继续实施基层文明创建“补短板、促提升”行动,加快补齐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短板,推动城市环境大提升。

  (七)突出社会治理,实现和谐善治一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深化“政经分离”改革,厘清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组织的权责关系。深入推动“四社联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实施“乐融东城”社会融合计划,设立社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发展各类公益社会组织。落实社区党群联席会议制度,鼓励居民参与社会管理和自我服务。二是严抓公共安全防控。突出打防管控,重点加强城乡接合部治安整治。全力抓好消防安全整治,巩固6个挂牌社区的集中整治成效。严抓食品药品安全,力争打造不少于3个食品安全样板市场。继续推进重点路段交通“微治理”。三是强化社会综合管理。深入推进“智网工程”,实现信息系统全面运行,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发挥社区政法党支部的作用,增强化解矛盾纠纷能力。全面加强法治建设,扎实开展“七五”普法。将非户籍人口纳入基层治理范围,加快社会的融合发展。

  (八)突出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发展保障一是坚持严抓思想教育。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常态化抓好理论学习、党性教育、道德教育和警示教育。继续加强与先进地区的交流学习,提升干部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精气神。二是坚持严抓制度建设。健全学习教育机制,拓展学习例会覆盖面,在社区建立“周末学堂”,定期举办专题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综合能力素质。将党外干部纳入各类教育培训、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的覆盖范围。健全考核管理机制,深入推进党建标准化建设,量化党组织、党员考核指标,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三是坚持严抓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配优配强社区领导班子。持续抓好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整顿转化工作,完成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努力把每个基层党组织都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加快堑头和牛山“阳光雨”中心建设,拓宽服务范围,拓展服务项目,提升“两新”组织党建水平。四是坚持严抓队伍建设。以社区班子换届为契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进“五强”书记培养工程,提升党组织班子统筹驾驭全局的能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三个100”工程,即培养100名业务能力强的部门单位中层干部,培养100名具有本科学历的社区“两委”在职干部,培养100名社区班子的年轻后备干部,为东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五是坚持严抓作风建设。加强《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贯彻落实,把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当做党建工作重要任务来抓,用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优化监督体系。坚持监督检查常态化,将常态监督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以中央八项规定为重点检查内容,经常性地开展明察暗访,促使党员干部持续改进工作作风。



附件:

相关附件
媒体报道
音频视频
文件
部门解读
图解类
新闻发布会
访谈
其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