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ico
ico
关于印发《道滘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已宣布失效)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2014-04-21 17:28:34  来源: 本网
【字体:

道滘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已宣布失效)

 

为贯彻落实《东莞市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和我市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工作部署,进一步修复水生态,优化水网络,改善水环境,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把我镇打造成为水生态文明镇,根据镇委、镇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目的意义

    我市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启动,制定并审批通过了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实施方案,各项创建工作正迅速开展。在实施建设东莞市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工作中,市委、市政府把水乡特色生态系统的保育和建设作为实施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的第一要务,尤其强调狠抓水环境综合治理。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工作部署,落实水乡经济区总体规划,镇委、镇政府明确提出把水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制定和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以此为抓手,把道镇打造成为水生态文明镇。通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现全镇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美化城市环境,提升群众居住环境,为我镇建设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打下坚实基础。全镇各级各部门要把水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来抓,同心协力,实现把我镇打造成为水生态文明镇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公众参与把维护水乡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环境保护问题。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调动社会公众参与治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既采取措施解决目前突出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又采取治本之策,从源头上加强污染防控和治理,切实控污减排,从根本上扭转水环境恶化趋势。

    (三)立足实际,彰显特色。水乡经济区的特色在水,水环境综合治理必须立足本镇实际,既要体现水乡生态环境的独特性,还必须做到优质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四)建管并重,着眼长效。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河道、河岸整治,滨水空间、截污管网等工程的建设,也涉及工业污水、禽畜养殖业、生活污水管控,水闸等水利设施的日常管理等,做到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维护水生态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工作目标

    (一)水网优化目标。梳理水系,构建畅通、连续的水网系统,保持水系流通,实现“水动”的目标。一是立足实际,贯通断头河涌,使所有河流成网,形成以主干河道为主,分支河流为辅,连接湿地的水流畅通的水网格局。二是塑造宜人滨水景观,规划独具特色的水上游览线路。

    (二)水质治理目标。通过近远期一系列的综合治理工程,促进水质明显好转,实现“水清”的目标。近期通过河道整治、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工程,使水质达到适用一般工业用水。镇域内主要内河涌恢复河道的农用和景观用水功能,水质总体优于IV类。远期通过全覆盖的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系统,全面解决点源和面源污染,全面恢复地表水的生态功能,使主要流域水质标准再提高一个级别。

    (三)生态景观目标。修复水生态、挖掘水文化、建设水景观,形成富有特色、别具魅力、舒适宜人的滨水景观,实现“水美”的目标。通过水体综合整治,保持宽窄有致、收放有度的水体形态;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和浓度,保持底泥活性、保护水生物、改造生态护坡。同时,激活淤泥、水体、河岸中微生物、植物、动物整体活力,增强水体自净能力,营造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系统。挖掘景观资源、文化内涵,加强滨水景观建设,形成富有特色、别具魅力、舒适宜人的滨水景观。

    四、工作内容

(一)水网构建

 1.构建水网,明确建设要求。对东莞水道、赤口河、北海河、南丫水道等外江水系为主,以各分支河涌为辅,连通湖泊、湿地的水网系统进行优化,使全镇水系水流畅通、连续成网。一是立足实际,规划构建水网系统;二是保护现有河道,严禁填河,堵塞河道;三是打通断头河涌,疏通河道,形成河网,增强内河涌水动力;四是拆除部分功能不强的闸坝设施,加强水系的连通性。

    2.河道分级,明确治理要求。按河道功能、防洪排涝、补水活水需求,逐步完善水系,将河道分级,明确河道要素,按河道级别提出整治要求,确定两侧管理范围。保护主要河道,开挖并打通主干河道,适量规划景观河道,使河道在小片区范围内实现流动循环。局部开挖和拓宽的河道,应以满足引水排水和防洪抗涝功能为目标。

    3.岸线分类,明确整治内容。按岸线功能对河道岸线进行分类,针对河网区中生活、生态、生产三种不同的岸线类型,因地制宜,对河道岸线进行生态整治。启动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岸线整治专项行动,整治三种类型滨水岸线,全面改善水乡特色亲水环境,逐步构建各类优质水环境功能区。

    (二)水质治理措施

    1.河道清淤、河面清理工程。加大清淤疏浚力度,设计每段河道建设标准,按河道建设标准进行整治,拓宽河道至设计底宽,适当拓宽河口宽,清除底泥至河底设计标高,分期分河段进行河道清淤工程,改善城镇河道水力条件。根据底泥污染厚度及程度,沿河连片对镇中心区等重点区域、示范区域的主要河涌结合疏浚进行适度清淤。挖除重度污染底泥,减少水体内源污染,污泥无害化处理后,研究综合利用的途径。定期对河面、河岸进行水浮莲、垃圾清理。

    2.截污和污水处理工程。在完成截污主干管网敷设的基础上,加速实施截污次支管网的规划和建设,提高污水管网截污效率;进一步加大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量及处理量,部分边远村落地区研究建设分布式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收集率;结合旧城改造,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在规划新区优先推进雨污分流系统建设。近期加快推进城镇中心区及示范区域截污次支管网和污水提升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3.污染源管控措施。一是严格管控工业点源污染。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淘汰重污染、高耗能、低效益行业落后产能,坚决淘汰落后工艺,禁止重污染企业进入;加强监督监测,严控排入河流的工业污水排放标准及污水量,定期开展企业排污专项检查行动;建立完善的水环境监测和管理体系,在重要城市段、工矿区等地布置水质监测点,掌握河道水量、水质变化。二是减少面源污染。在已完成清理养殖业的基础上加强管控,防止死灰复燃,推行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生活垃圾污染,防止垃圾进入水体,避免堵塞河道和污染水体,促进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减少生活垃圾面源污染。

(三)完善水利设施

    在目前已建设完成的防洪堤基础上,对部分堤顶高程不足,实际工程防洪能力不满足50年一遇标准的地段,规划近期完成镇域范围内各堤围河堤的达标加固及新建工程。

   (四)推进水生态环境建设

    推进水生态景观建设,一是要突出水生态修复。以恢复河流自净和生态修复能力为目的,还原河道的天然形态,重建河流生态系统,增强河道自我修复能力和实现水环境良性循环,维持河流健康生命及生物多样性。二是要突出水环境塑造。通过水生态景观建设工程,建设滨水空间,重塑河流景观,增加河流亲水性。

    1.水生态修复。水生态修复工程主要是对建成区河道水体、护坡进行修复,对主要河道逐步进行生态改造。一是通过曝气复氧等措施,改善水质,减少有害有机物危害,提高水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恢复生态平衡。二是通过生态护岸护坡等措施,因地制宜,利用多种不同生态护岸方式,在河床边、河岸上栽种水生植物,构建河道生态系统,净化河流水质。

    2.水环境塑造。一是要因地制宜建设滨水空间,挖掘水文化,建设水景观,形成富有特色、别具魅力、舒适宜人的滨水景观,凸显水乡水生态特色。二是建设人工湿地系统。划定、保护好基塘农业保护区,规划建设人工湿地公园,构成人工湿地系统。

    (五)强化水环境管理

    加强水环境管理,制定水环境管理制度,形成“水系规划先行、工程布局合理、管理高效有序”的水环境管理格局。

    1.形成水系规划体系。水系综合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组织实施,并作为编制其他专项规划的纲领。

2.严格水务日常管理体系。制定并严格执行水务日常管理制度,严格对水闸开关、维护等的日常管理;制定水务应急预案,完善汛情预警及防范措施。

3.建立水务工程管理体系。认真制订工程年度实施计划,并按照轻重缓急有序推进。

4.创新水环境联动管理体系。建立管理联动机制,镇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工作协调会议等方式对水环境实施联动管理,防止工业污水、农业化肥、生活垃圾等污染源对水环境的污染。

五、实施步骤

为更好落实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顺利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制定综合整治的实施步骤。实施步骤如下:

(一)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43月底前)

召开专题会议,将创建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到相应部门、单位,明确工作任务及职责;利用公益广告、媒体专栏等多种宣传手段和形式,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激发参与整治水环境的积极性,大力营造浓烈的创建氛围。

(二)第二阶段:治理工作实施阶段(20144月至201612月)

各责任单位要按照创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逐项抓好落实,制定工作方案及计划,全面组织实施。具体如下:

1.一年良好开局。2014年开局之年主要做好:

1)编制《道镇水系综合规划》;

2)开展“一村一河道整治工程”;
   (3)启动赤
口河、北海河、思贤河等“三河”整治工程;

4)启动南北通道南线工程建设;

5)完善截污主干管网建设,完成次支截污管网规划及施工图设计,启动次支截污管网建设;

6)推进“两高一低”企业退出及落后产能淘汰示范性项目试点工作;

7)开展污染源治理工作。

2.两年初见成效。通过对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实施截污、清淤、生态修复和水质治理等工程,推动我镇水环境质量得到有较大幅度的改善。

3.三年完善提高。继续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完成水网构建、水质治理、水利设施、水生态环境建设及水环境管理等重点工作,全面改善我镇水环境质量,实现水生态文明镇的创建。

(三)第三阶段:督查验收阶段(20142015201612月)

每年年底,对照年度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督察验收,通过专项督查、媒体监督、群众评议等形式,逐项工作检查落实。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道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委书记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规划建设办,由镇委委员赖锡池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要加快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分工机制和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部门、村(社区)要高度重视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由各部门、村(社区)负责人牵头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开展相关工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分析困难,总结经验,推进工作。

    (二)加强协调联动。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涉及水利、农业、环保、城建、规划、国土、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经贸、外经等多个部门,涉及全镇13个村(社区),必须加强部门、村(社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才能顺利推动各项工作。各相关部门、村(社区)要通过日常工作会议、专项工作小组等形式,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协调合作,齐心协力,促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顺利推进。

    (三)落实责任机制。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治理工作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做好督导督查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要建立统一行动机制,负责部门、村(社区)定期通报各项治理工作的进展情况,确保工程按计划顺利完成。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镇有关部门、各村(社区)要成立工作小组,负责衔接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的相关工作,把任务和责任分解落实,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四)加强监督检查。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要对贯彻落实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情况进行督查,建立执行监督制度,形成“事事有跟踪,件件抓落实”的督查制度,并通报督查结果,确保工作落实。各部门、各村(社区)要指定专人负责信息报送工作,向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五)加强财政保障。为顺利推进我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必须加大对水环境保护、整治的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工程建设资金。一是引导、支持各类资金投向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专业性公司参与水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及运营中来。二是镇财政及各村应安排河道治理工程的专项经费,明确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资金由镇、村两级按比例负担,其中扶贫村按照镇、村6:4的比例分担,其他村按镇、村4:6的比例分担。三是利用市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市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省级、市级各类专项资金支持。

    (六)加强舆论宣传。宣传部门要牵头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公众环境忧患意识,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提倡公众参与护水、治水,发挥其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形成全镇共同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附表

《道滘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重点任务分工表

 

序号

工作任务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一、水网构建

1

编制《道滘镇水系综合规划》

镇水利所

镇规划所、各村(社区)

2

实施断头河整治专项行动

镇水利所

镇规划建设办、各村(社区)

3

制定河道保护措施

镇规划建设办

镇规划所、水利所等相关部门

4

设计富水乡特色的水上交通游线

镇规划所

镇外经办、水利所等相关部门

二、水质治理

5

镇中心区内河涌综合整治工程

镇水利所

镇规划建设办、农业办、中心区内各相关村

6

“一村一河道”整治工程

各村(社区)

镇水利所、规划建设办、公用事业服务中心

7

河道水面、河岸垃圾清理,防止向内河涌乱倾倒垃圾

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

各村(社区)、综合执法分局

8

河道两岸“六乱”专项整治行动

镇综合执法分局

各村(社区)、镇国土分局

9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及截污主干管网建设

镇规划建设办

镇环保分局、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各村(社区)

10

推进截污次支管网建设

镇规划建设办

镇环保分局、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各村(社区)

11

加强工业污水管控工作

镇环保分局

镇水利所等相关部门、各村(社区)

12

建立健全非法禽畜养殖整治长效监管机制

镇农业办

农技中心、各村(社区)

13

持续开展无证无照污染企业整治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镇环保分局

镇工商分局、综合执法分局、各村(社区)

三、完善水利设施

14

配合市开展群闸联调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

镇水利所

各村(社区)

15

完善防洪堤围工程

镇水利所

各村(社区)

四、水生态环境建设

16

赤滘口河示范岸线工程

镇规划建设办

镇拆迁办、规划所、水利所、各相关村(社区)

17

北海河示范岸线工程

镇规划建设办

镇拆迁办、规划所、水利所、各相关村(社区)

18

思贤河“一河两岸”整治工程

镇规划建设办

镇水利所、相关村(社区)

19

南北通道南线(沿江景观)工程

镇规划建设办

镇规划所、相关村(社区)

五、水环境管理

20

建立健全水环境联动管理制度

镇水利所

镇环保分局、镇农业办、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各村(社区)

21

建立健全水务日常管理及应急预案制度

镇水利所

 

 



附件:

相关附件
媒体报道
音频视频
文件
部门解读
图解类
新闻发布会
访谈
其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