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于道滘、长于水乡的岭南人,我们总在思考:当我们的龙舟划过河涌,当粤曲声飘过老街小巷,这座和美水乡该如何在散发韵味的同时,又拥抱未来?直到走进深圳南头古城——这座深藏于现代都市的1700年古邑,答案似乎渐渐清晰。
它曾是“深港文化之根”,也曾在钢筋水泥中褪色。如今,却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引入专业运营下重焕生机,成为年接待游客超1300万人次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道滘与南头,一水一陆,却共享着岭南文脉。今日,我们且以道滘人的目光,解密这座古城的活化密码。
01 不是拆旧建新 而是修旧如旧 “绣”出古城的呼吸感
站在南头古城的街口,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岭南老宅的蚝壳墙泛着温润的光。谁能想到,这里曾是电线交错、违建林立的“城中村”?千年文脉的光辉,一度被城市化进程中野蛮生长的建筑、肆意延伸的广告招牌所掩盖。
2019年,深圳南山区启动南头古城改造计划,改造中摒弃“大拆大建”的传统思路,选择以“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一针一线缝合历史与当下,先后完成南北街示范段改造,并修复东莞会馆、新安县衙等20余处文保建筑,拆除违建3.2万平方米,深度还原古城肌理。
2021年,古城引入万科等专业团队,打造“政府+企业+居民”协同模式,既保留原住民的生活气息,又吸引年轻创客与游客,并在次年建成“南头1820数字展厅”“万化同源展馆”等文化地标,让游客能触摸深港文化之根的脉搏,古城作为“湾区文化纽带”的定位得以进一步强化。
△上图为新安县衙
南头古城与东莞的渊源最早可追溯至东晋,直至唐朝,一直为东莞县治。当时众多东莞商人海上丝绸之路,便从南头古城开启,东莞会馆也就因此应运而生,一度作为当时东莞商人的落脚点。
以南头古城东莞会馆的修复为例,会馆作为清代莞商跨域经贸的见证,在改造中坚守“修旧如旧,留住筋骨”为原则,刻意保留原貌的碑刻、建筑形制及木雕门楣,重现两地明清“前店后厂”的协作基因,消解现代行政边界的历史割裂,为深莞从“历史同源”走向“未来共融”提供精神纽带。
斑驳的明代城墙根下,年轻人在“九街糖水”老铺排队购买双皮奶,好好面店的阿婆仍守着面档,隔壁却是年轻人打卡的“超级黑胶工厂”......正是这些烟火气,让南头古城1700年来的历史皱褶里长出新肌理,古城没有驱逐原住民,如果说“修旧如旧”是面子,那么“新旧共生”是古城的里子。
历史街区的魂,不在崭新的仿古建筑,而在原汁原味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02 不是坐吃老本,而是跨界破圈 紧抓深港澳流量密码
南头古城最让我们惊艳的,是其深挖文化富矿,将千年文脉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IP,并在改造中将自身定位为“湾区文化纽带”。走进“万化同源”数字展馆,手指轻触屏幕,百年前新安县的市井声仿佛穿透时空。
通过“红色记忆馆”“奋斗馆”等展陈,深港澳历史得以串联。在2023年,“同宗同源文化展”以数字技术重现清代商贾往来场景,吸引三地青年“寻根”,日均参观量超5000人次,相关话题社交媒体阅读量破百万。
古城里,广府凉茶铺与麦奀记、荟真集等港澳老字号比邻,意大利设计师的玻璃房嵌在明清老墙间;同时,AI生成的“双城品未”数字藏品(NFT)、AR“古城寻宝”游戏、“城BA”篮球赛等创新形式,让文化从静态展陈变为可消费、可互动的文旅体验。这座千年古邑,正以“老传统+新玩法”的混搭逻辑,书写湾区文化活化的范本。
相比情怀,文化传承更需用跨界思维,让“老传统”蜕变“新国潮”。
03 不是颠覆传统,而是激活记忆 这座古城很新
走进南头1820数字展厅,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我们仿佛置身清代墟市:挑担的货郎、吆喝的茶商、元宵节的舞龙灯,一切仿佛都触手可及,二百年前的南头古城跃然在眼前。
像在古城改造中新发现的文物(如魏晋至民国时期的陶瓷、石刻),通过3D扫描技术建档,便可在东晋遗址博物馆中以数字交互形式展出。部分文物信息还将通过区块链技术认证,确保溯源与版权保护。
南头古城的科技应用并非单纯追求“酷炫”,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其用数字化手段弥合历史断层,让年轻一代感知文化厚度;以沉浸式技术提升游客互动,将古城从“观光地”升级为“体验场”。 这种“技术为骨、文化为魂”的模式,为其他历史街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路径。
科技以人为本,在于让人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04 不是政府独舞 而是全民共创 人人都是共建者
在南头古城的活化中,最动人的并非新潮店铺,而是原住民与游客共生的“烟火剧场”:九街糖水店三代传承成为街坊的“深圳记忆”和”故乡美味”;南头古城党群服务中心成“好奇庙”议事厅,80岁阿公与00后青年共同决策空间改造;居民杂货铺爆改成“古城记忆馆”,粤语故事导览让老物件成文旅爆点......
城市更新,不一定要用新业态将旧生态全部覆盖。在民主协商下,在地者与外来者可以达成默契,从共生走向共治再到共创,让改造不再成“精致的侵略”。政府搭台,百姓唱戏,南头古城“老中青”三代共融的社区生态,让活化改造走得更前跑得更远。
真正的活化,不但可以人人共建,而且能让原住民说“这是我的家,也是你们的诗。”
05 写在最后......
南头古城的十字街口,面店正蒸腾着热气,咖啡馆飘出黑胶唱片的旋律,AR投影中的千年砖瓦隐约浮动——南头古城的重生,也为道滘写下箴言:
轻改造,重运营:少些“推倒重建”,多些“针灸式焕新”,让道滘的每座桥、每棵榕树、每个老字号都成为故事载体。
让文化“可触摸”:龙舟不只在端午竞渡,粤曲不只在戏台响起,裹蒸粽不只在节庆飘香——它们可以化作文创、展览、研学,融入日常。
做湾区的“文化交换机”:借势莞深融合,策划“莞深水乡对话”,让深圳人来道滘划龙舟,道滘人去南头唱粤曲。
道滘的龙舟正划过时代的潮头,或许某天,当游客能用AR眼镜看见百年前的水乡盛景,当返乡青年在河边直播龙舟夜训并卖货,当世界通过区块链收藏道滘裹蒸粽的数字版权——我们便会懂得 岭南文化的生命力,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每个普通人热气腾腾的生活中。
脑洞时间
AR寻宝:若在兴隆街设置AR打卡点,游客扫码即可看见百年前古码头的商船往来,是不是比千篇一律的导游词生动?
智慧水乡:想象一下,我们也许可以用小程序预约龙舟体验、AI生成专属粤曲片段、区块链认证非遗裹蒸粽?
讲好道滘故事:南头用“红色记忆馆”串联深港澳青年,用“南头城史展”讲好湾区故事。道滘的龙舟、粤曲、裹蒸粽,能不能打造“水乡三部曲”?早在前年,永庆河边的裹蒸粽文化馆的建成,现已成为周边研学游首选站,若我们在龙舟比赛直播嵌入VR划桨体验,或许能让年轻人心动。
国际范+本土味:如果道滘老街兴隆街,若引入湾区青年创客,粤剧彩绘与香港动漫潮玩节同展,水乡柔波是不是也可与湾区浪潮共振?
让年轻人回家:南头古城里“90后”“00后”主理的文创店、私房菜馆,让旧街巷充满朝气。这让我想到道滘的也文也武河边茶事、前川咖啡等店铺——与其让他们离乡追梦,用水乡文旅创造“家门口的诗与远方”,这样效果更佳?
你心中的道滘未来图景是什么?是赛博七夕贡案?是道滘粤曲livehouse?还是有更多的地方值得道滘去学习借鉴?等你开脑洞!(叶浩佳)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