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ico
ico
双城启示录:当道滘水乡遇见南头古城,岭南文脉的“共生密码”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2025-02-27 17:33:08  来源: 本网
【字体:

  作为生于道滘、长于水乡的岭南人,我们总在思考:当我们的龙舟划过河涌,当粤曲声飘过老街小巷,这座和美水乡该如何在散发韵味的同时,又拥抱未来?直到走进深圳南头古城——这座深藏于现代都市的1700年古邑,答案似乎渐渐清晰。  

  它曾是“深港文化之根”,也曾在钢筋水泥中褪色。如今,却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引入专业运营下重焕生机,成为年接待游客超1300万人次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道滘与南头,一水一陆,却共享着岭南文脉。今日,我们且以道滘人的目光,解密这座古城的活化密码。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542.png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550.jpg

  01  不是拆旧建新 而是修旧如旧  “绣”出古城的呼吸感

  站在南头古城的街口,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岭南老宅的蚝壳墙泛着温润的光。谁能想到,这里曾是电线交错、违建林立的“城中村”?千年文脉的光辉,一度被城市化进程中野蛮生长的建筑、肆意延伸的广告招牌所掩盖。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600.jpg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607.jpg

  2019年,深圳南山区启动南头古城改造计划,改造中摒弃“大拆大建”的传统思路,选择以“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一针一线缝合历史与当下,先后完成南北街示范段改造,并修复东莞会馆、新安县衙等20余处文保建筑,拆除违建3.2万平方米,深度还原古城肌理。

  2021年,古城引入万科等专业团队,打造“政府+企业+居民”协同模式,既保留原住民的生活气息,又吸引年轻创客与游客,并在次年建成“南头1820数字展厅”“万化同源展馆”等文化地标,让游客能触摸深港文化之根的脉搏,古城作为“湾区文化纽带”的定位得以进一步强化。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632.jpg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625.jpg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616.png

  △上图为新安县衙

  南头古城与东莞的渊源最早可追溯至东晋,直至唐朝,一直为东莞县治。当时众多东莞商人海上丝绸之路,便从南头古城开启,东莞会馆也就因此应运而生,一度作为当时东莞商人的落脚点。

  以南头古城东莞会馆的修复为例,会馆作为清代莞商跨域经贸的见证,在改造中坚守“修旧如旧,留住筋骨”为原则,刻意保留原貌的碑刻、建筑形制及木雕门楣,重现两地明清“前店后厂”的协作基因,消解现代行政边界的历史割裂,为深莞从“历史同源”走向“未来共融”提供精神纽带。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639.jpg

  斑驳的明代城墙根下,年轻人在“九街糖水”老铺排队购买双皮奶,好好面店的阿婆仍守着面档,隔壁却是年轻人打卡的“超级黑胶工厂”......正是这些烟火气,让南头古城1700年来的历史皱褶里长出新肌理,古城没有驱逐原住民,如果说“修旧如旧”是面子,那么“新旧共生”是古城的里子。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645.jpg

  历史街区的魂,不在崭新的仿古建筑,而在原汁原味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02  不是坐吃老本,而是跨界破圈  紧抓深港澳流量密码 

  南头古城最让我们惊艳的,是其深挖文化富矿,将千年文脉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IP,并在改造中将自身定位为“湾区文化纽带”。走进“万化同源”数字展馆,手指轻触屏幕,百年前新安县的市井声仿佛穿透时空。 

  通过“红色记忆馆”“奋斗馆”等展陈,深港澳历史得以串联。在2023年,“同宗同源文化展”以数字技术重现清代商贾往来场景,吸引三地青年“寻根”,日均参观量超5000人次,相关话题社交媒体阅读量破百万。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652.jpg

  古城里,广府凉茶铺与麦奀记、荟真集等港澳老字号比邻,意大利设计师的玻璃房嵌在明清老墙间;同时,AI生成的“双城品未”数字藏品(NFT)、AR“古城寻宝”游戏、“城BA”篮球赛等创新形式,让文化从静态展陈变为可消费、可互动的文旅体验。这座千年古邑,正以“老传统+新玩法”的混搭逻辑,书写湾区文化活化的范本。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659.jpg

  相比情怀,文化传承更需用跨界思维,让“老传统”蜕变“新国潮”。

  03  不是颠覆传统,而是激活记忆  这座古城很新

  走进南头1820数字展厅,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我们仿佛置身清代墟市:挑担的货郎、吆喝的茶商、元宵节的舞龙灯,一切仿佛都触手可及,二百年前的南头古城跃然在眼前。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704.jpg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709.jpg

  像在古城改造中新发现的文物(如魏晋至民国时期的陶瓷、石刻),通过3D扫描技术建档,便可在东晋遗址博物馆中以数字交互形式展出。部分文物信息还将通过区块链技术认证,确保溯源与版权保护。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723.jpg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716.jpg

  南头古城的科技应用并非单纯追求“酷炫”,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其用数字化手段弥合历史断层,让年轻一代感知文化厚度;以沉浸式技术提升游客互动,将古城从“观光地”升级为“体验场”。 这种“技术为骨、文化为魂”的模式,为其他历史街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路径。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729.jpg

  科技以人为本,在于让人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04 不是政府独舞 而是全民共创  人人都是共建者

  在南头古城的活化中,最动人的并非新潮店铺,而是原住民与游客共生的“烟火剧场”:九街糖水店三代传承成为街坊的“深圳记忆”和”故乡美味”;南头古城党群服务中心成“好奇庙”议事厅,80岁阿公与00后青年共同决策空间改造;居民杂货铺爆改成“古城记忆馆”,粤语故事导览让老物件成文旅爆点......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738.jpg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744.jpg

  城市更新,不一定要用新业态将旧生态全部覆盖。在民主协商下,在地者与外来者可以达成默契,从共生走向共治再到共创,让改造不再成“精致的侵略”。政府搭台,百姓唱戏,南头古城“老中青”三代共融的社区生态,让活化改造走得更前跑得更远。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752.jpg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809.jpg

  真正的活化,不但可以人人共建,而且能让原住民说“这是我的家,也是你们的诗。”

  05  写在最后......

  南头古城的十字街口,面店正蒸腾着热气,咖啡馆飘出黑胶唱片的旋律,AR投影中的千年砖瓦隐约浮动——南头古城的重生,也为道滘写下箴言: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815.jpg


        轻改造,重运营:少些“推倒重建”,多些“针灸式焕新”,让道滘的每座桥、每棵榕树、每个老字号都成为故事载体。 

        让文化“可触摸”:龙舟不只在端午竞渡,粤曲不只在戏台响起,裹蒸粽不只在节庆飘香——它们可以化作文创、展览、研学,融入日常。 

        做湾区的“文化交换机”:借势莞深融合,策划“莞深水乡对话”,让深圳人来道滘划龙舟,道滘人去南头唱粤曲。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822.jpg

  道滘的龙舟正划过时代的潮头,或许某天,当游客能用AR眼镜看见百年前的水乡盛景,当返乡青年在河边直播龙舟夜训并卖货,当世界通过区块链收藏道滘裹蒸粽的数字版权——我们便会懂得 岭南文化的生命力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每个普通人热气腾腾的生活中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830.jpg


  脑洞时间

        AR寻宝:若在兴隆街设置AR打卡点,游客扫码即可看见百年前古码头的商船往来,是不是比千篇一律的导游词生动? 

        智慧水乡:想象一下,我们也许可以用小程序预约龙舟体验、AI生成专属粤曲片段、区块链认证非遗裹蒸粽?

        讲好道滘故事:南头用“红色记忆馆”串联深港澳青年,用“南头城史展”讲好湾区故事。道滘的龙舟、粤曲、裹蒸粽,能不能打造“水乡三部曲”?早在前年,永庆河边的裹蒸粽文化馆的建成,现已成为周边研学游首选站,若我们在龙舟比赛直播嵌入VR划桨体验,或许能让年轻人心动。 

        国际范+本土味:如果道滘老街兴隆街,若引入湾区青年创客,粤剧彩绘与香港动漫潮玩节同展,水乡柔波是不是也可与湾区浪潮共振? 

        让年轻人回家:南头古城里“90后”“00后”主理的文创店、私房菜馆,让旧街巷充满朝气。这让我想到道滘的也文也武河边茶事、前川咖啡等店铺——与其让他们离乡追梦,用水乡文旅创造“家门口的诗与远方”,这样效果更佳?

微信图片_20250227170911.png

  你心中的道滘未来图景是什么?是赛博七夕贡案?是道滘粤曲livehouse?还是有更多的地方值得道滘去学习借鉴?等你开脑洞!(叶浩佳)



附件:

相关附件
媒体报道
音频视频
文件
部门解读
图解类
新闻发布会
访谈
其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