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关键之年。审视当前形势,压力与希望同在,困难与机遇并存。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国内经济持续向好,我省全面推进“四年大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东莞大道延长线的建设,将道滘与大市区拉得更近,让道滘的区位优势更为凸显。国际健康产业园、济丰农业产业园、旅游文化产业园、食品工业园等四大园区的规划建设,也为道滘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基础,积聚了能量。道滘的发展活力和综合竞争力正不断增强。但是我们也面临着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区域竞争态势更趋激烈,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不断加快的严峻挑战。2011年,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准确把握,坚定信心,以科学的举措,在机遇中把握主动,在挑战中创新作为,推进道滘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2011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要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为契机,以主动融入大市区建设为动力,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城市转型升级,促进民生持续改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11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GDP)增长13%;税收总额增长16%;镇财政可支配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农(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2.3%和4‰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抓好产业转型升级,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经济总量、产业水平和发展效益的同步提升,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
推进产业转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招商优惠政策及投资指南,建立大项目洽谈决策快速联络机制,加强与投资促进机构及行业商会协会联系,推进镇村联合招商,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资源消耗少、税收贡献大的优质企业落户。继续推动来料加工企业转“三资”或民营企业,加强民企与外企合作,鼓励企业并购重组,协助外资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挑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做好企业科技成果申报、转化和专项资金争取等工作,积极落实东美线业、色真、广华、百代、康德威等企业增资扩产,大力扶持银禧、洲亮、雄林等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及筹备上市。
促进商贸繁荣。积极实施全镇商贸业网点布局规划,精心打造以振兴路为轴线的核心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加快推进丽水佳园、黄金海岸等大型房地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永逸花园、南城农民公寓、大新工业区“退二进三”等项目,继续引进和建设一批上规模、高档次、品牌响的大型房地产项目。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业态,加快国际健康产业园、尚佳专业市场、大麦客等项目建设,引导粤晖园加强旅游策划、包装和推介,带动旅游业发展。
打造产业特色。围绕打造“食品工业名镇”目标,加大食品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成立食品行业协会,大力推广“品味道滘”CI品牌运用,继续招揽食品企业进入“品味道滘”CI品牌体系,推进道滘食品品牌化、连锁式经营。推进食品产业集群申报、餐饮企业评钻及粽子、肉丸联盟标准制定等工作,加快规划建设食品工业园、食品手信街、水乡美食街。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美食展会,策划举办好第二届中国(道滘)美食文化节及第七届中国粽子文化节,进一步扩大道滘食品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活跃村组经济。优化镇、村、组三级利益分配体制,调整欠发达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负担比例,帮助村组集体增收节支减负。深化实施“五统一利”发展模式,加强村组闲置资金及土地资源统筹,以“有钱出钱、有地出地”的方式,由镇整合本土资源或异地开发项目,为村组发展提供持续收益载体,增强造血功能。强化已征未用或闲置土地管理,加快已批项目上马及新项目引进,提升农村发展活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北农”的产业定位,引导村组充分利用生态绿线用地,大力推进标准农田、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项目,重点加快济丰农业产业园及九曲、大鱼沙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用地集约经营,提高农民及村组集体收益。
二、抓好城市升级建设,着力提升宜居品位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优化宜居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及形象。
完善城市规划。主动对接大市区规划,按照“东居、西特、南工、北农、中商”的产业功能布局,推进全镇总体规划修编,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南阁片区及西部干道南、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三旧改造”规划及“一城五区”城市设计工作。设立镇城市规划展示厅,严格执行规划,增强规划意识。
推进城市建设。全力推进30项重点工程,加快蔡白沿江路、南丫大桥、小河大桥等工程建设,继续铺开南阁东路、道洪路、大新路、北环路、马洲桥等一批路桥升级改造工程,完成首期防灾减灾工程剩余5项补充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村组好事实事工程,抓好大岭丫细氹、蔡白白鹭、北永金牛等村组老人活动中心建设,推进大鱼沙旧村巷道整治工程。配合做好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东莞大道延长线、沿江高速、城市轻轨、东莞卫校等重点工程项目,促进城市配套升级。
加强城市管理。加大公共设施管理力度,加强济川广场、江滨公园等主要公共场所的设备管理。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强化道路交通、违章建筑、户外广告招牌、环境卫生、四清理、五整治、“六乱”整治等整治工作,切实维护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秩序。积极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工程,加强大气污染及水环境整治,抓好重点河道、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综合整治,加快污水处理次支管网建设,严格工业污水、废气排放的监督管理,做好城市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加强公共交通管理,规范公交站点建设及班次时间执行,分步推进镇内公共汽车更换,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形象。
三、抓好文化事业发展,着力打造文化名镇
以东莞创建“文化名城”为契机,大力推进文化、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打造文化名镇。
强力提升文化事业。加强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做好麒麟引凤、放荷花灯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争取“道滘裹蒸粽”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合道滘历史文化资源,做好济川善堂等历史文化建筑的修缮利用,着力保护好“六一一亭”、“巍焕楼”、“大坟”等省、市级文化遗产,利用文广中心大楼开设图书馆及道滘文化展示厅。整合民间文化力量,积极培育和引进文化专才,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曲艺社发展,加强镇少年曲艺培训基地及文化协会建设,重点培育3至5家曲艺社,提高粤剧演出和创作水平,打响粤剧曲艺品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续举办群众文艺花会、书画摄影展、读书节、广场舞等现代文化活动,认真策划美食文化节、龙舟锦标赛等节庆文化活动,活跃文化事业发展。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继续优化学校布局调整,加快推进东莞卫生学校、东莞市中大第二外国语学校、中心小学扩建等学校建设,推进道滘中学、小河小学创建市一级学校,实现全镇公办等级学校全覆盖。规范民办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强化民办学校及幼儿园校车管理、学籍管理、教师管理和财务管理,认真解决好新莞人子女读书问题,指导中南学校申报星级学校,蔡白贝比兔幼儿园创建市一级幼儿园。加强教学管理,设立教师全员培训专项经费,实行教师全员培训,提升教学水平。抓好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学校安全管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解决好青少年吸毒等问题。
努力推动体育事业。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完善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游泳训练基地及公共游泳设施,加大游泳教练人才引进及后备人才选拔,积极举办中小学生游泳比赛,提高游泳运动竞技水平,巩固“游泳之乡”品牌。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举办篮球赛、龙舟赛、乒乓球赛等群众体育活动,带动体育事业发展。
四、抓好社会民生管理,着力建设和谐家园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突出推进就业创业。设立就业奖励基金,为群众就业给予补贴,切实做好就业登记、就业培训和就业推荐,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就业问题。提供创业贷款,实行创业税费减免优惠,支持和鼓励群众创业。推广妇女小额贷款,在农村妇女中分层次开展实用技术、就业技能培训,激励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切实做好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深化“村民车间”就业模式,抓好本地人就业车间建设,切实解决“4050”人员就业问题。进一步加强新莞人服务工作,深入推进新莞人积分制入户,完善新莞人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广泛收集和发布岗位信息,举办各类型招聘会,积极构建新莞人劳务对接平台。
认真落实帮扶救助。加大社会救助的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安老扶幼、济困助学等救助制度。适当提高医疗救助标准,扩大救助范围,增强群众医疗保障。参照镇补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制定困难家庭子女读书援助办法,设立教育基金,资助或免息借款给困难家庭子女上大学,切实解决困难学生读书难问题。继续深化市外、市内扶贫“双到”工作,积极动员各级干部及社会各界大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落实有效帮扶措施,全方位解决困难群众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各方面问题,争取早日完成省、市下达的扶贫任务。
强力抓好综治维稳。落实“打、防、控、疏”工作,大力开展“粤安11”等严打整治行动,严格落实巡逻指纹签到制度,加强对娱乐场所、网吧、废品收购站、汽修厂、危险品企业等特种行业管理,落实酒店旅业入住实名制、网吧上网实名制,推行出租屋旅业式管理,强化出租屋治安防控。健全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工作站(室)管理,实行领导接访包案和干部下访制度,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进平安社区创建,重点抓好九曲村创建工作,实现全镇各村100%创建平安社区。
强化安全监督管理。深入推进“防火墙”工程,强化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继续开展火灾隐患重点地区整治工作,把南丫、闸口、北永等村列入重点整治村。完善村级安全办管理,深入开展“打非治违”行动,推进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大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道、消防装备等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研究出台市政消火栓建设管理规定,加快设立南阁消防站。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做好重点道路事故预防工作,整治昌平加油站出口、茶叶市场对面广州入口、西部干线大岭丫掉头处、九曲环岛路口等四个交通黑点。安装第三期电子警察工程,增加路面见警率,严厉查处冲红灯、机动车“三超”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秩序。加强农产品检测及动植物防疫工作,落实人、财、物健全村级监管机构。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站,严惩重大食品、药品制假售假违法犯罪行为。加强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的危机管理,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优化卫生计生服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突出抓好手足口病、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健全社区医疗管理,增招医务人员,延长服务时间,增开大鱼沙站检验服务,把免疫、儿童保健、产后访视、慢病管理、精神病防治下放社区,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计划生育管理,严格落实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计生考核督查制度和计生专项资金投入,建立流动人口网格化登记审核机制和系统化管理服务机制。推进“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试点镇工作,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加大“两非”打击力度,进一步净化生育环境。
五、抓好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升执政效能
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勤勉尽责,以良好的政风带动民风,以执行力保证推动力,以公信力凝聚向心力,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进一步树立亲民为民形象。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政府干部压上一线,努力实现“领导干部在一线指挥、工作在一线推进、问题在一线解决、业绩在一线创造”,不断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及公务人员的执行力。关注社会热点,增强对民生、民情、民意的敏感性,坚持重民意、听民声、访民情,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对事关群众合法合理的具体问题,认真抓好处理,切实取信于民。
进一步树立高效务实形象。倡导立说立行、巧干实干、大干快上的工作作风,强化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于突破的攻坚意识,对定下来的工作,紧抓不放,一抓到底,务求实效,促使领导干部真正把精力用到谋发展上、把心思用到求实效上、把劲头用到抓落实上,努力把每个发展机遇转变为发展实效。健全和完善决策、协调等政务运行机制,着力解决不认真履职、不协同协力、不主动负责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确保政府部门高效运转、政令畅通。
进一步树立依法行政形象。认真执行人大决议,自觉接受各界监督。坚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推进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规范政府行为。严格规范规划、用地、工程招投标、财政资金使用、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管理权力的运行,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有效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继续完善镇行政办事中心建设,优化服务流程,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扎实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坚决纠正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的不良作风,进一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