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ico
ico
非凡十年看茶山:家门口的“文化圈” 带来满满幸福感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2022-10-18 17:59:35  来源: 本网
【字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茶山镇不断推进品质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村一级特色图书馆、文化馆全覆盖,“15分钟文化服务圈”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多老百姓走进公共空间,感受多彩生活。

        记者陈波:“记者现在在南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优美舒适的环境,可以提供给群众休闲、看书、学习,节假日的时候,还可以来这里参加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来这里学习、休闲已经成为了南社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

  谢衬娟是南社村居民,每周她都会带着孙子来到南社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大楼里看书、参加手工制作、非遗体验等活动.

  村民谢衬娟:“变化都很大、很好,开展的活动有端午节包粽子,我们有兴趣学习下,还有八月十五扎灯笼就适合小朋友 ,画画那些我就送小朋友来这里就行了,让他自己在这里学习,老师就教他们如何做,等到群里说下课了我们就过来接孩子,很好啊,参加活动小朋友又开心又可以学到知识。”

  茶山镇南社村文化管理员袁艳当:“我们这里环境提升之后,整栋大楼三楼、四楼,五楼都设置了很多的多功能室,各个部门都来这里开展活动,有垃圾分类活动,暑假的夏令营,邀请村里的学生朋友们过来参加,还有镇馆的“学研行"活动,还有市派下来的一些特色文化惠民活动,都在我们这里举行,因为我们这里有博学课堂和乐器馆,有各种多功能的场地提供给他们。” 

  除了南社村,近年来,茶山其他17个村(社区)也全部完成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每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聘请文化管理员常态化开展文化服务活动,让村民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同时茶山还在人口密度大的住宅小区、主要商圈、旅游景区等地,建设智能体育体验园、城市阅读驿站等,将一批“小而美”“嵌入式”的共享文化空间建到群众“家门口”。

  市民:“(这个智能体育体验园)挺好的,小孩子看到都喜欢在这里玩,平时因为这个地方附近小孩子玩的地方比较少,有一个这样的公园玩的也很舒服的,小孩子很开心。”

  让群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角”

  2019年,茶山提出打造大湾区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地三年行动,镇村联动、全域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体验平台建设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工程等六大工程和21项具体任务,采取“一村一品”“一村一策”发展战略,设立“乡村振兴1+1+1”和“三年行动计划”专项资金,为乡村振兴增添动能。寒溪水村便结合本村粤曲文化为村民新建文化戏楼,有了文化戏楼,罗婉芳的农光曲艺社社员越来越多,并结合寒溪水村的红色文化自编自导粤曲,村民们白天干活,晚上排练演出,从台下走到了台上,成为基层公共文化的“主角”。

  农光曲艺社社长罗婉芳:“平时我们常规的活动是星期一、星期四(开展),星期四是中午两点半至晚上十点。镇上有什么活动,比如中秋节,茶园游会,过年,反正有节日气氛,我们都参加。我们文艺团体是喜欢粤剧的人,我们觉得粤剧很有韵味,特别是歌词。”

  农光曲艺社社员袁多英:“我现在已经五十多岁啦,我参加的时候是三十多岁,粤曲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以前娱乐少,现在参加进来就觉得粤曲很有韵味,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娱乐水平,还有我们大家都很喜欢,有兴趣才来参加的,(如果)没有曲艺社参加,我们也就跳跳广场舞,做家庭主妇,来曲艺社就是有一个寄托,心情也开朗了。”

  为推动优质文化服务“精准供给”,近年来茶山打造了全国“茶花杯”主题系列活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茶园游会、全国阅读推广优秀项目“学研行”系列品牌活动等,进一步擦亮茶山特色文化品牌,不断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

  茶山镇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党支部委员李培军:“茶山镇在2018年就完成了18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2020年,完成全镇18个村(社区)的特色图书馆、特色文化馆、绘本馆全覆盖,让广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读到好书、看展览,参加文艺培训等,享受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这几年,我们茶山镇举办了很多的特色文化品牌活动,三年来,累计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超4750场次,服务群众近300万人次,全面覆盖农村群众、学校师生、企业员工、外来务工人员、妇女儿童等群体。”

  

 

  记者:陈波 谢伟锋




附件:

相关附件
媒体报道
音频视频
文件
部门解读
图解类
新闻发布会
访谈
其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