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ico
ico
常平镇2017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2018-01-08 10:48:19  来源: 本网
【字体:



2017年是我镇法治工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我们认真总结了过去五年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的成绩和经验,实事求是规划了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方针和法治政府建设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确立了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总体目标,提出了依法定政府职能、完善法制体系、规范权力运行、严明执法效能、保障权利实现的法治政府建设思路,以“一年一工作要点”的方式明确了依法行政主要任务,在市委、市政府、法制局的大力支持和常平镇的不懈努力下,常平的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发展迈上新起点,进入新阶段。

一、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实效,行政效率更快。我们始终抓“放管服”改革不放松,坚持不懈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办事效率、监管力度和服务质量有效提升。

(一)简政明责提效能。一是科学设置机构重新梳理部门机构设置、职能职责、编制划分、人员配置等事宜,制定了《常平镇机构编制调整方案》,镇机关内设机构整合为“三办八局”,10个事业单位独立设置,对11个事业单位与行政机构实行合署办公,精简结构设置,优化政务运行。二是合理配置权责全面梳理上级下放事权10大类3653大项,制定公布了《常平镇权责清单》;实施事权承接运行跟踪评估机制,定期分析事权运行情况,适时微调部门权责,做到因事设岗、以岗选人,确保每项事权承接到岗、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三是规范管理绩效修订政府部门“三定”方案,精准确定岗位责任,建立健全部门和个人考评指标体系,实施绩效工资管理机制,以强化组织人事管理促部门行政效能提升。

(二)放管结合强监管。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企业“五证合一”、个体户“两证整合”,实行“5115”服务承诺,提高登记服务工作效能。优化市场监管方式,开展妨碍公平竞争政策措施的清理,废除各项有违市场公平竞争措施或做法,有效促进公平准入、统一开放;构建“两建办”、“商改办”、“智网办”信息共享机制,推行协同监管、综合监管。强化市场执法监督,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开展无证照经营、商标侵权等系列专项清理行动。

(三)集约办事优服务。镇村合共累计投入3729万元,先后建成镇村两级政务办事大厅,构建了“1中心32站”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镇级办事大厅进驻部门23个,设置窗口38个,覆盖业务353项,初步实现了“一站式”服务、“一窗通办”。依托镇网上办事大厅贯通组织(党建)、人社、民政、计生、农业等各有关部门原有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构建了市镇村纵连、各部门横贯的统一网上办事入口,梳理进网行政审批事项283项,制定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流程,网上申报办理率达到93%,初步实现“一网式”服务、“一次办结”。在政府部门行政窗口和村办事窗口设立“大堂助理”,当场解答咨询、处理投诉和协调运作,做好便民服务。

二、规范性文件管理再上台阶,立规质量更高。我们牢牢把握规范性文件“立、持、清”三个关键环节,坚持立前严审、持中严管、定期清理,规范性文件质量不断提升。

(一)立规制度持续完备。我镇作为规范性文件统一合法性审查机制试点镇,在延续《常平镇政府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则》和《常平镇政府规范性文件工作操作指引》的基础上,根据市统一合法性审查机制试点方案要求,制定了《常平镇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统一合法性审查机制试点工作案》,实施市镇两级合法性审查机制,坚守“两个一律”,即未经法制审查的规范性文件一律不上党政联席会议讨论,未经法制审查出台的政策规定一律无效,保障了我镇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有效性。2017年我镇起草规范性文件10份,颁布施行3份。

(二)立规程序渐上轨道。推行规范性文件制定全流程监管制度,实施党政人大办和法制办双重把关,对征求意见不全的,退件补办;对未经合法性审查的,转办法审;对集体审议后修改的,专人跟踪;对拟印发的,共享信息;对已发布执行的,定期催促评估,全面督促规范性文件起草、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集体审议、报备发布等各环节程序的有效落实,保证了“六统一”。推行规范性文件制定协同机制,起草部门和审查部门相衔接,健全立规信息共享制度,实行法制办事前指导措施,将合法性审查和法律服务灵活的嵌入起草或征求意见环节,以加快规范性文件的报批流程;镇审议和市审查相衔接,加强与市法制局的信息沟通,在不违背“六统一”基础上,探索实施镇集体审议和市合法性审查并联的方法,以满足时效性强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发需求。

(三)立规质量明显提高。一是守法自觉性提高对于涉及专业领域、问题复杂的规范性文件,引入法律顾问合法性论证机制。如《东莞市物业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从政府职能的改变及与上位法冲突等角度提出了13条意见,大部分意见已被市房管局采纳。二是公众参与度提高对于涉及民生或社会关注度高的规范性文件,通过网上征求意见或者座谈会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例如《常平镇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奖励实施法》,通过政府官网的民调专栏收集意见和问题,并针对性进行政策解读,以方便群众理解和适用。三是清理标准提高完善规范性文件有效期管理制度,制定了规范性文件清查方案,及时推动后续改废工作,今年对2012年以来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查,经审查,认定我镇规范性文件44份,废止规范文件6份,失效9份,继续保留29份。

三、决策制度建设迈出大步,行政决策更稳。通过建章立制,确保重大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接通上位法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

(一)制定重大行政决策制度。制定《常平镇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则》,明确重大行政决策范围、权限和程序,采用部门动议、首长决定的决策启动措施,增强决策目录适应性和实用性,着力构建边界清晰、程序灵活的决策机制。以合法性审查、集体决议为必经程序,分类设置听证、专家论证、公开征求意见等征询方式的适用情形,务求决策程序科学、民主、公正。2017年收集部门决策动议事项20项,纳入决策范围10项。

(二)配套“两目录一清单”制度。根据党委、政府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部署和改革任务,制定2017年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和听证目录,并向社会公开。配套出台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执行责任清单,明确决策事项所需经过的法定程序和具体组织实施的责任部门,并纳入政府督办专项,定期跟踪、督导和反馈,促进决策事项法定程序的落实。探索建立“可溯源、可追责”的重大行政决策档案,记录决策全过程,为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评估、追责构建依据基础。2017年2项重大行政决策目录事项全部完成了法定决策程序,其中听证会1次、专家论证2次、座谈会7次、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审议10项。

(三)试行决策公示和后评估制度。对社会关注度高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试行决策过程基本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促进决策实施。对执行阶段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试行决策后评估,适时作出决策调整。今年分别对去年的决策的青少年宫运营和盛景网联基金两个事项进行了评估。

四、政府法律服务供给进一步加强,辅政程度更高。我们致力于法律顾问制度创新和运用,优化服务模式、广开法律顾问参政入口,法律顾问参政辅政水平明显提高。

(一)创新法务供给模式。建成常平镇法律顾问服务平台,着力推行线上法律顾问室、线上执法案件审查、线上规制合同审查、线上经验交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用为根本,梳理整合法律法规、经典案例等法务资源,构建法务知识库,“互联网+法律服务”的法务供给模式初步形成,进一步缩短法务供给响应时间、提高服务效率。整合部门(单位)的零碎法律服务需求,试行外聘法律顾问定期坐班集中处理法务机制,进一步强化法务供给能力、提高服务质量。2017年提出法律意见196份,同比增长35.7%,基本覆盖政府行政各主要领域。

(二)扩宽法律服务范围。将法律顾问嵌入行政决策、行政执法、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矛盾纠纷化解等各行政领域中,贯穿于政府行政全过程。全面开展合同审查坚持“政府利益有效保障、合作事项有效达成”基本原则,法律审查全面覆盖政府经济合同,2017年度审理各类经济合同40多份,涉及金额约69亿元,为政府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深度开展法制研究成立由法制、政法、司法、信访以及各执法部门(单位)为成员的社会治理法制研判联席会议,定期收集行政执法、社会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法律适用,提出法律破解方法;总结共性、规律性问题,抓住社会治理的制度漏洞,适时提出建制意见,推动社会矛盾由化解向治理、由零星个案解决向政策制度性批量消化转变,提高社会治理法治水平。例如对我镇某医疗机构进行行政处罚案件的审查中,政府法律顾问对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辨析,指导执法部门准确运用法律,恰当使用自由裁量权,确保行政执法行为合法合理;又如,针对我镇目前物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上位法律法规尚未及时更新的情况下,制定《常平镇2017年房地产领域社会矛盾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既保护业主的自治权又维护了物业市场的有序发展。主动开展法律谈判随着法治政府建设的深入推进,部门的依法行政意识日益加强,自觉实行法律顾问参与重大经济项目协商机制,加强经济合作风险管理,坚守法律底线。2017年度,政府法律顾问参与项目的协调谈判20余次,涉及合同争议的解决、信访维稳的处理、工程纠纷的协商等各个领域。

(三)优化执法监督服务。整合法律顾问、执法部门资源,依托法律顾问服务平台,开展执法案件线上咨询,转事后法律服务为事前服务,从源头上降低错案率;开展线上典型案例交流和点评,定期共享正反面典型案例,引导执法部门堵塞执法程序和实体漏洞,提高执法案件质量。推行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执法案宗评查,以查促改、以评促提升,2017年度评查执法案件2次。实施执法证清理,注销不在岗执法证21个。落实行政执法案件“双公示”制度,2017年度,在政府官网公开行政处罚案件1028宗,行政许可案件759宗。

五、社会矛盾化解多元发展,法治环境更优。排查防控相结合、调解应诉并举、内外普法同施,多措并举,社会法治氛围渐浓。

(一)深入排查,化解矛盾隐患深入开展矛盾隐患排查工作,加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排查预测,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专项排查,必要时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如今年组织开展积分入学风险评估工作,制定了《常平镇2017年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工作风险评估报告》,落实预防和化解措施,有效防止该项工作引发群众上访甚至群体性事件。定期召开信访维稳联席会议,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案件,如涉农涉土、集资融资、城轨施工等,及时召开部门联席会议,查找问题症结,研究制定解决办法,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把握工作主动权。截至11月,受理信访案件299宗1221人次,网上信访3228件次。

(二)全面普法,减少矛盾纠纷。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组织各部门参加学法培训,通过法制讲座、集体学法、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提升单位一把手的法治思维与法治的基层运用方式。多部门联合深入开展法治建设宣传教育,组织成员单位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开展“送法下乡”、“法律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营造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宣传活动、法制讲座20次,派发各种法律知识读物9600余份。

(三)多管齐下,复议诉讼下降。建立案件诉前联调机制,将民事案件和行政赔偿案件的纠纷化解于庭前,有效控制“每万人口行政诉讼发案率”。畅通政府信息公开渠道,依法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2017年处理信息公开申请3宗,以信息公开减少群众误会。继续实施政府涉诉案件法制、涉案部门联动应诉等制度,在落实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基础上,着力推行涉案部门负责人出庭应诉机制,强化部门依法行政意识。以案为鉴,自觉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关于常平镇政府近五年诉讼案件情况统计分析报告》,总结典型诉讼案件中存在的行政问题与不足,以具体案例实践指导基层依法行政,提出整改建议,及时填补行政漏洞,不断提高镇政府依法行政水平。通过调解、公开、反思教育等多措并举,有效减少了诉讼案件,2017年度我镇没发生行政复议案件,诉讼案件数量也全面下降,共发诉讼案件5宗,同比下降了64%,其中民事案件3宗,行政案件2宗,行政案件数量同比下降60%。

2017年我镇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上取得一定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尚未完成,上级权力下放力度与镇街权力的承接力量未能完全匹配;二是重大行政决策制度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三是法制机构建设和法制队伍稳定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等。下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将继续学习领会落实国务院、省、市政府关于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各项目标要求,坚持用法治理念凝聚共识、用法治手段推动发展、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巩固已取得的成果,以问题为导向,加大力度整治不足,全面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重大行政决策制度落实、强化法制队伍建设,确保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附件:

相关附件
媒体报道
音频视频
文件
部门解读
图解类
新闻发布会
访谈
其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