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府办〔2011〕145号
关于印发《东莞市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布局
一体化规划2011-2012年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东莞市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11-2012年工作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东莞市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布局一体化
规划2011-2012年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珠三角规划纲要》),根据《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以及省、市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实现“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结合《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工作评价指标及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价办法》)、深莞惠第五次联席会议签署的《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关于产业发展合作的协议》(以下简称《产业合作协议》)以及我市工作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以及产业发展重点
落实《规划》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提高珠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市“十一五”和“十二五”相互衔接关键时期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双转型的行动纲领。产业布局一体化进程是珠三角各市产业重新整合、利益再次分配的过程,我市要在这个进程中找准定位,与各兄弟市保持良好关系,互惠互利,推动东莞经济进一步发展。
我市落实《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依托制造业发展优势,着力打造国际产业制造中心,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布局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适度布局发展现代农业,找准在深莞惠经济圈中的定位,融入珠三角的发展。
根据省构建产业布局一体化的珠三角地区“530”产业体系的指导思想,结合我市在东岸知识密集型产业带以及深莞惠经济圈的定位,我市的产业发展重点是:重点布局发展金融、物流、会展、信息服务、专业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以及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太阳能光伏、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形成服务化、高端化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带。
二、分解《规划》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
(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落实我市《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加强统筹规划、产业集聚,以我市被列为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为契机,主动承接广州、深圳和港澳的产业辐射,重点和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会展等产业,稳步发展专业服务、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1、金融服务方面,继续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区域金融合作、创新金融服务,引进更多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金融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加快建设全省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先行区,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加快上市步伐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争取增设1家村镇银行。加快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争创“新三板”试点,推进我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争创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园区。(市金融工作局牵头,相关镇街、园区配合)
2、流通服务方面,在港口物流方面,继续以虎门港为龙头,推进虎门港西大坦港区、立沙岛石化基地和虎门港水上危险品应急中心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启动虎门港冷冻仓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立沙岛石化仓储及精细化学工业园省级园区的申报工作,不断优化港口发展硬件环境和增强港口综合实力。(虎门港管委会牵头,市经信局、发改局配合)
在铁路物流方面,改造提升广深铁路沿线铁路货运站场的建设,加大物流招商引资力度,促使国内外物流大企业落户,推动中外运与我市开展战略合作,加快东莞中外运物流中心的投资和建设,借助物流大企业整合铁路货运优势和货物集散的能力,建设珠三角制造业物料供应和产成品仓储转运中心及生活资料后勤供应和储备基地。(石龙镇、常平镇、茶山镇牵头,市经信局、发改局配合)
在保税物流方面,建设完善东莞保税物流中心基础设施,推进虎门港保税港区申报工作。(虎门港管委会牵头,市经信局、发改局配合)
3、会展服务方面,制定完善促进会展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拟定全市会展业方针政策,加大对会展业的扶持力度。对“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东莞国际模具及金属加工展暨东莞国际橡塑胶、包装、压铸及铸造展”等十大会展项目加大扶持,推动本土品牌展会做大做强。引进(申办)品牌展会和发展培育新兴展会,以装备展为重点,继续培育“广东东莞模具制造·机械展览会”等新兴展会,增强新兴展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市经信局、外经贸局牵头,相关镇街、园区配合)
4、信息服务方面,加快落实国家、省、市鼓励支持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的政策,引导和部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发展。继续实施重点园区(基地)和企业联络制度,及时掌握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要指标数据,以及行业发展特点和趋势。推动研发设计创意类、咨询策划创意类、文化传媒创意类以及时尚消费创意类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以莞城及周边地区和松山湖为重点,以园区为载体,引导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进园扎堆发展。积极扩大松山湖、三大电信运营商在云计算平台构建与应用推广上的领先优势,统筹我市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建设东莞云计算产业基地。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与东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备忘录》,促成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东莞分中心成立,整合国家及地方资源,打造我市软件和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利用省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科学引导现代信息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市经信局牵头,市财政局、莞城街道、松山湖管委会、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配合)
5、专业服务方面,加快中科院信息技术研发中心等公共平台建设,抓紧建设国家半导体光源产品质检中心、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等检测平台,东莞石龙高中低压通断试验基地二期等检测平台。推进东莞华中科技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等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启动建设中科院东莞云计算产业技术育成中心、广东华南设计创新园等一批创新平台。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重点扶持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做大做强大朗毛织贸易中心,完成“国际鞋业设计师俱乐部”、“东莞鞋业教育培训基地”、“东莞鞋业设计创意中心”等一批公共平台的组建工作。策划组建专业镇发展促进中心,进一步推动各种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升级改造,为产业转型提供服务。(市经信局、科技局、质监局牵头,相关镇街、园区配合)
6、教育服务方面,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积极落实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各项工作。加快建设职教城、高技能实训基地、技师学院等项目,支持民营资金建设广东创新职业学院,尽快完成职教城和中职学校新建扩建项目,进一步提高我市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推动成立东莞市职业技术教育协会,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职业学校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车间进校、企业课堂、订单培养等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市教育局、人力资源局牵头,市发改局配合)
7、文化创意方面,以打造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为总体目标,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传媒、网络服务、印刷出版、演艺娱乐等产业,积极引导和带动东莞文化企业融入珠三角产业布局规划。积极把握首家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落户松山湖的契机,进一步完善有关产业布局、功能规划和配套设施,着力引进一批大型文化企业落户,加快松山湖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并探索筹建广东(东莞)动漫科技文化产业集群。继续办好中国(东莞)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与贸易博览会、中国(东莞)国际印刷技术博览会、东莞收藏文化联展以及东莞旅游文化节等重大文化展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深圳文博会,推动企业参与知识产权和文化产品交易,进一步融入珠三角文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市文广新局、旅游局牵头,松山湖管委会配合)
开展工业设计大赛,深化莞港合作,支持华南工业设计院、东莞市工业设计协会按照莞港工业设计走廊的规划和布局,参与打造粤港工业设计走廊活动,推动工业设计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带动东莞现有动漫衍生品优势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积极组织申报省工业设计示范基地以及工业设计专业技术人员、高级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考核认定。(市经信局、科技局牵头,松山湖管委会配合)
(二)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
围绕贯彻实施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是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主要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六大类别为重点领域,通过抓大项目引进、抓龙头企业扶持和抓产业配套三方面加快推动发展。
1、交通及海洋装备制造方面,继续推动汽车产业发展,加强对重大汽车整车、新能源汽车以及关键零部件项目的引进和建设。积极扶持专用车和特种车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我市专用车制造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我市汽配产业的综合配套能力,支持我市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汽车电子、汽车专用模具、汽车五金塑料件等汽车配套产品以及汽车服务等行业加快发展。以广东中远船务造船项目为依托,发展船舶制造业。(市发改局、经信局,寮步镇、麻涌镇牵头,市外经贸局、相关镇街、园区配合)
2、通信设备制造方面,加快落实《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大力推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将新一代通信作为重点核心领域,大力发展通信设备制造产业。(市经信局牵头,市科技局、发改局配合)
3、石油化工产业方面,规划建设立沙岛石化产业基地,适度发展石化深加工产业。(虎门港管委会牵头,市发改局、经信局配合)
(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以信息产业为核心,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LED新光源和电动汽车等四大产业为近期发展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制定出台《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总体规划》、《东莞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其配套扶持政策,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1、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
(1)加快制定出台《东莞市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东莞市促进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财政扶持实施细则》。(市经信局牵头,市财政局配合)
(2)积极发展广东省(东莞)物联网产业基地,启动“智慧东莞”工程,充分发挥我市物联网产业优势,研究部署在政府部门、石龙镇、电信运营商和物联网手机终端生产商内部率先试行应用物联网手机无线支付,在虎门港建设基于物联网应用的智慧港口,将手机无线支付和“智慧虎门港”项目打造成为推动智慧东莞建设的“按钮”工程。(市经信局、虎门港管委会牵头,石龙镇、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配合)
(3)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以OLED平板显示、新一代通信、核心元器件等重点核心领域为切入点,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同时,加快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向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市经信局牵头,市科技局、发改局配合)
(4)继续建设东莞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松山湖为核心区,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信息化及相关制造、信息服务及软件业等领域。(市发改局、经信局、科技局,松山湖管委会牵头)
2、太阳能光伏产业
加紧出台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和基地的发展规划,制定财政扶持政策。推进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生产及产品应用项目建设,重点推动宏威1500兆瓦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宏威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装备项目、南玻晶硅太阳能电池增资扩产项目、易事特逆变器项目等薄膜太阳能光伏重点项目的建设及太阳能光伏产品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快“广东省(东莞)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的建设。以建设产业基地、扶持骨干企业和引进重大项目三大抓手为重要手段,逐步推动我市形成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南城街道、麻涌镇、松山湖管委会、市经信局牵头,宏威150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配合)
3、LED产业
积极落实《东莞市促进LED产业发展及应用示范若干规定》,实施关键技术突破、重大项目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以及推广应用示范四大行动。完善服务环境建设,发挥东莞市半导体照明行业协会和LED联盟作用,加强LED行业的管理和推动工作,大力支持建设国家半导体光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推动LED产业健康发展。(市科技局牵头,市财政局、相关镇街、园区配合)
4、电动汽车产业
制定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扶持政策,加快落实《东莞市推动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及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启动电动汽车应用示范工程,选取部分公交路线及松山湖、常平镇等若干区域开展电动汽车的应用示范,积极争取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逐步培育电动汽车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加大电动汽车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和引进整车项目和关键零部件项目,支持建设行业公共技术平台、检测中心等基础平台及充电、维修维护等配套体系,积极建设汽车电池生产基地,引导电动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市发改局牵头,市经信局、外经贸局、相关镇街、园区配合)
(四)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继续推动两化融合,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园建设,优化提升优势传统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辐射能力,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1、两化融合方面
继续推动两化融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加快推进优势传统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加大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力度,提高自动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并充分发挥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中心东莞分中心等平台的作用,全面推动两化深入融合。(市经信局牵头,市财政局、科技局,相关镇街、园区配合)
2、产业转移园建设方面
进一步推进东莞(韶关)、东莞(惠州)2个由市政府参与共建的转移园以及7个由镇政府参与共建的转移园建设,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推进产业转移园更快更好发展。(市产业合作办牵头,市经信局、相关镇街配合)
3、产业集群建设方面
纺织服装方面,大朗毛织产业作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突破点,要继续大力建设大朗毛织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以实现从生产基地向现代毛纺商贸城转变为方向,加快推动毛织业转型升级工作,引导毛织业朝专业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虎门服装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要继续以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大力推动服装产业优化升级;茶山镇要从区域品牌、人才培育、管理升级、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革新,打造服装柔性制造产业基地。(大朗镇、虎门镇、茶山镇牵头,市经信局配合)
家具产业方面,大岭山家具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要继续以电子商务平台和家具制造业创新服务中心为抓手,发展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大力推动家具产业优化升级;厚街家具创意产业集群要继续以国际名家具展和国际名家具设计研究院为抓手,大力发展会展业和建设专业市场,完善产业的营销、研发、设计功能以及配套服务功能,大力推动家具产业优化升级。(大岭山镇、厚街镇牵头,市经信局配合)
鞋业方面,厚街鞋业作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突破点,要以实现“名牌鞋、厚街造”为方向,继续发展厚街鞋业产业集群,以建设世界鞋业总部基地发展厚街集体商标为主线,加快建设制鞋科技和鞋业品牌孵化器,推动鞋业转型升级,提升厚街鞋业国际市场影响力。(厚街镇牵头,市经信局配合)
食品饮料方面,要继续培育发展茶山镇和道滘镇的食品产业集群。茶山食品产业集群要加快推进食品行业配套产业发展,延长食品产业链,打响“茶山食品”区域品牌;道滘食品产业集群要发挥五芳斋华南生产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食品工业园、食品手信街等的招商建设,大力推进“品味道滘”CI品牌运用、食品产业集群申报等工作,推动食品产业改造提升。(茶山镇、道滘镇牵头,市经信局配合)
金属制品方面,要优先发展长安五金模具产业集群和横沥模具制造产业集群。长安五金模具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要继续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模具重点实验室东莞实验中心和商贸流通平台为抓手,发挥五金模具行业协会的组织服务职能,大力推动五金模具行业优化升级;横沥模具制造产业集群要继续办好模具展,发展专业市场,完善模具城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产业招商和人才引进,大力推进横沥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长安镇、横沥镇牵头,市经信局配合)
造纸产业方面,继续推进中堂纸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设,培育发展麻涌、洪梅等纸品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玖龙、理文等造纸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大力推动造纸企业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档次,着力在纸箱生产、印刷包装、生活用纸、文化用纸等方面进行延伸和充实。支持中堂造纸技术创新平台和中堂北海仔造纸产业园建设,坚持以绿色、集约发展理念引导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推动纸品产业绿色发展。(中堂镇、麻涌镇、洪梅镇牵头,市经信局配合)
(五)适度发展现代农业
科学划分特色产业带、特色产业区,构建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建立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扶持荔枝、香蕉、蔬菜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并着重从改良品种、创建品牌、规范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提升,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做强做大。以农业产业园为主要载体,做精花卉园艺产业,培育名、优、特、新主导产品。(市农业局牵头,相关镇街、园区配合)
三、加快推进深莞惠经济圈产业合作,融入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
(一)紧扣深莞惠《产业合作协议》,加强珠江口东岸合作
紧扣深莞惠第五次联席会议签署的《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关于产业发展合作的协议》,在加强边界地区产业合作、提升三地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加强劳动保障合作等领域加强合作,打破行政体制障碍,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统筹跨行政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构建错位发展、互补互促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产业协同发展。
(二)借力评价考核,落实评价指标,加快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
省首次用第三方评价的模式开展推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评价工作,出台《评价办法》,对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经济圈进行量化评价。《评价办法》关于产业布局一体化的部分,分三个方面对七项指标进行考核,分别是以圈内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衔接程度、圈内产业布局一体化协作发展程度两个指标来考核产业布局一体化发展的情况;以圈内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动系数、圈内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动系数以及圈内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动系数三个指标考核优势产业聚集情况;以圈内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上升率、圈内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率来考核资源配置高效的情况。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工作要借力评价考核,围绕《评价办法》,逐项落实有关工作。
四、突出组织领导,抓好工作落实
(一)加强组织协调
2011年1月,我市成立了实施《规划》专责工作组,由市政府邓志广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任新合副秘书长以及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冼周恩局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松山湖、虎门港、生态园管理委员会分管领导和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所在镇分管领导任成员,统筹《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专责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专责工作组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做到计划有部署,工作有统筹,责任有落实,重大问题有协调,积极推动《规划》的落实工作。
(二)落实牵头责任
明确分工,强化责任,确定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牵头单位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责任人,对《规划》中涉及我市的主要任务有明确目标、细化措施、时间进度和基本要求,确保贯彻工作落实到位。
(三)加强督促检查
市实施《规划》专责工作组成员单位以及全市各涉及责任分工的单位、镇街(园区)要定期向市实施《规划》专责工作组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市实施《规划》专责工作组办公室要积极跟踪我市负责的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市纲要办和省专责工作组办公室报送工作落实情况,每半年报送一次工作进展综合情况;要及时总结推广实施《规划》中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附件:1.东莞市落实《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2011-2012年工作分工表
2.东莞市推进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工作评价指标分工表
附件1:
东莞市落实《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
2011-2012年工作分工表
序号 |
总体目标 |
2011-2012年工作任务 |
牵头 单位 |
配合 单位 | |||
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 |||||||
1 |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落实我市《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加强统筹规划、产业集聚,以我市被列为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为契机,主动承接广州、深圳和港澳的产业辐射,重点和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会展等产业,稳步发展专业服务、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 |
金融服务 |
继续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区域金融合作、创新金融服务,引进更多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金融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加快建设全省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先行区,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加快上市步伐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争取增设1家村镇银行。加快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争创“新三板”试点,推进我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争创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园区。 |
市金融工作局 |
相关镇街、园区 | ||
2 |
流通服务 |
在港口物流方面,继续以虎门港为龙头,推进虎门港西大坦港区、立沙岛石化基地和虎门港水上危险品应急中心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启动虎门港冷冻仓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立沙岛石化仓储及精细化学工业园省级园区的申报工作,不断优化港口发展硬件环境和增强港口综合实力。 |
虎门港管委会 |
市经信局、发改局 | |||
3 |
在铁路物流方面,改造提升广深铁路沿线铁路货运站场的建设,加大物流招商引资力度,促使国内外物流大企业落户,推动中外运与我市开展战略合作,加快东莞中外运物流中心的投资和建设,借助物流大企业整合铁路货运优势和货物集散的能力,建设珠三角制造业物料供应和产成品仓储转运中心及生活资料后勤供应和储备基地。 |
石龙镇、常平镇、茶山镇 |
市经信局、发改局 | ||||
4 |
在保税物流方面,建设完善东莞保税物流中心基础设施,推进虎门港保税港区申报工作。 |
虎门港管委会 |
市经信局、发改局 | ||||
5 |
会展服务 |
制定完善促进会展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拟定全市会展业方针政策,加大对会展业的扶持力度。对“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东莞国际模具及金属加工展暨东莞国际橡塑胶、包装、压铸及铸造展”等十大会展项目加大扶持,推动本土品牌展会做大做强。引进(申办)品牌展会和发展培育新兴展会,以装备展为重点,继续培育“广东东莞模具制造·机械展览会”等新兴展会,增强新兴展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市经信局、 |
相关镇街、园区 | |||
6 |
信息服务 |
加快落实国家、省、市鼓励支持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的政策,引导和部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发展。 |
市经信局 |
| |||
7 |
继续实施重点园区(基地)和企业联络制度,及时掌握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要指标数据,以及行业发展特点和趋势。 |
市经信局 |
| ||||
8 |
推动研发设计创意类、咨询策划创意类、文化传媒创意类以及时尚消费创意类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以莞城及周边地区和松山湖为重点,以园区为载体,引导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进园扎堆发展。积极扩大松山湖、三大电信运营商在云计算平台构建与应用推广上的领先优势,统筹我市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建设东莞云计算产业基地。 |
市经信局 |
莞城街道、松山湖管委会、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 | ||||
9 |
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与东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备忘录》,促成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东莞分中心成立,整合国家及东莞地方资源,打造东莞市软件和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 |
市经信局 |
| ||||
10 |
利用省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手段,科学引导现代信息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
市经信局 |
市财政局 | ||||
11 |
专业服务 |
加快中科院信息技术研发中心等公共平台建设,抓紧建设国家半导体光源产品质检中心、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等检测平台、东莞石龙高中低压通断试验基地二期等检测平台。 |
市质监局 |
相关镇街、园区 | |||
12 |
推进东莞华中科技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等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启动建设中科院东莞云计算产业技术育成中心、广东华南设计创新园等一批创新平台。 |
市经信局、科技局 |
相关镇街、园区 | ||||
13 |
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
市经信局、科技局 |
| ||||
14 |
重点扶持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做大做强大朗毛织贸易中心,完成“国际鞋业设计师俱乐部”、“东莞鞋业教育培训基地”、“东莞鞋业设计创意中心”等一批公共平台的组建工作。 |
市经信局 |
| ||||
15 |
策划组建专业镇发展促进中心,进一步推动各种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升级改造,为产业转型提供服务。 |
市科技局 |
相关镇街、园区 | ||||
16 |
教育服务 |
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积极落实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各项工作。加快建设生态园职教城、高技能实训基地、技师学院等项目,支持民营资金建设广东创新职业学院,尽快完成职教城和中职学校新建扩建项目,进一步提高我市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 |
市教育局、人力资源局 |
市发改局、相关镇街、园区 | |||
17 |
推动成立东莞市职业技术教育协会,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职业学校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车间进校、企业课堂、订单培养等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 |
市教育局、人力资源局 |
市发改局、相关镇街、园区 | ||||
18 |
文化创意 |
以打造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为总体目标,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传媒、网络服务、印刷出版、演艺娱乐等产业,积极引导和带动东莞文化企业融入珠三角产业布局规划。积极把握首家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落户松山湖的契机,进一步完善有关产业布局、功能规划和配套设施,着力引进一批大型文化企业落户,加快松山湖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并探索筹建广东(东莞)动漫科技文化产业集群。继续办好中国(东莞)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与贸易博览会、中国(东莞)国际印刷技术博览会、东莞收藏文化联展以及东莞旅游文化节等重大文化展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深圳文博会,推动企业参与知识产权和文化产品交易,进一步融入珠三角文化产业布局一体化。 |
市文广新局、旅游局 |
松山湖管委会 | |||
19 |
开展工业设计大赛,深化莞港合作,支持华南工业设计院、东莞市工业设计协会按照莞港工业设计走廊的规划和布局,参与打造粤港工业设计走廊活动,推动工业设计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带动东莞现有动漫衍生品优势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积极组织申报省工业设计示范基地以及工业设计专业技术人员、高级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考核认定。 |
市经信局、科技局 |
松山湖管委会 | ||||
二、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 | |||||||
20 |
围绕贯彻实施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是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主要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六大类别为重点领域,通过抓大项目引进、抓龙头企业扶持和抓产业配套三方面加快推动发展。 |
交通及海洋装备制造方面 |
继续推动汽车产业发展,加强对重大汽车整车、新能源汽车以及关键零部件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工作;积极扶持专用车和特种车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我市专用车制造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我市汽配产业的综合配套能力,支持我市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汽车电子、汽车专用模具、汽车五金塑料件等汽车配套产品以及汽车服务等行业加快发展 |
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寮步镇 |
相关镇街、园区 | ||
21 |
以广东中远船务造船项目为依托,发展船舶制造业。 |
市经信局、麻涌镇 |
市外经贸局 | ||||
22 |
通信设备制造方面 |
加快落实《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大力推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发展。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将新一代通信作为重点核心领域,大力发展通信设备制造。 |
市经信局 |
市科技局、发改局 | |||
23 |
石油化工产业方面 |
规划建设立沙岛石化产业基地,适度发展石化深加工产业。 |
虎门港管委会 |
市发改局、经信局 | |||
三、坚持科技引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 |||||||
24 |
以信息产业为核心,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LED新光源和电动汽车等四大产业为近期发展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
高端新型电子信息 |
加快制定出台《东莞市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东莞市促进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财政扶持实施细则》,为我市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提供政策支撑。 |
市经信局 |
市财政局 | ||
25 |
积极发展广东省(东莞)物联网产业基地,启动“智慧东莞”工程,充分发挥我市物联网产业优势,研究部署在政府部门、石龙镇、电信运营商和物联网手机终端生产商内部率先试行应用物联网手机无线支付,在虎门港建设基于物联网应用的智慧港口,将手机无线支付和“智慧虎门港”项目打造成为推动智慧东莞建设的“按钮”工程。 |
市经信局、虎门港管委会 |
石龙镇,移动、联通、电信公司 | ||||
26 |
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以OLED平板显示、新一代通信、核心元器件等重点核心领域为切入点,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同时,加快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向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
市经信局 |
市科技局、发改局 | ||||
27 |
继续建设东莞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松山湖为核心区,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信息化及相关制造、信息服务及软件业等领域。 |
市发改局、经信局、科技局,松山湖管委会 |
| ||||
28 |
太阳能光伏产业 |
加紧出台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和基地的发展规划,制定财政扶持政策。 |
市经信局 |
市财政局 | |||
29 |
推进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生产及产品应用项目建设,重点推动宏威1500兆瓦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宏威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装备项目、南玻晶硅太阳能电池增资扩产项目、易事特逆变器项目等薄膜太阳能光伏重点项目的建设及太阳能光伏产品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快“广东省(东莞)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的建设。以建设产业基地、扶持骨干企业和引进重大项目三大抓手为重要手段,逐步促使我市形成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
南城街道、麻涌镇、松山湖管委会、经信局 |
宏威150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 ||||
30 |
LED产业 |
根据《东莞市LED 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年)》,积极落实《东莞市促进LED 产业发展及应用示范若干规定》,实施四大行动。 |
关键技术突破行动,选择领先优势突出的衬底制备、封装应用、关键装备制造等10项关键技术开展重点突破。 |
市科技局 |
| ||
31 |
重大项目产业化行动,选择带动效果明显的10个重大项目进行产业化,主要通过采购关键设备如MOCVD等进行财政补贴,鼓励中上游产业化项目落户东莞。 |
市科技局 |
财政局 | ||||
32 |
龙头企业培育行动,选择发展潜力巨大的10家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实施创新型LED企业认定、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措施。 |
市科技局 |
| ||||
33 |
推广应用示范行动,实施广东省绿色照明示范城市,发布LED照明产品优先采购清单,争取年内在5-6个镇推广LED照明1.5万盏。 |
市科技局 |
相关镇街 | ||||
34 |
完善服务环境建设,发挥东莞市半导体照明行业协会和LED联盟作用,加强LED行业的管理和推动工作,大力支持建设国家半导体光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推动LED产业良好发展。 |
市科技局 |
| ||||
35 |
电动汽车产业 |
制定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扶持政策,加快落实《东莞市推动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及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
市发改局 |
| |||
36 |
启动电动汽车应用示范工程,选取部分公交路线及松山湖、常平镇等若干区域开展电动汽车的应用示范,积极争取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逐步培育电动汽车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 |
市发改局 |
相关镇街、园区 | ||||
37 |
加大电动汽车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和引进整车项目和关键零部件项目,支持建设行业公共技术平台、检测中心等基础平台及充电、维修维护等配套体系建设,积极建设汽车电池生产基地,引导电动汽车产业集聚发展。 |
市发改局 |
市经信局、外经贸局 | ||||
四、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 |||||||
38 |
继续推动两化融合,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园建设,优化提升优势传统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辐射能力,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
两化融合方面 |
继续推动两化融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加快推进优势传统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加大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力度,提高自动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并充分发挥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中心东莞分中心等平台的作用,全面推动两化深入融合。 |
市经信局 |
市财政局、科技局、相关镇街、园区 | ||
39 |
产业转移园建设方面 |
进一步推进东莞(韶关)、东莞(惠州)2个由市政府参与共建的转移园以及7个由镇政府参与共建的转移园建设,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推进产业转移园更快更好发展。 |
市产业合作办 |
市经信局、相关镇街 | |||
40 |
产业集群建设方面 |
纺织服装 |
大朗毛织产业作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突破点,要继续大力建设大朗毛织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以实现从生产基地向现代毛纺商贸城转变为方向,加快推动毛织业转型升级工作,引导毛织业朝专业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虎门服装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要继续以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大力推动服装产业优化升级;茶山镇要从区域品牌、人才培育、管理升级、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革新,打造服装柔性制造产业基地。 |
大朗镇、虎门镇、茶山镇 |
市经信局 | ||
41 |
家具产业 |
大岭山家具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要继续以电子商务平台和家具制造业创新服务中心为抓手,发展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大力推动家具产业优化升级;厚街家具创意产业集群要继续以国际名家具展和国际名家具设计研究院为抓手,大力发展会展业和建设专业市场,完善产业的营销、研发、设计功能以及配套服务功能,大力推动家具产业优化升级。 |
大岭山镇、厚街镇 |
市经信局 | |||
42 |
鞋业方面 |
厚街鞋业作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突破点,要以实现“名牌鞋 厚街造”为方向,继续建设发展厚街鞋业产业集群,以建设世界鞋业总部基地发展厚街集体商标为主线,加快建设制鞋科技和鞋业品牌孵化器,推动鞋业转型升级,提升厚街鞋业国际市场影响力。 |
厚街镇 |
市经信局 | |||
43 |
食品饮料 |
继续培育发展茶山镇和道滘镇的食品产业集群。茶山食品产业集群要加快推进食品行业配套产业发展,延长食品产业链,打响“茶山食品”区域品牌;道滘食品产业集群要发挥五芳斋华南生产基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食品工业园、食品手信街等的招商建设,大力推进“品味道滘”CI品牌运用、食品产业集群申报等工作,推动食品产业改造提升。 |
茶山镇、道滘镇 |
市经信局 | |||
44 |
产业集群建设方面 |
金属制品 |
优先发展长安五金模具产业集群和横沥模具制造产业集群。长安五金模具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要继续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模具重点实验室东莞实验中心和商贸流通平台为抓手,发挥五金模具行业协会的组织服务职能,大力推动五金模具行业优化升级;横沥模具制造产业集群要办好模具展,发展专业市场,完善模具城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产业招商和人才引进,大力推进横沥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 |
长安镇、横沥镇 |
市经信局 | ||
45 |
造纸产业 |
继续推进中堂纸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设,培育发展麻涌、洪梅等纸品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玖龙、理文等造纸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大力推动造纸企业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档次,着力在纸箱生产、印刷包装、生活用纸、文化用纸等方面进行延长和充实。支持中堂造纸技术创新平台和中堂北海仔造纸产业园建设,坚持以绿色、集约发展理念引导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推动纸品产业绿色发展。 |
中堂镇、 |
市经信局 | |||
五、适度发展现代农业 | |||||||
46 |
适度发展现代农业 |
科学划分特色产业带、特色产业区,构建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建立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扶持荔枝、香蕉、蔬菜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并着重从改良品种、创建品牌、规范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提升,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做强做大。以农业产业园为主要载体,做精花卉园艺产业,培育名、优、特、新主导产品。 |
市农业局 |
相关镇街、园区 | |||
附件2:
东莞市推进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工作评价指标分工表
项目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负责单位 |
数据来源 |
评价方法 | |
产业布局一体化 |
产业布局一体化发展 |
圈内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衔接程度 |
圈内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及推进情况 |
市发改局、经信局、科技局 |
专家评分 |
工作测评 |
优势产业集中度发展情况(优势产业在GDP中比重上升率) |
市发改局、经信局、科技局、统计局 | |||||
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及龙头企业带动的企业兼并重组情况 |
市发改局、经信局、科技局、外经贸局 | |||||
相关产业链、产业配套情况 |
市发改局、经信局、科技局 | |||||
圈内产业布局一体化协作发展程度 |
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实施情况 |
市实施《规划》专责工作组各成员单位 |
专家评分 |
工作 测评 | ||
双边和多边的产业合作协议及合作项目推进情况 |
市经信局、产业合作办 | |||||
跨圈跨市共同开发建设产业园区情况 |
市经信局、产业合作办 | |||||
合作共建创新联盟及公共服务平台 |
市科技局 | |||||
构建区域一体化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情况 |
市发改局、经信局、科技局 | |||||
优势产业聚集 |
圈内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动系数 |
市统计局、发改局 |
省统计局 |
指标评价 | ||
圈内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动系数 |
市统计局、经信局 |
省统计局 |
指标评价 | |||
圈内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动系数 |
市统计局、科技局 |
省统计局 |
指标评价 | |||
资源配置高效 |
圈内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上升率 |
市国土局、统计局 |
省国土资源厅、统计局 |
指标评价 | ||
圈内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率 |
市统计局、人力资源局 |
省统计局 |
指标评价 |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