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天星斗,不见一轮明月”,这是东莞企业生态的真实写照。在始于2008年至今冲击依旧的金融危机中,东莞部分企业规模过小,承受风险能力过低,某些大企业的实力还不足以对东莞中小微企业形成强大拉力的弊病逐一显露。当前,欧美经济仍旧沉浸于缓慢复苏的过程中,对外需求不旺,给高度依赖欧美订单的企业带来的影响能够持续多长时间,依然难以估算。而薪金和原材料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增加,更令企业面临生存窘境。据专家测算,当前包括东莞在内的广东企业的生存压力与2008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样险峻的形势下,东莞政府推出服务中小企业计划,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作为一个制造业城市,东莞中小企业的存在具有长期性。因此,解决中小企业生存难题,在某些时间窗口,及时推出救急措施固然重要,但从战略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生存力和竞争力更具有意义。解决中小微企业生存难题需要大思维:不是小打小闹地解决几个问题,而是以系统化的政策供给,渐进地解决困扰中小企业的共性问题。
在实现高水平崛起的进程中,东莞要改变中小企业过多而大型企业巨型企业过少的现状。中小企业作为东莞产业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一部分,大企业的做大做强,将给中小企业以更多的生存机遇,共同提升东莞产业集群的层次。因此,东莞加快“三重建设”,让巨型企业大型企业对周边中小企业尽快形成持久的拉力功能。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现实困境之一是融资难。除了金融系统依照中央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力度外,东莞更应该着手小型金融机构的建设提速。在欧美国家,小型金融机构,如美国的社区银行是小型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小对小”——小型金融机构服务于小企业,当成为东莞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模式。
据《人民日报》调查报道,现在不少中小企业的税费已占到企业收入的50%左右。企业负担过重,已构成了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减轻企业负担,首先就是减税减费。而减税减费,涉及到治理权力的安排。减轻企业负担应该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与村组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治理制度的些许改变,不仅可以减轻企业支付的某些治理成本,更可以让减税减费与体制的冲突得以减缓,让多年来高喊不停的减轻企业负担的口号落到实处。(评论员 高剑)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