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汪洋的指示,以及莞清两市对于社会工作的强力探索,正是建立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把握和现代社会原则深刻体察的基础之上的。一直以来,基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局限和文化视野的桎梏,当人们谈到“政府”时,常常想到的便是统治、控制、管理等概念。某种意义上,这样的理解未必全错。不过,历史进步的潮流浩浩荡荡,基于传统的狭义理解,也终被时代所扩张和更新。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最显著的变化之一便是,“治理”与“统治”的概念分野愈行愈远。传统社会背景中,统治主体一定是政府,而现代社会的治理主体,却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它既可以是为数众多的非营利机构和私人机构,也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或非营利机构的合作。从现代社会的视野看,公民才是社会治理的主人,“政府只是人们使用的一种工具”,是解决公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手段。
基于这种观念更新和实践变化,“官民互动、上下合作”的社会治理,正在取代强硬而不合时宜的“政府统治”,从而成为当下中国无可回避的必然选择。毫无疑问,这正是当前必须“加快建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社会、好社会’,加快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要求相适应的‘小政府’、‘强政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必须承认,也只有在这样的观念更新和实践转变过程中,一切有悖于历史发展大潮的陈腐观念和做法,才会被涤荡得无影无踪。近年来,社会发展和社会工作之所以在广东、在中国,吸引了人们如此巨大的关注与重视,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说社会发展将重新赋予中国无比巨大的发展动力,绝非无来由的臆测。
在我们看来,这亦是身踞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梯队”的珠三角城市当仁不让的使命和责任。近年来,随着社会课题日益深入地嵌入到发展现实中,有关社工的机构定位、经验交流、情报发布、资源共享等等内容,也纷纷成为城际交流的重点。有理由相信,这种基于某种地缘、文化、发展认同等方面派生的高层交流,势必将对各城市接下来更为清晰的发展理念的形成和实践,产生巨大推动。(评论员 唐彬)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