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史上最强的招才引智团队登门走访了十余所国内高校。这次“认亲戚”、“傍科技大款”的集体行动拉开的只是与高校合作的一个序幕。
与高校的合作也有着不同的生态面。从现行的合作模式来看,有建产学研平台的,有合作推进具体商业项目的,还有就是菜单式服务出解决方案,解决研发难题的。这几种模式各有利弊,只能算是捧“金饭碗”,还不是栽“摇钱树”。产学研平台利在长远,但常常患有“象牙塔”的通病,难以派上大用场。项目合作限于现实困境及产业需求,要产生深远性的影响也存在较多瓶颈和障碍。
与高校合作,就得找高校要压箱底的“宝贝”。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有15%,而一些发达国家转化率高达60%。高技术转化有三个支点,一是技术创新,二是人才,三是制度创新。与高校合作,得摸摸他们的家底,看看有多少适合转化成新经济的技术创新。高校的许多创新其实早就呆在那,所要做的工作不过是收集、比较和判断,远比重新谈判重新确定合作内容要来得快得多。
至于人才,一部分来自高校,一部分得自己出,或者从全球招聘。这里所说的人才,不单指研发人员,更多的是指能推动技术创新项目转化成为经济实体的企业家、投行人士和法律会计等中介服务人员。多层次人才的聚集才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做成大事业,获得大回报,上演转化大戏。
但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的结合需要城市制度创新的助力才可能完成。具体而言,就是要突破传统的城市发展文化,强调合作,强调创业,强调利益共享,利益均沾。一方面得推动创业文化的形成。大家都想成功,才有合作的前提与动力;另一方面,构建社会性的变现与合作体系,不断让技术创新成果获得人与物的投入,实现空中加油。比如说,技术专利拥有者可以拿专利作投资与资本合作,资本可拿高薪吸引管理人才参与,并随时随地可以退出或参与。这种灵活的机制能保证任何创新包括不完美的创新都能获得收入,获得支持。如此,创新才会无极限。
一个创业型城市是开放的城市,是成本最低、生活最方便的城市,东莞宜居宜创业的城市定位恰恰是催生创业型城市最好的战略安排。(评论员 李俊雄)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