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全球风投的日子并不好过,提着钱袋子进入这个行当的资本太多,让本来就被视为稀缺资源的创新项目面临挑战。风投行业里,有相当一部分机构拿着钱无处投,半饥半饱的,要等米下锅。
风投找项目真的十分挑剔。大多数的风投并非想着把项目包装上市,把钱赚到手,就不管身后的洪水滔天。风投这事,不是做一天两天就可以跑路的。而且,做风投,风险极大,十个投资项目有一两个成功,那就是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了。所以,得像珍惜生命一般爱惜自己的名声。
风投最热爱那些创新创业创富的城市和国家。风投的眼光投向哪里,往往是为当地的创新创业的成果所吸引的。风投不是慈善机构,他掏钱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只要你有足够多的好项目,他就是把钱全掏给你,他都会笑逐颜开。
风投不怕偏,不怕风险,就怕你没有创业文化,没有创新氛围,没有创新产品。如果你有了这一切,风投就会发扬国际主义和大公忘私的精神来到你的身边,说服你让他投资,让他入伙。如果你拒绝,他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你展示专业、热忱和实力。
举个例子吧,以色列所处的中东地区一直不太平,以色列又是个一穷二白的小国。但从1992年开始,为了保命,以色列围绕军工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随后又将技术民用化,掀起了一股全民创业创新的热潮。美国的风投不远万里奔赴以色列,如同奶牛奔向草场一般。十年前,以色列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数量就与整个欧洲一样多。2000年一年,以色列新创的高科技企业就吸引了32亿美元的资本投资,其中大部分为外国投资。这些资本帮助以色列成立了3000个创新企业,平均每2000个居民就有一家。直到今天,以色列依旧是风投最活跃的地区。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以色列现象相当让人眼热。
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印度诗人泰戈尔提醒人们,研究一棵白杨,你不仅要了解它在土壤中的主干,更要探寻其土壤的根系,这样你才能知晓它生命力的真谛。期待风投的帮助,就要了解风投,帮助风投,为之提供有价值的项目。而这需要的唯一前提就是,东莞必须把自己打造成创业城市,为风投空降筑起“停机坪”。(评论员 李俊雄)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