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时间网05月31日讯 近日,东莞市召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大会,正式启动《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动员社会各界参与配合规划的编制,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出席会议并作了动员讲话。
早在2010年8月,东莞就确立了建设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无疑是留给未来最美的礼物,这是东莞总结悠长的过去、建设幸福今天的努力,也是留给未来不朽的诗篇。然而,在创建名城过程中,空有宏大理想是不行的,还得在工作当中细致推进,防微杜渐,必须铭记,在名城保护规划审批之前要立即停止所有可能对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历史建筑等造成损害的行为。
东莞寸土寸金,三旧改造如火如荼,无可回避的是,这里面有新生的力量,同时也是破坏的力量,新与旧,破与立,往往就在一线之间,标准把握不当、尺寸拿捏不准难免重演“保护性拆迁”之类的荒诞。因此,一定要严格按照既定部署,严明创建与保护纪律,让商业开发为文化名城的创建让道。
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文化名城不仅仅是凝固的万里长城,而是复杂的有机生命体。人类历史的变动不居,现代生活的日新月异,使得文化名城本身内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二者不能简单对立,而是要在保护中发展,为文化名城增添新质,在发展中延续原有的文化脉络,为文化名城增添历史厚度。众所周知,没有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发展基础,抛弃既有文明,不但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状态,连发展和进步都无从谈起;但是,也应看到,如果历史停滞不前,或者今天的人们故步自封,拒绝发展和进步,那么,东莞这座城市就不会有新的历史文化新质生成,届时,既无法返本,又无法开新,所谓历史文化名城就只有单薄的印迹,无法反映过去的峥嵘岁月,也无法包含今天的滚烫现实,历史文脉也将截然断裂,失去展望未来的力量。
协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目标是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保证文化遗产呈增量展现,同时要保障历史与现代生活的互涉。东莞有不少弥足珍贵的历史,光虎门镇就映照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沧桑与厚重。发掘历史文化内涵,要通过有机更新,为历史文化找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新路。历史不是仅供于静观,而要让历史的大价值融入现代生活。国内有些地方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主张另辟地址再造新城,古城原封保存。这种保护与发展思路显然割裂历史,对立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殊不知历史文化名城是从过去流淌到今天,并要从今天枝蔓到未来的一种文化栖居,是现代人与未来人群的心灵寄寓。这种水乳交融的历史与现代与未来的关系,注定东莞的文化名城建设,不是对东莞古迹的大拆大建,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人与历史的和谐互生,保持并继续创造着历史文化。
当然,在历史文化名城创建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太多,比如说需避免千城一面,而要挖掘出东莞岭南文化特色、独特的历史地位,以及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避免别人漫步东莞即有“历史惊人相似”的感觉;要遵循“修旧如旧”,切忌画蛇添足;注重“古今兼顾”,做到民生改善与遗产保护相统一,等等。
创建路远,而今迈步正当时。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