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向个人开放信用信息网上查询,具有提升公民掌握和处理个人信用信息能力的价值,更可能释放出个人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将全面启动的积极信号。
本报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下称“征信中心”)称,将个人信用报告互联网查询试点扩大范围至北京、山东、辽宁、湖南、广西、广东6省(区市)。这意味着目前有9个省份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查询个人的信用报告。10月28日起互联网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开通,试点期间,凡持有上述地区身份证的个人,均可登录征信中心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查询本人信用报告。
28日是个人信用信息网上平台向个人开放的第一天,身边的不少朋友上网注册。他们之所以急于上网查询,一个原因或许是,作为公民,我们并不清楚掌握在有关机构手上的个人信用信息记录到底记载了什么,自己是否存在着污点记录,通过网上查询一探究竟,对称格局下透明的个人信用信息,才能让我们真实地维护金融权益。
在今年5月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向有关部门提出,要在明年6月前,制定个人信用信息体系的相关法规,为全面建设公民个人信用信息体系做好准备。对此,有关专家的解释是,这一安排显然意味着中国将在不久的将来很快启动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让目前只存在于人民银行,只服务于银行系统的个人征信系统升级为涵盖面更为宽广、整合能力更强、记录价值更大的社会化个人信用信息系统,让学界呼吁多年的中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从纸上走下来,成为提升社会诚信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个城市、一个地区,若人与人相互区隔、信用信息缺乏、信任程度低下,人际间信用信息非对称的程度较高,必然会增大企业和公民进行交易活动的成本。前些年,部分老板之所以敢于“走佬”,改头换面在异地继续从商,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缺乏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信息体系,这位老板在一个地方发生的失信、违法行为难以为其它地方的政府监管部门所掌握,可以摇身一变继续当老板。而在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后,无论是办企业,还是从事其它经济活动,监管部门和合作伙伴都可以要求他提供个人信用信息,并把他授权查询的个人信用信息作为监管部门审批和合作伙伴交易的前置选项,而清晰在案的失信或违法的个人信用信息无疑会增大他经商的成本,甚至可能让他寸步难行。
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扩张个人信用信息的收录面积,把分散保存于各公共机构的个人信息整合在一个系统内,并把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或者授权查询个人信用信息,作为从事各类经济活动的前置条件,当是中国社会卓然可见的一个大趋向。如果考虑到这一背景,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向个人开放,具有提升公民掌握和处理个人信用信息能力的价值,更可能释放出个人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将全面启动的积极信号。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