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吊诡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东莞耗资23亿元从日本购进了福地彩管生产线,仅过了几年时间,就被迫折价以6个亿卖掉,身价严重缩水。此外,嘉美、凌高、通达等莞企放在其时的背景下,也都可以称之为大企业,连现在的家电业巨无霸——美的、TCL都曾登门学习。
一边是大企业身价缩水,消逝无形,一边是一位科技工作者白手起家,以智慧和技术为筹码获得社会投资,做大做强从零起步的全球跨国企业。两种不同的大企业发展路径,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做大企业有钱不是万能的,但没人气没才气却是万万不能的。
市场经济是人才经济,这个事实并非为所有的主体所承认。所以,大多数的地区总会把经济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吸引投资上,只认钱不认人。这种招商模式与风投的投“企业小树”不投“企业小苗”的逻辑十分相近,其见效也相当立竿见影,所不同的是,风投有机会迅速撤离,即便企业日后变成乱摊子也在所不惜,问题是,风投能退得十分洒脱,但政府却难以潇洒,往往是数年之后,当年的明星工厂变成了闹心企业。
做大企业绕不开人气和才气,这一点已为世界经济发展史所证实。一个人一个产业,一个人一家大企业,这样的事例在全球经济史上可谓是俯拾皆是。比如,爱迪生的发明,开创了电气业、电影业,贝尔的电报打开了通信业的通道,而比尔·盖茨虽算不上顶级研发者,但却是顶尖的企业家,微软的富可敌国全拜由他的企业家素质所赐。当然,IBM的郭士纳及通用前总裁杰克·韦尔奇都是天才的企业管理者,能在变革的经济环境中,找到企业发展的主航道,避免企业的航母因触礁而受损。
财气、人气和才气的结合,是企业一般的形态,只有当才气能统领人气及财气时,企业才会不仅做大,还能持续地做大。正确的领导让参与者不凡,让财气获得最大的投资效率。如此,东莞的“三重”建设要招财,更要招才。(评论员 李俊雄)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