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三大经济增长带——长三角、京津唐、珠三角都出现了经济增长大幅放缓,宏观经济硬着陆风险加大的迹象,其中,中小微企业的生存更面临困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出台了支持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措施;随后广东省也出台了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56条措施。而“中小微企业48条”是东莞结合本土实际,贯彻和延伸中央和省扶持措施的具体举措。
东莞中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它们对于东莞经济社会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左右GDP和财政收入的多寡,而且,由于产业链的缘故,它们过快的市场退出,也会影响大企业的配套供给;此外,考虑到这些中小微企业与东莞村组物业经济的紧密捆绑,它们的活力不足,也将导致农村集体经济活力的部分丧失。
在企业面临生存困境的当下,针对中小微企业出台的政策,首先应具备救火的应急功能。需要强调的是,中央和省出台的措施,都内含着真金白银,“中小微企业48条”应当与这些措施保持紧密和顺畅的衔接。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对中央、省、市三级措施很可能解读不足,也许会错过使用和援引优惠政策的时机。因此,当下,有关部门要比以往下沉更高的执行力,加强对企业的政策辅导,引导企业高效使用政策优惠。
危境常常激活人们既往被压抑被忽视的创新潜力,对企业如此,对政府也是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东莞各级政府出台的救急措施还应该自觉嵌入吐故纳新的功能。优化行政服务已被东莞列为救急的措施之一。因此,我们当利用当下优化行政服务最容易达成共识、执行力最强的时机,全面检视既往的治理制度,让某些不合时宜的治理制度彻底退出,让一些新举措长期化惯例化。近日,顺德就在全面清理政府审批事项,把政府各部门过去的3000多条审批事项,清理减少为现在的1600多项。可以预见,顺德所减少的审批事项将退出治理架构,而新审批格式将成为行政惯例。
充分利用当下有利的时间窗口,放大救急措施的吐故纳新功能,“中小微企业48条”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评论员 高剑)
- 相关新闻